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开心娱乐平台-首选网站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27 11:48   

  开心娱乐平台-首选网站生态猪养殖是一种可靠的绿色养殖技术。本文从生态猪养殖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其发展前景。

  近几年来,我国生态养殖业高速发展,生态猪养殖技术可以使猪肉在口感、肉质及质量安全方面都得到显著提升,不仅能确保人们的饮食安全,还能有效减少养殖业大规模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升养殖业的生态效益,是未来食品产业向绿色生态化方向发展的创新方式之一。

  (1)有利于猪肉品质的提升。在传统的猪养殖过程中,猪饲料中往往会加入过量的金属元素和抗生素药物,严重影响猪肉的口感和品质,威胁消费者的健康。传统的猪养殖技术过于追求生长速度,忽略了猪肉的口感、色泽、味道和健康。生态猪养殖技术可避免这些问题,从而有效提升猪肉的口感和品质。(2)有利于环境效益的提高。我国目前每年由养殖场造成的养殖垃圾数量巨大,养殖污染物、动物粪便不能被及时处理,严重污染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迅速,开发出很多新能源,例如农村地区建立的沼气池既能供暖又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3)适应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生态猪养殖技术已成为目前农民的重要致富方式之一。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大规模养殖生态猪,利用先进的生态猪养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猪肉品质,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更加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2]。

  (1)遗传改良技术。目前我国生态猪养殖引进很多国外优质品种,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但不太符合我国消费者在口感和风味方面的需求,而国内的生态猪养殖虽然符合我国消费者的口味,但生长速度和瘦肉率较低,所以只有通过优质选育技术和杂交技术,有效结合优质品种,才能为我国生态猪养殖的持续发展提供遗传改良技术基础。(2)生态饲养技术。生态养殖要兼顾养殖场气候与周围环境,使用早期断奶和隔离分段的饲养技术,科学隔离仔猪和母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不同的饲养。同时,在养殖场周围山坡或草地上适当放养生态猪能更好地保证猪肉的品质。(3)远程监控技术。生态猪养殖过程中要在猪舍装自动监控控制器,设置相关参数,对猪舍的湿度、温度等进行全天候监控,每隔10分钟反馈一次监控数据。养殖人员可利用数据库分析数据,及时进行调整,保证猪舍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也可以及时监控生态猪的免疫情况及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问题,降低损失。(4)沼气的综合利用。生态猪养殖场应该选在通风好、地势高的区域,在较低地势建立沼气池,从而便于猪舍内污染物排到沼气池中。沼气池经过发酵杀菌,生成沼气供农户使用,沼液又可作为有机肥料灌溉农田,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间接增加了经济效益[4]。

  (1)农户+基地+公司的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在现代生态养殖业中应用较普遍,其在防疫、供料与采购方面都有统一的规定与要求,由公司为农户提供生态猪的品种和原料。但该模式也有弊端,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保证猪肉的品质,但难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与真正的生态猪养殖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在养殖户的效益和福利方面也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5]。(2)种养与放养方式相结合。目前生态猪的养殖大多是将猪放到山地或有机草地进行放养,食用新鲜的食材,保证生态猪的健康。在放养状态下,生态猪不受活动地域约束,自由活动,食用绿色饲料,贴合自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态猪的自然成长与身体健康。这种方式不仅能保证生态猪的健康与品质,还使得养殖环境更加绿色化,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3]。(3)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模式。立体养殖模式是生态猪养殖的新趋势,指的是在有限的养殖空间中,进行养殖密度的提升与养殖类别的优化,提升养殖效率,合理利用资源。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模式能实现生态猪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补关系,优化生态养殖中的生物链,全面提升生态猪养殖的经济效益[1]。

  [1]王良军.研究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6-01-08.

  [2]孙宗志.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6-03-30.

  [4]梁禄华.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10.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水产养殖行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现阶段,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根据获取信息的尺度和获取信息的属性,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可分为知识挖掘技术,传感网络技术和遥感技术三个方面。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比如查阅文献、参考养殖日志、问卷调查等等。当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到信息后,就会进行信息录入,再经过知识挖掘这项技术,转换成计算机的应用和它的自动识别。在水产养殖业中,此项技术应用研究较早,现阶段在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领域应用成熟。

  可以应用水产养殖传感网络技术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鱼类和它们的行为参数辨别,这种传感技术使用的传感器主要以鱼的种类以及鱼类的其他相关特征作为基础;第二种是水环境的参数,应用于这种类型的水产养殖业传感器是一种水质传感器,其主要特性是化学特性。

  同参数信息获取的技术相比较,应用水产养殖信息化的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的水质参数非常有限,但是此项技术却能实现区域的信息采集,通过结合该地区的地理信息,实现多种信息的获取。遥感技术能对水产养殖实时信息进行合理的预处理,为未来多种更加先进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产养殖业发展信息化技术现阶段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渔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作为设施养殖的前提,也为其他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由人工获取发展到自动化获取,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工获取的缺点。水产养殖业的环境参数变化具有多元性和周期性,发展信息建模的方法和参数处理的能力非常有必要。与此同时,发展传感技术也对智能化、集成化获取信息的程度不断提高。

