内容详情
宇博娱乐-指定注册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29 12:55   

  宇博娱乐-指定注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与行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社会化服务业一直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很难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服务范围。服务范围常常仅限于统一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等几个方面,满足不了畜牧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需要。

  不能有效地组织生产领域里的各项服务,畜牧业生产领域组织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服务方向选择上,比较注重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后服务才是核心内容;在组织结构上,技术、物资、供销等服务部门基本是沿着计划经济时各自独立的系统与畜牧生产领域发生联系,缺乏同其他服务组织的联系和为农民服务的主动性,从而影响了服务的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一方面,高技能性人才比重太低,另一方面,畜牧兽医工作者大都只限于单一诊疗、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而忽视畜牧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工作。

  一方面国有商业、供销、外贸部门在畜产品流通中地位弱化,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畜产品流通主渠道还没有成长起来,没有形成主流。另一方面缺乏联络省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更没有连接国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

  应清醒地认识到畜禽繁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要兼顾宝塔式种畜禽繁育结构体系、人工授精体系、支撑及组织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祖代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体系的要求,建立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比例合理的结构关系,特别要加强祖代(纯种)场的管理,严格审批。深入研究良种繁育体系的现代化管理、生产工艺、繁育新技术、质量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财政扶持和金融机构贷款政策,将祖代场场内性能测定、扩繁制种场良种引进、人工授精站良种补贴、商品场标准化圈舍改造作为投入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祖代场、扩繁制种场、人工授精站等建设标准,明确其业务范围和职责要求,加强种畜禽质量检验监督,保证供种质量。积极支持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良种登记项目的实施,努力推广选育新技术。

  准确把握疫病防治机构的职责职能。要加快推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着力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分析评估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测报体系工作能力。要加快开展省级兽医实验室考核验收,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各级实验室人员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实验室能力建设。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和兽医信息化建设。

  要引导、鼓励并推动龙头企业一边发展精深加工,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一边参与基地建设,尤其是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更要参与到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中,建立优质安全稳定的出口备案小区。要强化合作组织的机制创新,特别是功能创新。不断深化完善,促进其提升发展。在“龙头企业+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农户”的发展模式中,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联结功能;在“六方合作+保险”机制运转中,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促进各方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中,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功能,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在化解市场风险时,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载体功能,增强畜牧产业化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搞活畜产品流通,发展市场畜牧业,是关系到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繁荣的一件大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新阶段,要在指导思想、生产安排、畜产品促销等方面做出相应转变,用新观念认识市场。要优化畜禽产品结构、畜牧业内部结构和畜牧产业结构,凭新结构适应市场。要积极参与市场开发与经营,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经常性地开展跟踪调查,以优秀的产品质量和出色的营销措施开拓市场。要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物资的综合利用率,获取更大效益。

  建设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长期以来制约着四川省畜牧业的发展。四川作为西部畜牧业大省,应狠抓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畜牧信息机构建设,构建全省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主体网络。搭建互联网络、农民热线、政府决策“三个平台”,提高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水平。着力构建畜牧经济综合数据分析、畜牧电子政务、畜产品价格动态监测、畜牧专家咨询、畜牧地理信息、重大疫(病)情预警监测和畜牧应急情况指挥和畜牧电子商务等“七个系统”,强力推进四川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步伐,整合畜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构建西部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大力提高畜牧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1)加强财政支持。引导各级政府在省级投入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把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入年度专项计划,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2)重视信贷支持。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尽可能降低服务组织的建设成本。4.6.3增加基建投资,增加直接用于服务体系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多元化投资兴办服务组织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多种投资主体创办服务组织,合理吸收和运用社会资金。

  深化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优化各级畜牧科技资源的配置,稳定和完善畜牧科技推广体系。

  (1)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将畜牧技术推广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调动畜牧兽医人员从事科技推广的积极性。

  (2)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科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围绕项目产业的需要开展培训,采取省、市、县、乡技术骨干逐级重点培训与“走村进户”战略相结合,切实解决科技成果推广不到位、科学技术入户难的问题,让养殖户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竞争机制和科学管理方式,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各级政府要将公益人员纳入全额事业编制,工资及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村级防疫员除实行竞争激励机制外,县、乡、村还要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对治疗、繁育等服务项目,在予以必要扶持指导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走向生产一线,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办法,把科技直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现代农业正在不断调整,其生产方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农村建设及教育事业的推进,许多农村青年走向城镇,不满足于在农村种地干活,而留守在农村内的中老年村民由于身体健康、知识水平等因素影响,无法从事大规模粮食种植,许多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因此,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各不相同。同时,随着近几年来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被推广到了更多的农村地区,其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随之而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现代农业越来越偏向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对农机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将难以迅速发展,进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而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以及建设经验,大部分地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服务网络,缺乏统一的组织以及技术服务,导致农机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为农民提供完善服务的基础功能,其经济效益十分有限,同时,由于缺乏系统规范,对于农机服务的收费问题以及服务问题缺乏标准,导致收费标准各不相同,作业质量高低不一,影响了农机服务体系的发展。

  由于农机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覆盖面极为有限,同时由于其产业化程度低,缺乏为农民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粮食收获等作业服务。此外,农机服务体系的组织化的程度低,其管理模式简单,竞争机制不完善,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的农机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多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同时缺乏系统培训,对农业生产和农机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从业人员的水平不高,无法为农民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机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要求。

  针对农机服务组织缺乏系统规划而没有形成服务网络的问题,农机管理部门应提供资金帮助,使农机组织有一定的资金用来采购电子信息设备,并及时通过互联网将各地区散乱的农机服务组织联系起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在网站上有效的技术、市场等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

  通过各地区农机服务组织的上下联动,从最基础的村级开始向市级、省级跨越,及时建立起完善的联动机制,由市级或省级单位协调,为县级农机服务组织提供管理、信息、农机产品及其维修等多种服务,而县级组织则为基础地区提品以及专业的技术服务,逐步完善促进农机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利用市级或省级服务组织的资源以及资金较为丰富的特点,可以及时协调各基础组织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科学知识的教导等内容,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

  市场环境是制约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县级或市级农机服务单位可以设置举报投诉电话,或是举报邮箱,让农民能够及时反馈或投诉或举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单位内部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使得农机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想要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以及国家资金的投入和政策帮助,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达到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

  [1]肖调范,舒云飞,等.加强农村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农机科技推广,2008,(11):28-29.

  [2]闰磊.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启示.现代农业科技,2008,(18):366.

  组织机构代码(以下简称“代码”)窗口是我省质监系统最大的对外服务窗口。2011年,我省代码窗口接待客户36万余人次,电线万余人次。代码窗口服务质量成为质监部门工作的一面镜子。开展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研究是质监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效的有效手段。

  代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每个依法成立和依法注册的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机构颁发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并由各级代码机关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代码证书是证明持证单位具有法定代码标识的凭证和传递信息的载体。

  我省代码窗口现有70个办证点,有140多名窗口员工对外提供服务,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56岁,最低学历仅为中专,基本上通过我省代码管理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持有上岗证。仅2011年,全省代码窗口完成新赋码家7.7万家,年审18.6万家,换证8.4万家,电子档案扫描量35万余份,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若没有统一的服务规范或执行标准,势必会造成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

  为保证服务质量的优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规范,将行之有效的服务规范上升为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办事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享受到更加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全国综合性的行政服务中心已有2000多家。其中,四川已建成政务服务中心标准体系框架,保定市行政服务中心也制定了服务标准化体系,南京市也已完成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但是各地的行政服务中心的名称繁多,机构性质各异,没有统一规范、标准。

  目前,我省大部分代码窗口除罗源、古田、大田、华安、建宁等外,均设在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未进驻服务中心的窗口也将陆续进驻。龙岩已开始实施DB35/T 951-2009 福建省地方标准《行政服务中心标准体系与编制规则》。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也开始推进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政务服务标准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对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服务标准化工作已被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全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代码窗口作为向各类组织机构颁发代码证书的场所,也是政府政务公开的一个窗口。代码窗口起到桥梁作用,联系政府与群众,为进一步实现“服务型”政府起到关键作用。只有为客户、群众提供规范化、程序化的服务,通过建立服务标准体系来提升代码窗口服务水平,推进服务行为的不断改进,才是规范和提高代码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在面对发展的同时,我省代码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窗口人员学历相差大,计算机操作能力不统一,对各项政策法规理解程度不同,业务水平不统一。

  开展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旨在通过梳理我省代码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工作规范、法律法规等,形成一整套在代码标准体系框架下有机组成的、符合代码工作内在运行需要的标准体系,促进代码窗口获得服务的最佳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具有行业特色品牌服务。

  构建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主要依据有(包括但不限于):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24421.2-2009 《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

  根据福建省地方标准《行政服务中心标准体系与编制规则》的基本框架,结合我省代码业务多年来的服务运行,编制了“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表”。本表包括编制说明、体系结构图、标准明细表三个部份。