  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是指信息获取的精度、广度以及质量和范围的不断提升。随着各项技术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它们的不断发展也同水产养殖特性越来越紧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提升水产养殖业基础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且保证了水产养殖业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未来信息处理方法将向着智能化以及多元化和模型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于信息处理中传统的方法更加高效,准确率更高,并且解决了水产养殖业的多种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模型,使其更加多元化。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使养殖管理的决策向着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现代科学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使水产养殖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的养殖系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向着现代模型控制方法开始转变,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

  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在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重要,伴随着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深入,信息化的本质和它的规律也越来越明显。注重信息化思维以及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新技术和养殖流程的结合,使它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并且不断地提高了科技转化能力和应用水平。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使水产养殖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业是当前水产养殖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现阶段,部分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还有一些技术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中,应强化关键技术,使信息化高新技术与水产养殖紧密结合,共同优化。

  [1]胡金有,等.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业机械学报,2015(7):251-263.

  [2]高月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3]李亮斌,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重金属监测组网系统设计[C].“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与学科创新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的设备大致可分为局部增氧、底部增氧和平衡增氧3种类型。下面对3种类型的增氧方式和工作原理进行分别阐述。

  局部增氧方式作为一种典型的增氧方式,被更多的用于淡水养殖的应急增氧。这是由于该种方式能更好地解决鱼类浮头、“泛塘”的现象。除此之外,局部增氧的方式还具有诸多的优点,例如可进行定点作业,并且作业区域相对固定等。局部增氧方式的代表机型主要是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这其中叶轮式增氧机的增氧效果最好,并且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增氧机型。叶轮增氧机的原理是通过叶轮的转动,带动水体产生水花,这样能够增加水―气界面的接触面积,达到加速水体溶氧的目的。与此同时,叶轮式增氧还能在水体的搅动中打破热分层和养分层,使上下水体产生对流,加速水体溶氧。

  底部增氧方式是一种立体曝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从充气式增氧技术发展而来的增氧式技术。底部增氧方式的典型机型是微孔曝气增氧机,该增氧机由风机与管道构成。微孔曝气增氧机主要是在水体底部进行增氧,而风机的功率和管道布管的密度大大影响这增氧机的增氧能力。

  微孔曝气增氧机的安装过程比其他增氧机要复杂许多,第一步是在水体底部铺设微孔管道,然后利用风机对管道进行加压,使微孔中冒出的微细气泡呈现弥散状态,这样微细气泡可以一边上升一边与低溶氧水体进行融合,从而提高水体底部的溶氧水平。

  平衡增氧方式是在水体净化技术基础上进行增氧设计的。该设备的典型代表是耕水机,耕水机的缺点是功率小、转速低,增氧能力和瞬时增氧的效果也不如传统的增氧机好。但该种设备也具有传统增氧机所不具有的优势,该设备能够24h不间断地低能耗运行,以使表层的富氧水与底层的缺氧水进行不间断的置换,从而提高水体的整体溶氧水平,缓解水体底部的缺氧状况。

  当前我国在增氧机方面增长的速度很快,但是总量不足,现有设备数量难以满足高产高效养殖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增氧机的数量是与淡水养殖的面积和养殖密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养殖水面越大、密度越高,那么对增氧机的需求量就会越大。但是按照我国现有增氧机的动力效率和有效的增氧面积计算,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的,每66.67hm2的养殖面积至少要配备3kw的增氧机134~167台,现有的设备数量是不能满足如此高产高效淡水养殖的需要的。

  当前的增氧机格局是叶轮式增氧机占主导地位,而其他增氧机的增速缓慢。这是由于淡水水产养殖户的从众心理,他们愿意选择大家都选择的增氧机,而忽略了水产养殖的品种问题。据相关统计显示,叶轮增氧机一度上升到增氧机总量的99%,这就导致设备的现状不仅与名特优水产养殖强劲的发展趋势相背离,其增氧方式也违反了淡水养殖品种的生活习性。

  叶轮增氧机在清水试验中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指标要高于水车增氧机和螺旋桨增氧机。这是由于叶轮增氧机在水体中的混合与提升能力较强,能获得较大的氧液接触面积,增氧性能会很好。

  水车增氧机在清水试验中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指标略低于叶轮增氧机,而高于螺旋桨式增氧机。这是由于水车增氧机在水体的中上层的推流能力和混合能力较强,其氧液的接触面积也会较大。水车增氧的适用范围是水深1m左右的浅池。

  螺旋桨增氧机在清水试验中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指标要远低于叶轮增氧机和水车增氧机。这是由于螺旋桨增氧机在整个水体中的推流能力和混合能力较弱,在池塘试验中底层的溶氧值有明显提升,但上下层溶解氧的均匀性较差。