  在对中国移动福建营业厅、龙岩行政服务中心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代码业务的特点,初步构建了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框架。为确保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合理、使用和可操作性、实用性,在构建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3.2.1 系统性合理。围绕服务提供规范,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由各个标准子体系构成。服务标准体系既具有共同特性,又在各自层面上相对独立,但每个子体系又相互关联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在体系构建上应结构合理,综合考虑到各业务特点,使得服务标准体系满足代码业务的发展需要,具有可扩展空间。

  3.2.2 层次性分明。高度可操作性和广泛适用性是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特点,为充分发挥该服务标准体系的有效功能,构建体系时应注意层次,既相对独立又有关联,形成有机整体,以适应代码业务发展需要。

  3.2.3 动态性原则。随着社会发展,服务范围在相应改变,代码窗口服务也在不断变化升级。在构建代码窗口服务体系时应注意开放式结构,便于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总结问题,补缺补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代码窗口服务质量。

  通过搜集整理有关窗口服务业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相关文献、法律法规,结合代码窗口业务工作实际,建立以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为研究依据的代码窗口服务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走访同行、同业的优秀做法,选择中国移动福建营业厅、龙岩行政服务中心等品牌服务行业进行重点调研,研究服务过程、业务流程等环节,确定代码窗口服务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通过分析代码窗口业务、管理特点,在代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省代码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结构,研究各层次子体系间的关系,明确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层次划分。在本体系中,构建了代码窗口服务所有办证点需要共同执行的共用标准模块,也根据各业务所具有的不同的服务特色与服务优势,构建了某个业务需要个别执行的特性标准模块。

  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提出窗口服务的质量要求,规定了各项管理要求,以及管理层、窗口层的工作标准,明确了代码窗口职责、权利、工作内容和要求。服务标准体系分为三块: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服务工作标准。这三个体系共同构成代码窗口服务标准化体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制定、实施一整套标准来获得最佳秩序,并取得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3.4.1 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服务质量标准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规范供方与顾客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活动过程的规范性文件。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代码窗口服务规范、代码窗口受理标准、代码项目办理规程、服务资质标准、服务设施标准。

  3.4.2 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是为了支撑服务的有效提高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构成。管理标准体系包括人员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基础设施管理标准、信息管理标准、财务管理标准、文化建设管理标准、监督考核标准。

  3.4.3 服务工作标准体系。服务工作标准体系包括通用工作标准、窗口工作标准。

  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标准,随着代码应用的不断扩大、代码业务的不断深入,应当认真实施各类标准,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代码窗口服务标准、提高代码标准化水平,使我省的代码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代码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代码网上申报、网上缴费、网上业务办理等,满足我省代码数字化应用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代码窗口的服务标准化管理,是代码工作的发展方向,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实行代码网上办理,高效率、便捷地为社会提供信息和服务,把直接管理转向管理服务,以促进智能转变。

  实现规则目标,关键在于落实,应切实加强对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实施工作的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组建代码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小组应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评估和督查。定期召集代码服务体系小组成员研究代码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疑点,进一步完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完善体系建设。对实施的战略、时间、步骤、组织保证和实施中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规划,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强调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不变的硬道理。要使代码窗口保持良好社会形象,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代码窗口的标准化建设,以全面提高窗口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标准化的人才队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采取主动,树立代码窗口品牌。我们应做到,在宣传贯彻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同时,发掘标准化人才,在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做好标准化的培训工作,尽快建立代码标准化人才库,不断提升代码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组织机构代码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曹丽明.组织机构代码窗口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研究[J].大众标准化,2011 (S1): 9-11.

  [2]刘向华. 构建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质量信息服务平台[J].大众标准化,2011(S2):62-63.

  农业是民生之本,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业建设的机械化水平是国家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任务。而且当今时代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业问题越来越急迫,如何推动农业的机械化,实现农业的高产出更是成为我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推动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因此,本文通过简单介绍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着重谈论了加强其建设水平的相关对策。

  现今时代,随着信息化和技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事物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是人们所有的生产生活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农业而言,长期以来,农业就是一项劳动强度大,而且收益不稳定的工作,整个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所在。而今,在信息化环境大的背景下,推动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水平更是成为国家工作事务的重中之重。国家要加强农业的机械化建设就必须大力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因此,改善当前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国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工作。接下来本文就简单讲述一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就在于农机推广经费的不足,以及推广的理论指导的缺乏。作为乡镇农机主体管理部门的农机管理站,其农机推广工作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机管理站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维持自身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其经营活力的缺乏,以及经济基础的薄弱。而且国家拨款下方到每一个乡镇部门的时候,其建设经费平均起来已经不足以满足农机推广的需求,这就加剧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低下。除此之外,由于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归当地政府管理,这就使得整各服务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业务指导,再加上业务人员素质的缺乏等原因,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问题。

  再者,我国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还表现农机推广面临着一种新的形势。随着农业机械化要求以及水平的提高,整个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农机推广的需求大幅度提升,而且这种需求还不仅在于种植与收获,在新时代这种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还必须能够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做到完全的把握,以便于为农业发展提供综合的指导及服务。同时,这种需求对于推广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推广服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农机推广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做到对农业机械全面完整的掌握以及对于农业推广知识的实际应用。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整个农业机械化健康进行的必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大措施,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本文接下来就简单谈论几点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机推广服务站是隶属于国家的一个工作部门,其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家投入来决定。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国家在加强投入时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费下发机制,保证每一项财政拨款都能最大程度的达到建设部门。此外,国家还要设立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拨款,使农机服务站切实地落实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使用专项拨款维持整个体系的健康运行。还有,国家必须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机制,使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切实的监管实施。

  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农机人员的素质,推动现代化信息化的服务,使整个服务体系能够灵活自如的运转。首先国家相关工作部门必须加对于工作人员定期的集中培训,使其接受最先进的工作技能以及扎实的工作理念,了解现代农业对于农机人员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各项素质。其次,工作人员自身必须加强对于工作的热爱以及责任感,尽全力努力完成农机推广工作,积极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能够经受住人民的考验。此外,工作人员还必须加强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规范自己的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其农业生产发展具有极大的地域性,对于农业机械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针对不同地域的特色来进行。同时,还要打破行政地域的界限,在整个大环境下建设贯通的农机服务体系,使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能够在最大效率下针对某一种地域类型展开服务活动。除此之外,还要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工作同市场经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经营的作用,推动某一固定农业地域的农机服务工作,引发农机服务工作的工作活力,更好地推动农业的机械化建设。

  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一项极其有效的发展策略,同时也是维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必要保障,因此,国家相关工作部门必须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积极地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使整个大环境下的三农问题得到最为有效地解决。

  [1]洪立华,张景辉,王海,李国臣.创新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提高自身能力[J]. 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05) .

  [2]韩胜金,张玉秋,班景洋.我国农机推广体系的环境条件与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装备, 2009(03).

  现代服务业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结构中的比重,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经济素质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对外开放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当前,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调整我市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现代服务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竞争力不强,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与省会城市的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因此,各区县、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美丽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1、区位条件。是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青藏高原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汇点,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对辐射带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交通条件。具有公路、航空、铁路三大立体交通优势,交通枢纽网络逐步形成。其中青藏铁路、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更是连接内地和、新疆的“黄金通道”,将成为全国重要交通节点,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3、资源条件。拥有“中国夏都”的城市品牌和独特的人文宗教文化景观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其景观、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原生态性为打造旅游精品工程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其次,夏秋气候宜人,适宜举办各类展会,具备打造青藏高原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的条件。

  1、市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以来,服务业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总体上来看,规模仍然偏小,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模式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商务中介等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国家重点支持的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为“空白”。

  2、服务业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点多面广。目前,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尚未建立,服务业发展工作机构仍然薄弱,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服务业活市”战略,以建设青藏高原区域业中心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以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体育、商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工业发展相配套、与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进程相协调、与群众要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功能完备、辐射能力强的青藏高原区域性旅游中心、金融中心、现代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争取到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到2015年,全市“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全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合理协调发展,形成若干个功能明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1、坚持依托优势资源、突出高原特色原则。根据全省和我市富集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并优先发展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优势服务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2、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原则。传统服务业附加值较低,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现代服务业技术要求高,附加值高,但吸纳的劳动力少。我市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既要重视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又要做到传统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有所突破,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

  3、坚持生活业和生产业并重的原则。在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为国内外游客和城乡居民提供了较高层次生活服务的同时,重点抓好会展业、现代物流、商务中介等生产业的发展。

  4、坚持重点项目带动的原则。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根据我市实际,策划、准备和组织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强化政策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服务企业的主体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推动力。

  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城的目标,以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为主线,形成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强化整体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我市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

  1、精心培育“中国夏都”旅游圈,加快建设青藏高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要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内涵,以特色为根本,全力打造200公里范围内“中国夏都”旅游圈。加强与互助、循化、门源、祁连、贵德、同仁、西海镇等区域内各景区(点)的合作与互动,优化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容。科学规划一批星级宾馆和特色餐饮、购物街,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深入挖掘独特的历史、民族、民俗文化,提升旅游休闲、体验功能;不断改善交通、住宿、餐饮、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承载和服务能力。