  由于淡水水产养殖中养殖品种的不同,那么对淡水增氧的方式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叶轮增氧机的性能较好,能够同时提升淡水池塘中不同深度水层的溶解氧;水车式增氧机的优势是能提升水体中上层的溶解氧,而对水体底层溶解氧的提升能力较差;螺旋桨增氧机的突出优势则是提升水体底层的溶解氧,其对水体中上层溶解氧的提升能力则较弱。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着低耗、高效的方向发展。这是由于传统的增氧设备具有高耗能低效率、依靠人工操作的缺点。因此,要致力于机械增氧设备水平的提升和智能操控系统的研究,这将是今后机械增氧技术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采用不同的增氧设备进行混合增氧能够达到优势互补的理想增氧效果,这种混合增氧方式已经开始在养殖水域中进行。比如,可以采用微孔曝气式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中进行混合增氧,还可以采用活水机增氧和叶轮式增氧在翘嘴红混养塘中进行混合增氧养殖。混合增氧的方式增产效果明显,是机械增氧技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1] 李玉全,张海艳,李健,等.水产养殖系统中机械增氧与液态氧增氧的效果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008(2).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后,人们也对食物有了更多的担忧,绿色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生态猪养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生态猪养殖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健康的养殖技术,在保证肉食品安全的同时又降低了猪的死亡率。使人们的肉食安全得到保障,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非生态猪养殖以圈养为主,很难对养猪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合理处理,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生态猪养殖技术,可在养猪场周围挖出沼气池,使猪粪发酵,农民可利用发酵后的沼气池作燃料。同时,发酵后的沼液还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这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1]。生态猪养殖技术未出现以前,养殖户大多使用饲料喂养猪,这样的猪虽然生长迅速,但是由于某些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及金属元素,会影响猪肉质量,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生态猪养殖技术通过对猪饲料进行了改革,并在饲料里加入了中草药,这不仅提高了猪肉的质量,还使猪的抗病能力大大提高。目前,生态猪养殖模式正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既可以提高猪的专业化水平,也可以为猪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我国猪肉市场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对生态猪养殖模式的一个重要尝试———遗传改良技术,是指从国外或其他地区引进优良种猪,利用高瘦肉率、生长快等显性性状对适应性强的地方生猪进行遗传改良,以促进生猪生态育种技术的发展。但生态猪的遗传改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人员结合生态猪的不同品种进行实践探索,才能把不同品种的优势结合起来[2]。

  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生长环境起主导作用。生态猪应选用高质量、无污染的饲料进行饲养。应注意母猪与仔猪及时分离,并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生态猪进行不同养分饲料分配,以确保各阶段生态猪养殖符合标准。此外,不能简单地对生态猪进行饲养,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放养,这样才能使猪得到很好地运动锻炼,从而使猪肉更加紧实,保证猪肉的质量和风味。

  生态猪猪圈的定位和位置非常重要,坐南朝北比较合适。如此可使猪圈在夏季通风良好,并设置遮阳膜,合理控制猪圈温度。在冬季,猪圈也会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另外,猪圈内应加强水泥池的设置,这样既降低了温度,又便于猪圈后期清理。非生态猪水源主要来源于饮用水,而生态猪水源则主要来源于大自然,因此放牧场水源管理尤为重要。建立放牧场前应进行水源调查,生态养猪养殖过程中还应定期进行水源安全调查。水环境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抽查监测,确保水源安全[3]。

  生态猪养殖猪场一般建在通风、排水、采光良好且地势较高的地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泽系统进行能量处理,形成其他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例如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居民的生活能源,沼液可以制作叶面肥或直接作为液体肥用于农作物浇灌。另外,沼渣等废弃物还可以制作固态有机肥料,用于周边农作物生态种植。通过高温灭菌等发酵,生产的有机肥用于农业栽培,为生态养猪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4]。

  疫病防控防治是生猪生态养殖的关键,生态猪如果出现疫病现象,将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防止疫情暴发,在实际养殖前应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如果生态猪发生疫病,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治疗,并要全方位地对整个养殖场进行每天2次的消毒和卫生管理,并严格控制水和食物,防止疫病的蔓延。

  生态猪养殖与非生态猪养殖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生态猪是采用放养方式饲养的。整体而言,为促进生态猪的健康生长,可在有机草场中饲养生态猪,这样也可体现绿色无污染、实用、可食用的特点,提供足够的饲料也可显著改善猪肉的品质。

  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生态猪养殖将进入工业化阶段。为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可采用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提高养猪业的竞争力,避免养猪业大幅波动,影响对国肉的供求。当前,我国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是:企业+基地+猪场,这对生态型养猪业具有借鉴意义。采取统一供应、统一材料、统一采购的供应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压力。但这种模式还存在诸多缺陷,这便需要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发展[5]。

  在生态猪养殖技术中,立体养殖广泛应用,能促使养殖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提高生态猪的质量,对一定规模的生态猪品种和密度进行合理配置,这便是立体养殖技术。将生态猪养殖与有机农场绿色种植结合,形成系统的生态环境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生态猪养殖结合发酵床养殖模式,可确保养猪场环境无污染并具有环保性。为促进优质有机肥的形成,在生态养猪场中,利用植物研磨产生的发酵物作为粪肥的重要铺垫,这便是发酵床养殖模式。采用发酵床培养模式,可避免生态养猪排泄物对整个猪舍造成污染,提高猪场抗病性。

  伴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逐步进入了生态养猪场内,极大地提高了养猪场的整体效益。生态养猪场安装远程监测装置,可随时监测其发展动态,猪圈内的环境也可利用自动检测设备时时跟进。自动检测设备的使用,猪圈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以随时进行更新,从而使养殖户对猪圈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远程调整,既保证了猪圈的环境,又为养殖户节约了时时查看猪圈状况的时间。利用电子设备还可全面展示生态猪的健康状况及防疫状况,从而保护生态猪免受病原危害,为防疫检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提高猪肉产量与质量的同时,还能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所以,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猪养殖技术相结合,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猪养殖技术,再加以创新,使生态猪养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满足市场需求。

  [1]印向东.生态猪养殖与粪污处理技术探究[J].兽医导刊,2020(21):52-53.