  2、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各区县要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建设和开发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历史内涵、民俗艺术特色和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旅游景区,积极开发建设生态度假游、城区历史文化购物游、高原美食游、园区工业游、健身休闲娱乐游等专项产品,形成旅游强势品牌,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3、扩大旅游宣传推介,规范旅游商品市场。以“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为抓手,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力度。以环“中国夏都”旅游圈促销联合体为骨干,利用经贸、旅游、文化宣传推介等多种平台,对旅游资源进行广泛推介。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走出去,开展海外、境外客源市场促销活动,重点加强对欧美、日韩、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市场宣传推介。着力规划开发建设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方便游客购物与消费。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继续实施城镇规划精品工程和旅游配套设施工程,改善城市面貌,突出城市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魅力,逐步向一街一景、一区一特方向发展。完善各景区(点)及景区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强旅游综合信息库、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咨询网络体系,竭力为中外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票务订购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旅游交通、住宿、导游服务等信息化服务水平,塑造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5、建立诚信服务体系,加大旅游中介组织管理。要在旅游服务企业中大力倡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规范经营的理念,扎实推进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规范经营管理和旅游组团业务操作,狠抓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培育我市旅游中介服务品牌。

  1、高标准、高品位办好会展,提高会展水平。一是对已有的“中国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国际藏毯展”、“青洽会暨郁金香节”等展会在巩固完善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品质和规格,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展会品牌,对基本达到国际展览联盟(UFI)论证条件的展会,要鼓励申报论证并给予重点扶持。二是结合我市区位优势,依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青藏高原特有的资源优势,精心策划高规格、高品质、有特色的新的高端会展,本着成熟一个举办一个的原则,着力策划打造若干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展会。三是按照规划布局,加大现有场馆升级改造力度,形成新旧展馆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齐全、相互有机连接的会展场馆体系。加强会展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在会展场馆周边建设集会议、宾馆、宴会、休闲为一体的中高档度假村。

  2、开拓会展业市场。以建设国际品牌为目标,用3-5年时间,扶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永久会展品牌,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会展和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展。积极吸引大型国际会落户,鼓励推动现有本地自办会展与国际会展嫁接合作,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品牌。

  3、大力培育会展业主体,逐步提高会展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要培育我市会展业龙头企业,组建市会展控股集团公司,逐步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效率;扩大会展业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专业会展公司整合我市会展资源,组建新型会展业集团;扶持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业会展公司,形成会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推动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按照“搭建网络,构筑平台、培育主体”的基本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构筑物流节点城市、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将建成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

  1、加快建设和提升朝阳物流园区,促进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依托朝阳物流园区良好的交通条件、物流基础设施及已形成的现代化物流园区雏形,争取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要引入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和技术,提升档次,完善功能,整合周边物流资源,增强基地的聚集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集生产资料物流中心、生活资料物流中心、进出口物流中心、铁路物流中心、公路货运主枢纽、物流CBD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

  2、实施物流平台建设,尽快构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要充分发挥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物流重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大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干线公路为依托的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运输产业体系。要依托青藏铁路建成后的交通优势,积极推进以城市货运出租、快速货运、集装箱为主的城市物流配送、省际物流运输系统建设。

  加快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物流专业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公共信息平台和专业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骨干品牌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物流企业理念,促进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变,加快培育1?2户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管理和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形成规模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按照“扶优扶强”原则,打破行业、隶属、所有制界线户素质好、潜力大、示范带动力强的重点物流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带动我市物流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4、推动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骨干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统一配送比例。支持商业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配送和面向社会开展配送服务,重点建设3个商贸流通连锁配送中心。积极推进大型批发交易市场技术升级,结合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批发市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交易方式,逐步形成社会化采购配送中心。加快规划建设农副产品、畜产、粮油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

  一是着力搞好金融服务环境优化工作,吸引国内各类金融和保险机构来我市拓展业务。加快推进金融商务聚集区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引导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商务聚集区,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聚集效应。二是推进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高地方金融机构整体竞争力。建立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村镇银行、专营贷款公司和信用合作组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三是抓住省财政年至年重点支持融资担保机构设立和发展的机遇,构筑和完善我市各区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四是大力推进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创新。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的信贷规模、资源优势,突出自己的目标行业、目标区域和目标客户群,大力发展结算、、外汇、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各类中间业务,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金融产品市场。保险业要积极开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个性化、多元化保险产品,积极开展服务方式创新,探索适合城乡发展特点的保险销售和服务体系。五是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探索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手段,壮大风险投资规模,拓展融资渠道。

  1、完善商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各类商务中介服务组织。要重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信息咨询、科技评估、科技培训、人才和劳务等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和会计、律师、评估拍卖、认证、鉴证、工程咨询、检验认证等经济鉴证中介服务业,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规范、功能完善的现代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业体系。

  2、培育优秀商务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开放力度,降低商务服务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中介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全面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投资咨询、形象设计、企业形象包装、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建立各类中介服务行业协会,规范中介行为,促进行业发展。

  3、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利用其人才智力和实验仪器设备优势在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为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争取项目、策划包装服务。建设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及机构,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4、打造商务服务集聚区。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内部改制扩股分权、外部兼并扩张、吸引外资合作等手段做大做强企业。引导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组织集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中介服务街区,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商务服务街。

  1、推动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业的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中心。结合商贸流通改造建设项目,继续繁荣和提升大十字、西门、商业巷商业圈,加快发展火车站、西关大街、五四大街、海湖新区、小桥大街等区域商业中心,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商业圈;积极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商贸龙头企业要引导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积极推进城区商贸业提档升级;加大商贸流通企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提升我市商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按照规划先行、找准定位的原则,建设既具有地域、城市、商业、饮食、建筑文化特色,又功能完善的特色商业步行街,实现我市商贸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突出发展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地方餐饮。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选择交通便捷、消费力集中、具有浓郁商业氛围和浓厚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街区,建设特色美食街、风味小吃街。坚持把特色餐饮街建设与培育龙头餐饮企业相结合,积极引进知名连锁、特色餐饮企业入驻,配套引进茶楼、咖啡厅、歌厅、浴足等休闲娱乐企业,完善餐饮街区的配套消费功能,提升餐饮街区的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强社区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一要加快产业化发展。突破传统的民政型、福利型的局限,顺应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社会化的大趋势,不断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建设各类咨询中介、家政服务、午托服务、老年康乐、购物配送、健身娱乐、信息文化、物业管理、医疗保险、职业介绍、公共安全、日常维修、社区活动室等社区服务网点,并逐步搭载便民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二要促进规模化。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化社区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鼓励现有规模企业以连锁化经营方式进入社区,加快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加快推进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社区便利店建设,着力解决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等问题;大力提倡企业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废旧物资回收上门的“四上门”服务,延伸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建设数字社区为导向,加快建立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联网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中心,搭建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建设面向社区服务的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逐步建立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1、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促进居民服务业、现代民生方式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安排新农村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尽快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

  2、以服务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实施科技综合培训为突破口,以推动科技进村入户为切入点,面向农村,大力培育农民技术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种植大户等多元化的农业综合服务组织,使农业服务由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转变;由从单纯技术服务向寻找市场提供信息、培育产业、培育服务组织转变。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和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培训,着重提高科学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快农业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资源和服务优化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把广播电视和文艺宣传工作作为推进“文化”的重点,全面推进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深入挖掘和开发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中国夏都”的文化内涵,精心策划开设介绍我市民风民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地方特色栏目。以满足我市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打造能够体现风土人情和高原地域特色的精品剧目,唱响一首宣传的好歌,丰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充实“文化”内涵,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

  2、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工艺美术产业。以特色工艺美术资源为依托,以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为重点,大力开发手工藏毯、热贡艺术品、农民画等具有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礼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艺术特色的文化产品,培育具有市场规模和产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以我省特色文化资源为内容,以民族歌舞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促进现代旅游业,积极发展民族演出业,推出特色浓郁、市场认可、群众喜爱、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以突出高原民族特色文化为重点,整合建设2-3处集娱乐、演艺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形成民族歌舞演艺、文化娱乐的整体优势,打造优秀的、雅俗共赏的民族风情歌舞品牌,丰富市民及游客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充分领略的民族风情。

  4、以全民健身为切入点,深度开发社区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中介市场。重点围绕多巴国家体育训练基地、“环湖赛”、“攀岩赛”等相关设施、赛事,开展竞赛观赏、竞技比赛、运动康复、运动疗养以及极限体验等为主的体育健身咨询和体育休闲服务。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加快培育体育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强体育用品市场的规范管理,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和体育设施建设。

  1、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和运行机制。成立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各有关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并在市发改委内部增设服务业发展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做好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督促检查等。建立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等有关制度。