  [2]邵景望,王志伟.生态猪养殖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兽医导刊,2020(9):80.

  [3]祁永峰.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J].养殖与饲料,2020(10):20-21.

  [4],蒋向君.现代化猪场环保处理模式[J].业,2020,15(4):73-74,79.

  (1)本病具有传染性,传染速度快,严重影响肉鸭的生长发育。该病从2013年首先在江苏的丰县、沛县发现,2014年发展到山东的临沂等地。起初,引起该病的原因不明确,在临床上也使用了各种治疗方法,但防治效果均不明显,没有取得好的治疗与预防效果,至今已成流行趋势。鸭群发病率为30%不等,死亡率不高,但残鸭率极高,出栏时体重较健康鸭减少20%~30%不等,料肉比显著增高。

  (2)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5月常发,10~25日龄的雏鸭表现明显症状。

  (3)本病具有区域流行性,一旦发生,会连续几批发病,发病只数会逐渐增多,从首次发病的发病率0.5%,逐渐增加到10%以上,并且向周围养殖场扩散。

  肉鸭长舌病是由鸭细小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为单股 DNA,无囊膜。该病毒会影响肉鸭肠道和肝脏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破坏内分泌平衡,导致钙、磷比例失调,使肉鸭出现断腿、断翅现象。

  肉鸭发病时,起初大群正常,个别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呈八字或翻滚,严重的出现瘸腿、瘫痪或拉稀,有一定死亡率,但死亡率不高。鸭刚开始发病时喙变粗变短,随后舌头外出,20多日龄的雏鸭症状明显,病鸭腿也变短,个体偏小,屠宰时褪毛易断腿、断翅。

  (1)选择健康优良的鸭苗。健康鸭苗表现为卵黄吸收较好,精神饱满,叫声有力,手抓时有力。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淘汰病弱雏。

  (2)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饲喂肉鸭的饲料要求营养全面,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充足,氨基酸平衡。

  (3)加强饲养管理。在调查中发现,饲养密度大的鸭群发病率升高。因此,要设置合理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保持适宜的温度,要避免鸭舍内白天与夜晚温差过大,给肉鸭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全面做好消毒工作。实行全进全出制,尽量不套养,肉鸭出栏后鸭舍消毒要彻底,包括网架、墙壁以及所用的饲料用具和饮水设备,同时也要做好圈舍内外的环境消毒。鸭舍清理、消毒、空舍1~2周后方可进鸭,进鸭后可每2~3天带鸭消毒1次。本病毒对2%的氢氧化钠溶液、0.5%的甲醛溶液和0.2%的次氯酸钠溶液敏感。及时淘汰病死鸭,对病死鸭要做无害化处理。

  (5)保护易感鸭群。对疫病流行区域或发病的养殖场区,在1~3日龄注射鸭细小病毒疫苗或鸭细小病毒抗体。鸭细小病毒抗体每只鸭注射0.5~0.8毫升,在抗体中添加头孢噻呋钠(1000只鸭1克)。

  环渤海近海主要污染物来源于陆上和海上两个方面,其中陆源污染物是渤海污染的主要来源。陆地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携带农药和化肥的入海径流、沿海油田排污等。海上污染源主要有船舶排污、海上平台排污、油轮泄漏、近岸水产养殖废水和海上的倾废等。

  在入海的污染物中,陆源污染物占污染物总量的80%以上。据统计渤海沿岸有217个排污口,渤海每年承受着来自陆地28亿t污水和70万t余污染物,接纳的污染物占整个中国海域接纳污染物的近一半。2009年,对渤海沿岸的100个排污口进行检测,发现渤海沿岸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75%的监测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为悬浮物、BOD5、总磷和CODCr。在20个重点监测的排污口中,7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其中劣于国家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占到40%。2009年监测的渤海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为CODCr、油类、氨氮、磷酸盐、重金属等,其入海总量为94万t[2]。环渤海地区入海污水总量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基本持平。沿海城市的生活污水和进入河流的农药化肥等流失也成为陆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大气沉降是许多自然物质和污染物质从大陆输送到海洋的重要途径。在某些沿海区域,经由大气输入的若干痕量物质的总量几乎相当于河流的输入量,有的甚至更多[4]。2009年,国家海洋局在大连海域、青岛海域、长江口海域和珠江口海域4个重点海域继续开展大气污染物监测。分别代表了中国四大海域近海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大连海域大气中铜、铅和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趋势,镉沉降通量呈下降趋势。2010年,在渤海区域开展了大气污染物湿沉降通量的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渤海无机氮湿沉降以硝酸盐为主,无机氮湿沉降通量最高值出现在蓬莱监测站,重金属铜和铅的湿沉降通量最高值出现在塘沽监测站[1]。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使得局部海水溶解态和悬浮态物质输出大大增加。2009年,渤海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75%。其中海水增养殖区中,36%的海域面积未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海水富营养化指标是海水中主要污染要素[2]。国内外学者对海水养殖进行的研究表明海水养殖对近海环境的影响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氮、磷的排放,造成局部水域水体富营养化;抗生素和药物的使用对养殖区海水造成污染;一些野生种群栖息地遭到破坏,野生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受到干扰,减少了生物多样性[5]。海水养殖对海水污染的程度取决于养殖系统的强度,其中包括养殖的生物种类、养殖密度、投喂状况等。此外海水的盐度、温度以及生长的不同阶段等因素也会影响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海洋石油污染可分为突发性污染和慢性污染。突发性污染包括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泄漏、井喷事故和油轮事故,慢性污染有港口和船舶的作业含油污水排放、工业民用废水排放、含油沉积岩遭侵蚀后渗出等。1997—2009年,辽东湾和莱州湾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含量显著上升[1]。2009年,在渤海共发现4起油污染事件[2]。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发生输油管道爆炸,大连市环保部门在附近海域设置了7个监测点采集样本,结果显示,除一个点符合海水水质二级标准外,其他6个点均超过海水水质二级标准,石油类最大值超标16.5倍。其中较重污染面积达到50km2,主要集中在近海区域,并已开始影响大连湾及附近海域海水水质。从海洋生态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看,油污的危害不容忽视,油膜凝聚浮在水面上是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杀手[6]。首先,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的通透性,使受污染海域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其结果一方面使海洋产氧量减少(据估计,海洋藻类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气占全球产氧量的1/4);另一方面,藻类生长不良也影响和制约了海洋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影响。此外,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从而富集到人体内,对人们健康造成危害。

  根据所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3类。海洋垃圾不仅造成视觉上的污染,还能威胁航行安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致命的影响。海洋垃圾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导致。2010年监测结果显示,70%的海滩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1]。

  根据近10年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的数据资料,针对渤海近海污染的发展变化趋势作了分析。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逐年扩大,严重污染海域的面积也在增加。主要污染区域在近海,尤其在渤海湾、辽东湾和莱州湾三大海湾,渤海中心区基本未受污染。2002年严重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的营口市附近的近海海域,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磷酸盐、铅和汞,渤海湾和莱州湾海水环境良好。2004年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黄骅市附近海域,莱州湾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2007年莱州湾严重污染区域扩大,成为三大海湾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2009年渤海污染较2007年有一定的控制开始好转,三大海湾近海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2010年的污染区域比2009年有所增加,可能与2010年7月16日重大溢油事故有关。最近两年采取了相应治理措施,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海水质量逐渐得到好转。环渤海区近海营养盐含量偏高且有每年递增的趋势,而且水体中氮磷比例失衡,大部分地区水域无机氮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以致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结构。近年来,环渤海各省市近海的无机氮含量变化状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河北近海水质较好,无机氮含量呈递减的趋势;天津近海水域无机氮污染最为严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年已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山东河北近海水体中无机氮含量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赤潮也是环渤海近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其特点是:发生时间逐渐提早,发生次数逐年增多,发生范围逐年扩大,危害程度也日渐严重,仅次于东海。渤海水体富营养化海区面积约占渤海总面积的20%,其中赤潮发生主要集中在鲅鱼圈—辽河口、锦州湾、秦皇岛、曹妃甸、天津—黄骅及黄河口等近岸海域[7]。笔者统计了2002—2010年的渤海赤潮的发生次数和赤潮面积(表1),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渤海赤潮次数增多,范围扩大。从2004年开始逐渐得到控制,有逐年减轻的趋势,近两年来赤潮发展程度又有所加重,因此渤海赤潮形势依然严峻,其主要原因是海水水体中营养盐含量严重超标、氮磷比例失衡。

  由于海洋污染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来源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全面展开渤海立体监测工作。重点开展对污染源的监测与普查、海水交换与污染物质交换过程监测、污染物时空变化监测等工作。定期开展对一些可能造成近海水体污染的关键途径或区域如入海江河、陆源排污口、养殖区、油气田区和倾废区等时空变化监测。通过监测了解渤海的污染现状,摸清了污染源,初步掌握了污染物入海量。为下一步开展渤海环境容量研究、制定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此外,应加强对污染源的风险评价和预警,利用统计学毒理学等学科知识,估算生物与人体健康可能危害的概率和程度,在充分保护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原则下选择合理的防治措施来开展污染治理[8]。

  治理渤海污染的关键是切断污染源或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和生活的污水要集中处理,集中排放,尽量降低污染程度。首要的问题是对工业废水和污染物排放的监管。不仅着眼于对工矿企业排污口的排放标准进行严格管理,还要注重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计出更加合理的生产方案,从根本上减少废物的产生。还应关掉一批污染严重项目,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整治一批违法排污单位,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总量[9]。城市生活污染物的合理处理利用便可以变废为宝,将部分生活垃圾转化为能源再利用,尽量减少公害和污染。无法再利用的垃圾可以选择填埋法或焚烧法进行处理,以减少向海洋排放。

  为此应严格执行海洋倾废许可证制度,规范倾倒审批;开展倾废船舶实时监视监控试点工作,实现海洋倾废全程监管。对批准的倾倒区和放油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对排放量和排放标准进行严格把关,全面实现排海污染物的制度化、目标化、定量化。对石油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提高对溢油污染事件的监控能力。