  2、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制度。一是结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服务业家底,掌握全市服务业发展规模及布局,建立健全服务业基本单位名录库,核准基数,全面夯实统计基础;制定和完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方法,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在市统计局增设服务业统计处,积极开展服务业统计体系与方法制度研究,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制度,完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和运行监测机制。三是加强协调,共同推动现代服务业统计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3、建立现代服务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现代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任务、目标进行分解,落实责任,通过科学设置现代服务业考核指标,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列入市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建立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督查机制,把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实成效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1、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从年开始每年在市财政预算内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增幅逐年增加。资金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统筹使用,主要用于我市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产业;市重大鼓励类服务业项目的策划、包装和申报,以及生产业的培植、农村服务业项目配套补贴。对于引进外资银行、世界知名服务企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市政府给予特别优惠和支持。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引导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2、落实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扶持服务业发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价格政策,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文件精神,按权限逐步调整和形成服务企业合理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对于纳税上规模的鼓励类服务企业,通过价格调整、政府补贴等途径逐步实现与工业企业基本同价。

  1、加强规划引导支撑。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高起点、高质量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会展、物流、金融、文化体育、现代商贸流通、商务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思路,落实空间布局,强化服务业重点功能区块建设,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金融聚集区、物流功能区、文化体育休闲功能区等的规划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2、突出项目建设支撑。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把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推进服务业项目的立项、布点、建设等在规划的严控下实施。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重点发展产业。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高标准推进服务业项目实施。

  3、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引进、培养、培训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制定分类开发培训计划,通过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在现代服务业各领域引进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行业高端人才,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结构。二是引导本地大中专院校开展和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型服务业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中介等管理和经营方面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公开、透明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完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1、营造统一开放的思想环境。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是今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完善机制,着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促进繁荣和谐的重要举措来抓。

  加强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保证水利行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着水利事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基层的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逐渐的变化,不同的发展时期也探索出了适宜的建设管理模式,大幅度的促进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针对基层水利建设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更适合的发展模式,推动基层水利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为了基层水利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所形成的的有机整体,它并不是某一个组织或者机构的代称,这个服务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要强化其功能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完善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大多数基层的水利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甚少,他们有的是修水库时参加工作的,学校分配来的很少,大多是顶班的,文化程度不高是情理之中的,年龄的偏大化和文化程度偏低也导致专业性的水组织成了一个空虚的组织。

  基层水利建设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大部分都是旧时期的顶班工作者,缺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新知识、迎接新挑战的自觉性也不高,而基层水利部门对水利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也不够,很少创造外出深造的机会,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认识程度有限,又无法开阔视野和取长补短,经过水利改革,不少水利服务人员从建设转入到管理,在实践中出现了各种新问题,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有显著业绩、工作能力强的服务人员常被调往更好的岗位工作,一些专业技能强的人员又去从事其他行业,造成人才的流失,这都归因于缺乏先进的人才管理办法,会经营又懂管理的人才是求之不得,导致水利的服务队伍越来越弱小。

  目前的基层水利服务人员年龄偏大,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影响,思想上比较保守和陈旧,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缺少闯劲,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对提高工作效率没有一点帮助。

  现存的水利员进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十分的不合理,存在很多弊端,主要由于人员难调配,水利部门无法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调配工作人员,常常出现水利人员外派、不懂水利的人被调进的现象,造成人员管理上的失控局面;职能难以发挥,乡镇的直管体制使得水利人员的精力都放在乡镇工作中,,没有机会履行水利服务的功能;服务队伍难以发展起来,工作中的隶属关系不合理,造成水利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难以进行下去,体制和水利发展发生冲突,不利于水利服务行业的发展。

  加强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保证水利事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水利事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服务队伍是加强服务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要加强领导的执行力度,将基层的水利服务体系工作做扎实,以适应现代化的水利发展需要。

  现有的基层服务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都不及年轻人,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不断的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服务体系应该强化培训,将一些年轻有为的服务人员送到大专院校去深造,使他们形成更系统的建设理念,帮助领导者管理服务队伍,鼓励一些能力强、有精力的同志进行对口的函授学习,还要配套的建立起考核制度,监督服务人员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改革用人机制、改善人才结构,基层水利服务站应该实行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员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用较好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高材生,充实服务队伍,提高服务队伍的综合服务水平。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工作高效进行的基础,可以充分的调动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农村水利工作出现新的发展格局,同时还可以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监督不良的工作现象,达到了基层水利工作有人管、有事干、出效益的良好局面。