  针对现在海水养殖中种种不合理因素,应提倡无公害养殖、生态养殖、集约化养殖,通过科学的分析确定海水养殖密度、养殖结构,饵料搭配、使用药物等问题。通过实施各种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控制海水养殖污染。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广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利用技术来控制海水养殖的污染。可以配备新的环保设备对养殖的海水进行过滤杀菌、降解氨氮物质、加氧等一系列处理,养殖池只需添加少量新水,即可循环再利用。这样既可节约水资源和煤电资源,又可减少养殖废水排放,降低海水养殖污染,提高养殖效率。应当鼓励科研工作者多做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设计出更好的海水养殖方法,提高养殖废水处理率,逐步控制无机氮、磷酸盐等主要污染物要求达标排放。

  紫菜是红藻门(Rhodophyta)原红藻纲(Protoflorideophy-ce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orphyra)的统称。其富含蛋白质以及碘、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味鲜美,除食用外还可用以治疗甲状腺肿大和降低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藻。世界消费大国是日本、韩国、中国,欧美等国家也有销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紫菜的销量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中国紫菜人工养殖规模也日益扩大。本文从紫菜养殖及其技术做些描述。

  我国紫菜人工养殖的品种主要有斑紫菜和坛紫菜2种,位于东部以及东南沿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引进外资,开发新品种,创新养殖技术,推动出口,加强协会组织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经过30多年的发展,紫菜养殖产业逐步趋于成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数的紫菜养殖及出口大国。

  丝状体培育:即人工采集果孢子,经培育丝状体形成壳孢子囊枝,最后形成壳孢子的过程。一般在育苗室内进行。分贝壳丝状体培育和自由丝状体培育两种方式。培养贝壳丝状体在 2.3月到9月进行。育苗室多为东西走向,以天窗和侧窗采光,或增设人工光源。培育池可分平面与立体两种。前者水深20~30厘米,培养基质──贝壳平放池底;后者池深50~70厘米,贝壳吊挂于池中。春季进行培育时,挑选优良紫菜放散的果孢子制成果孢子水,均匀喷撒在贝壳上,使之钻入壳内,经4~5个月即可形成壳孢子。主要的管理措施包括:①调整光强。初期为3000勒克斯,到形成壳孢子囊枝后逐渐降至500勒克斯左右;②施加营养盐。可根据不同生长期按一定比例施用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钾;③控制水温。使在整个丝状培育期间不受夏季高温和秋季提早降温影响,保证按期采苗。

  自由丝状体培育是把果孢子置于玻璃瓶内培养,使其自然生长成丝状体。培养期间的生态条件与同种紫菜的贝壳丝状体基本一致。自由丝状体多作为育种手段进行2次采苗施用,但作为生产方式仍局限于个别地区。

  叶状体养殖:主要包括采壳孢子(又称采苗)、出苗管理及成菜养殖几个工序。壳孢子可在秋季海水下降到一定温度,当坛紫菜贝壳丝状体(27℃以下)和条斑紫菜丝状体(20℃以下)上的壳孢子成熟并开始放散时采集。人工培育的丝状体可在室内或海区进行收集。室内采苗时,将合成纤维或棕绳编制成网帘作为附着基质放于培养池中,使壳孢子自然附着于上;几小时后,将网帘下海张挂。海区采苗时需将网帘和人工培育的丝状体均置于海中预先设放的装置内,使壳孢子自然附于网帘上。因壳孢子放散有日周期性,放散高峰多在上午10~11点之间,因此采苗一般均需在上午进行。此外也可利用自由丝状体采壳孢子。 网帘下海到肉眼见苗为出苗期。为了早出壮苗、全苗,须将网帘置于适宜潮位,及时清除杂藻并施肥。到成叶期要合理施肥、防止病害并适时采收。日本采用的冷藏网技术,即在幼苗长到1~3厘米时,将其快速干燥至含水量20%,连同网帘置入-20℃冷库密封保藏数十天至1年后再放回海区继续生长,既有助于避开病害发生期,又可用冷藏网帘替换紫菜质量下降的网帘,使生产的紫菜保持幼嫩。

  叶状体的养殖按网帘在海区的安置方式可分为半浮动式和全浮动筏式,前者适用于浅海滩涂,后者主要用于深海海区。这两种方式现在都采用全人工培养丝状体和人工采苗提供苗源,在生产上占主要地位。此外,中国尚有菜坛式养殖法,主要利用天然壳孢子在岩礁上养殖,单位产量高,但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不稳定。中国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将条斑紫菜与坛紫菜的体细胞附着于网帘上培养叶状体也已成功。

  畜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及经验总结后,生产能力普遍提高,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渐上升,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批养殖专业户,不仅规模呈现扩大化趋势,发展速度更是相当可观,为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畜牧业也就成为改善农民经济环境又一重要产业类型,对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经济发展不断带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对天然奶牛及肉牛等的产出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肉牛及肉羊等的以草为食的畜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这其中奶牛的需求前景尤其广阔。在目前部分地区的畜牧业将养殖重点放在了奶牛饲养上,这不仅满足了社会需要,更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发展较好的奶牛饲养区更成为了城市,甚至省内的奶牛生产基地,肩负着优质奶源的供应源。而部分肉牛及肉羊的生产也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形式靠拢,形成了产业化的畜牧生产模式,为肉食品的大量需求提供基本保障,由此可以看出,畜牧业结构的优化及转变是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这不仅解决了肉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滞后性问题,更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实力。

  在畜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以往的养殖基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因此养殖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而小型养殖户在拓展规模的大潮中发展速度较快,这其中小型养殖户多以个体形式存在,有奶站、牛奶冷配点、饲料加工、市场信息等的多中形式为一体的中介组织已经初步形成,是服务于畜牧业从始至终流程的产业格局。

  畜产品安全是保证畜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与畜牧业的发展形象息息相关,更会对人们的健康存在着直接影响。因此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以法律、条例的为基础的前提下,对畜牧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并对单位及个体养殖户进行安全检查、时时监督,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就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对不良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及处罚,不仅从根本上使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证,更净化了畜产品市场的不良风气,使市场经济更加平稳的向前发展。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提高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开展大量的科技培训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从能使养殖户认识到科技的应用力量,提高养殖效率及质量。首先我国将畜牧兽医的实用技术进行了推广及延伸,实现了畜品种的优质改良,并且改良效果较为明显,覆盖水平达到标准一半以上等等。通过将科学技术融入畜牧产业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畜牧产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实现了科技领域的延伸,使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以农牧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按照“扩牛、增羊、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工作思路,坚持小群体、扶大户,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品牌、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统筹整合支农资金,将肉羊产业、草业经济、养殖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区),畜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今后投资发展的重点。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协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标准、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推进畜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促进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加快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支撑和保障作用显著的产业龙头,强化和提升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以挤奶站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配置、中介组织的扶持、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改变饲养方式,以项目扶持、科技支撑、农户投入、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区),培育以奶牛、肉牛、肉羊、獭兔等草食畜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实现畜牧业草食畜生产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的转变。一是要积极培植饲养专业户,从兼营饲养向专业规模饲养转变。二是要积极开展畜牧小区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协会组织,畅通畜产品销售渠道。

  对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国内外对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发展趋势,注重畜产品安全;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大力打造品牌,积极向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外销的比重。

  一是加大草业投资力度,改良退耕还草地和部分退化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推广紫花苜蓿、高丹草、燕麦、箭舌豌豆、玉米等优良饲料作物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合理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三元种植结构,建立高质量的饲草料生产基地。二是推广饲草料青贮窖、袋装、裹包青贮及草粉加工技术,推进饲草商品化,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玉米桔秆青贮利用率达到20%以上。三是健全饲料加工体系,扶持建立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生产和供应肉牛、肉羊、生猪、奶牛、獭兔和鸡的配合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1]柳谷春.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和变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较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在农村经济取得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也不断增加,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大量养殖废水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至河流、湖泊中,由于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使得大量的氮、磷随农田排灌水和雨洪径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农业废水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和安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对农业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这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在我国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每年畜禽粪便和污水排放总量超过200亿吨,由于养殖业的主要生产场地为农村,造成了90%以上的污染物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较少的国家,为了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投放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这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我国的农业用量较发达国家相比,是发达国家的多产,各地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一些生活垃圾,生活用水随意排放,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也增加农业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各项投入力度,对农业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逐渐成熟,生产工艺呈现出多样性。但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率不到十分之一,在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则更低,基本上都是未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出。面对当前我国农业废水治理污染的严峻性,我国不断加大了处理力度,很多处理技术都已经建成了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最大的难点在于基建投资以及运行费用较大,农村经济实力以及技术力量很难达到当前社会的要求。因此,需要一定的效率高且成本低的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技术,有效解决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它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畜禽养殖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畜禽养殖场所产业的粪便和污水由于没有经过处理,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环境空气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人们身体生活健康,养殖业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使河流失去了原有功能。

  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有好氧生物处理、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系统、土地处理系统等。其中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是应用较多的,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之间的处理技术,它通过微生物结成生物膜与曝气池相同的方法向微生物提供氧气,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有效的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间歇运行条件下仍旧能够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对于水理不均匀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非常好的效果。根据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分布特点及水质水量的具体特性,研究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需要满足建设和管理运行费用较低、产生的能耗较小,操作管理简单、处理稳定等要求。其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向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发展、生物―生态组合工艺技术,同时,在处理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处理经验,切实提高我国农业废水处理水平。

  针对养殖业废水处理技术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自然处理法、厌氧处理法、好氧处理法等。但无论采取哪种处理技术都需要做好预处理工作,通过预处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废水污染物负荷,防止大量的固体或杂物进入后续处理环节,造成设备的损坏。养殖业废水处理方法各具特点,能够有效的针对不同水质进行不同的处理。为了有效的提高处理效率,获取良好的稳定水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般采用混合处理的方法,根据废水的多少和具体情况,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处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进行废水处理。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养殖业废水处理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养殖场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实现养殖场废水的多级处理,满足不同的出水水质要求,有效的提高水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 沈成文.工业废水等有机污染物污染水源所致危害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28)