  乡镇的水利服务是公益性的水利事业单位,要想发挥服务人员的积极作用,政府应该全额拨款,保证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工资实行不拖欠、足额发放的政策,服务人员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障也不能少,这样可以使他们安心工作,并乐于主动工作,除此之外,还要配备服务组织必要的设备和相应的设施、改善服务的条件,以促使服务人员更好的服务基层水利事业,应该把各级财政的支农资金和农业发展资金都纳入到预算之中,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到服务体系建设并纳入预算之中。

  现代化的管理能力是高效服务的前提,目前的服务人员缺少管理能力和意识,或者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不能带动服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现代化的管理能力、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是发展的手段,所以,服务队伍要可以培养这种能力,为服务队伍带入新的活力。

  加强基层的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的水利,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响应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举措,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就要加大设施的投入力度、强化管理、拓展服务的功能,不断的进行自身的完善和改进,通过改善水利服务建设情况,可以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

  [1] 谢祖国.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J].水利发展研究,2001(02).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7、构筑人才高地。引导各类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急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

  现代农业是寒亭区的第一产业。近年来,寒亭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调整,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品牌农业上,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区已培育形成了以乡镇为主体的一批知名农业品牌,以潍县萝卜、固堤西瓜、高里甜瓜、双杨芦笋、朱里大姜等“5个万亩农业园区”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全区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小区870处。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和乐居农村的休闲需求,以生态为本、科技为魂,打造全国最大的多功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寒亭气象局农业气象业务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在做好基本的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为农气象服务领域,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针对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开展不同形式的气象服务。

  每年制定本地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按照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服务方案开展工作,及时通过旬报、月报、墒情报和不定期农业专题分析等形式开展气象服务。

  建设由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消息树”,实现部门、镇街的灾害应急联动;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是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为依托,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进展;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高炮和移动式火箭等手段,不失时机地实施抗旱增雨、防雹减灾等作业,为农业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

  潍县萝卜是寒亭区的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对气温、降水、日照及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为潍县萝卜提供全面、定点、定时、定量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为潍县萝卜生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中国(寒亭)潍县萝卜文化节”就是在地方特色和地方萝卜的结合下而产生的以萝卜为主题的特殊文化节日。为做好萝卜节期间的气象服务工作,寒亭气象局专门成立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制定气象服务方案,在节日期间每天制作专题预报,向相关部门报送气象信息,多措并举,全力做好萝卜节期间的气象保障工作,受到政府及组委会的好评。

  涉及部门合作、上下联动、资源信息共享方面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的运行。气象信息渠道相对简单、技术手段落后,准确性和及时性不够。气象服务的覆盖面还比较窄,对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人才缺乏,缺乏精通气象知识和农业技术的全能型人才,技术服务跟不上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加强与地方政府各部门沟通协调,加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力度,特别是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气象服务队伍建设,加大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探索和推广新的气象信息渠道和方式,扩大服务领域。

  近年来,温州市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不断促进全市服务业扩规模、优结构、提水平,服务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瓶颈或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简要回顾温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着重分析存在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献计建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服务业规模迅速壮大。近年来,温州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2012年温州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94.1亿元,2006-2012期间年均递增14.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超60%,成为地方税收的最主要来源;全社会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9.2%,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在促进社会稳定和提高居民收入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服务业占比稳步提升。近年来,温州服务业各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发展,创意产业、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旅游休闲等一批新兴的现代服务行业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金融、地产为主要支撑的产业格局,整个服务行业结构正逐步向新领域、高层次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从全市来看,“三区两市“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的比重达到53%,在服务业发展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成为温州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形态,如滨江商务区、车站大道金融集聚区、欧洲城购物中心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或加快建设中。这些集聚区的建设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第一,内部结构矛盾依旧突出。温州服务业以批零商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及邮政、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主,但四个行业增速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将难以支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产业体系上,温州生活业相对发达,而生产业却依然落后,尤其是在生产资料供应、仓储物流、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较为薄弱。另外,全市传统的小商贸、小餐饮、小市场、小地产等所占份额依旧较大,缺乏综合性、上规模的服务业大企业或城市综合体,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第二,发展要素制约严重。中心城区可用于发展服务业的土地存量小,项目用地“低小散”现象严重,难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根本性转变的需要。服务业企业由于行业特殊性,投资项目融资困难,中小服务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问题依然严重。另外,温州市服务业企业中高素质人才缺乏,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制约要素,现代物流、科技信息、中介咨询、金融上市、涉外法律等方面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

  第三,发展面临赶超压力。温州服务业总量规模虽然稳居全省第三位(列杭州、宁波之后),但发展形势严峻。温州服务业投资增速虽快,但服务业投资基数不。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