  在当前母猪存栏量、社会养猪积极性以及新型养殖技术推广等因素的作用下,如果不发生大的疫情和自然灾害,从养殖周期看,2013年上半年猪价仍处下跌周期内,当然并不排除由于节日期间的短暂回调,2012年底全国生猪均价已突破15.5元/公斤,2013年春节在2月初,估计全国猪价春节前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2月初有望挑战16元/公斤。春节后回落直至二季度末,三季度起生猪价格有望反弹。

  根据历史周期推算,预计2013年的2季度猪价将震荡回落探底,但估计不会出现2010年上半年深度下跌局面,波动幅度也将远小于2011年。从各个层面分析,悲观预测2013年生猪全年均价在14.5元/公斤以上,不会低于2012年。生猪养殖行业总体仍处微利状态。考虑到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当前正处于加速扩张期,未来2-3年将保持50%以上的扩张速度,预计2013年四个季度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盈利增速将是逐季上升的走势。但2013年猪价走势究竟如何还是要看供求关系和生猪疫病防治。

  1、从市场供给分析,2012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供给仍较充足。农业部数据显示,2012年11月底,生猪存栏同比虽下降0.9%,但存栏量仍达46903万头,比农业部调控目标高出5903万头;母猪存栏同比增加3.4%,突破5000万头,达到5063万头,母猪所占生猪存栏比重为10.8%,处于较高水平。农业部历史数据说明,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年初,母猪的存栏量呈现趋势性上涨态势,2012年2月份以后,母猪存栏量稳定在4950万头左右。由于母猪的存栏将直接影响到未来10-12个月生猪的出栏量,预计2013年2月份之前,生猪市场供给总体将呈稳步增加态势,由于惜售因素等作用,生猪出栏量增速缓慢。

  2、从市场需求分析,猪肉消费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由于国内居民饮食习惯等因素,猪肉占肉类消费比重在60%以上,远高于禽肉和牛羊肉。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及城镇人口数量增加,猪肉需求亦呈稳步增长趋势,不会明显上升或下降。虽然生猪供给短缺与下一轮生猪供给形成因果关系,但与生猪供应过剩相比,供给短缺对市场价格直接影响的程度更深。根据2006年以来的猪肉价格数据测算,当生猪供给过剩时,猪肉价格通常最多下跌40%,而当供给短缺时,价格上涨最高时达80%。我国猪肉季节性消费特点是,冬季消费量较多,夏季消费量较少。根据调查显示,3、4、10、11月为平季,约占32%;5、6、7、8月份为猪肉消费淡季,约占全年消费总量的27%;1、2、9、12月为旺季,占41%。如果不考虑生猪价格的趋势波动和循环波动,每年的4月和10月基本上是全年的价格低点。每年的1月和12月是高点。

  从整体生猪供应来看,2013年春节前生猪出栏相对较为集中,由于原料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下跌局面,所以,在高成本、高风险之下,养殖户一定要见机行事,该出栏时就出栏!

  生猪价格的频繁波动是生猪养殖业的大忌,生猪养殖户对瞬息变化的价格难以把握,不能科学和有计划性地安排生产,直接影响到生猪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养猪业在我国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它不像其它产业能说停就停,赔钱也得把猪养大;养猪的分散性又决定了其不能形成垄断效应;目前养猪业的主体仍是农民;因此,生猪养殖过程还不能完全市场化。为避免猪价的大起大落,生猪养殖政策应从生产、市场两方面构建和完善产销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1、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建立和完善稳定生猪生产和流通的长效机制。一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调节机制。国家生猪收储政策应借鉴粮改经验,建立类似粮食收储机制,实行生猪保护价。当猪价下跌至盈亏线以下,采取保护价收购。当供应不足导致价格上涨时,养殖户可以获得更多收益。当猪肉价格高于政府支持价时,国家可将补贴这笔钱拿来补贴城镇居民。二是加快建立现代化肉类批发市场和购销体系,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肉类营销体系建设。国际经验表明,小流通只能带动小生产,大流通才能带动大生产,现代流通则带动现代生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转入过剩经济状态之后,情况就变了,流通逐渐成为先导环节,流通带动生产,只要产品能够销售出去,生产不成问题。在解决“猪周期”的问题上,应当有全面和长远的考虑,统筹兼顾,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并一以贯之地实施。不能等市场供求出了问题就关注,一旦市场平稳后就撒手不管。三是不断完善收储预案。“冻储”等措施确实能在短期内起到抑制猪价下滑、稳定生猪市场的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因受存储期的限制,一旦某个时段集中上市,势必对供需市场造成压力。因此应不断完善市场生猪销售体制,及时引导生猪行业按照市场自然规律,自行调节进入正常运行轨道,才是长远之计。

  2、建立稳定的持续的财政保障支持体系。一是建立持续的能繁母猪补贴制度的政策。由于生猪生产链中能繁母猪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加大对能繁母猪的财政补贴力度十分重要。从过去的实践可以看出,只要国家实行了这一政策,养殖户就像吃了颗定心丸,就有了养殖信心和积极性。保费的补贴标准也要提高,要能基本含盖一头能繁母猪的价值;二是扩大免费防疫的范围;三是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定向扶持种猪基地建设。四是设立养殖业贴息贷款。现在还没有针对养殖业的贴息或低息贷款,商业贷款利率高还贷时间短,而生猪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没有保障,养殖户不敢使用,国家应设立专门针对养殖户的中小额贴息贷款。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