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天辰注册注册登录账号用户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23 09:49   

  天辰注册注册登录账号用户首页我国生猪市场规模庞大,猪肉消费能力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 生猪出栏量为 5.3 亿头,2021 年出栏超 6.7 亿头,同比增长 27.4%,全年猪肉产量 5296 万吨,同比增长 28.8%,在非洲猪瘟爆发前,2015-2018 年间平均年出栏量在 7 亿头左右, 猪肉在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按照猪肉年产量 5500 万吨、以往猪周 期猪肉价格 20-25 元/公斤的水平进行粗略估计,生猪市场规模大约为 1.1-1.4 万亿。

  2018 年以来的新一轮周期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各项指标波动幅度较以往扩大。非洲猪 瘟 1921 年首次出现在肯尼亚,是一种高致死性传染病。2017 年该病毒传入俄罗斯,2018 年 8 月首次出现在中国并在一个月时间内蔓延到全国各地。非洲猪瘟传染性强、病畜死亡 率高,几乎达到 100%,对防控工作要求很高。受此疫情影响,我国能繁母猪的数量在 2019 年大幅减少,至 2019 年 11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首次实现环比增加 0.6%,在 12 月生 猪存栏量也首次实现环比增长 2%,《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9 年 末,我国生猪存栏 31041 万头,同比下降 27.5%;生猪出栏 54419 万头,同比下降 21.6%; 全年猪肉产量 4255 万吨,同比下降 21.3%。

  依照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 年 7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 0.5%,出现产能降 低趋势,截至 2022 年 5 月能繁母猪存栏 4192 万头,环比增加 0.4%,同比下降 4.7%,连 续产能调整十个月后,首次环比回正。从价格角度看,2019 年 11 月前后,生猪价格达 41 元/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后 2020 年于高位波动调整,2021 年初,价格进入下行通道。 21 年 10 月初,生猪价格一度跌至 10-11 元/公斤,养殖企业陷入深度亏损,后因节假日以 及四季度腌腊行情等需求上行,带动价格回暖,春节后因需求降低以及生猪供给端相对充 足,价格回落至 12-13 元/公斤,四月中下旬生猪价格开始恢复,6 月中旬涨至 16.3 元/公斤, 六月底时上升至 19-20 元/公斤。

  站在当前时点分析,生猪价格已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优质养殖企业可实现微微盈利, 未来变化趋势存在两种情形: 情形一:生猪价格就此于小范围波动内上行,此时针对标的选择则应为出栏量大或增 幅快、养殖成本低的企业。做出此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能繁母猪自 21 年 7 月持续出现月环 比减少,从 10 个月的生产周期推断,对应生猪数量自 4 月起往后逐步减少,叠加暑期需求 旺盛提供支撑,后可能会产生回调,但整体趋势向上。若未来可实现盈利,则盈利能力将 成为评判企业经营的重要指标,业绩增速快,养殖效率高可率先盈利的养殖主体将获得竞 争优势。

  情形二:我们认为,生猪价格于需求旺季后迎来三次探底,此种情景下应选择投资现 金流情况更为健康的养殖企业。

  当前因多方因素短期猪价迅速上涨,但后续供给增加或将促使价格回落。根据中国养 猪网猪价系统统计数据,6 月 30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平均出栏价格为 20.39 元/公斤,较 6 月 1 日 16.06 元/公斤上涨 27%左右,我们认为 4 月以来生猪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 1):养殖户存在看涨情绪,看好后市行情,散户持续压栏惜售,市场短期供应紧缩;2)年 初市场对于二季度预期存在分歧,养殖端出栏前移,由仔猪价格可以看出补栏情绪不高, 叠加天气以及疫病防控等因素影响养殖效率,造成二季度生猪出栏的间隙。未来随气温逐 渐升高,大猪接受程度较冬季有所不及,湿热增加防疫风险,散户压栏以及二次育肥面临 出栏,且情绪或将陡增,届时市场供需情况得到改善,生猪价格有望回落。

  从历史情况来看,能繁母猪仍有进一步去化空间。参考以往生猪周期的情况,2013 年 10 月左右开始产能去化,至 15 年 9 月左右去化幅度达到 23%左右,后能繁母猪数量随仍 在减少,但整体趋势稳定且效率有所提升,对应猪价自 14 年年中至 16 年年中上行约 97%; 最近一轮周期中,能繁母猪数量自 2017 年底去化至 2019 年 10 月,幅度约 40%左右,价 格对应上升 260%左右,截至 2022 年 5 月,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 4192 万头,环比增加 0.4%,较 21 年 6 月高点 4564 万头去化 8.5%左右,生猪价格按 19- 20 元/公斤,较 21 年 10 月 10.78 元/公斤上涨 76%-85%,单纯由此数量角度考虑,生猪供 给仍相对充足,价格再度上升需产能去化带来供给端支撑。

  除数量外,母猪产能的结构以及生产效率均因非洲猪瘟而与以往周期有所不同。从产 能结构端来看,因非洲猪瘟疫情影响,19、20 年为保证供给,存在有将三元母猪作能繁母 猪使用的策略,其生产效率及质量不及传统二元母猪,因而在淘汰过程中将先经历落后产 能的去化,从而达到结构性调整的效果,因此产能去化初期母猪数量的减少幅度对应至生 猪端或有折扣。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分析,随规模养殖率提高以及科学化养殖的普及,能繁 母猪 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的头数)指标等均有所提升,因此若要生猪 数量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繁母猪数量需减少的幅度有所提升。

  在此情境中,投资标的应具有良好的现金流状况。当前生猪价格处于 19-20 元/公斤, 优质生猪养殖企业实现微盈利,盈亏平衡线附近的价格使得此前持续净流出的经营性现金 流得到缓和。21 年初生猪价格急剧下滑时,因此前累计利润丰厚,大多生猪养殖户均具备抗风险能力,而截至目前参考养殖平均成本水平,行业亏损已维持接近一年时间,未来若 因供给端数量增加而产生猪价震荡,集团企业相较于散户养殖更具有融资渠道等优势。

  综上分析,我们对于生猪价格走势的判断更加倾向于旺季后会产生调整,但整体趋势 向上。主要是基于产能去化力度、当前压栏情况等综合考量,对于投资标的则需优先考虑 现金流情况,并进一步结合养殖效率、成本管控以及出栏规划进行考量。但当前仍存在有 不确定性,而黄羽鸡养殖以及动保板块,因生猪摆脱深度亏损进入上行通道而迎来较高确 定性。

  当前黄羽鸡虽处于传统消费淡季,但价格走势仍然坚挺。春节前为传统消费旺季,1 月 底 2 月初时价格达到 18 元/公斤,后因需求走弱价格调整至 4 月底 14.8 元/公斤,6 月中下 旬价格为 16.58 元/公斤,在此消费淡季价格仍然逆势向上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是:1)生猪价 格走势向上的带动作用;2)黄羽鸡市场存在供需缺口。 生猪价格趋势向上对黄羽鸡价格上涨产生支撑作用。2019 年 2 月-2019 年 12 月,生 猪养殖因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产能减少,生猪价格自 11.5 元/公斤上升至 34 元/公斤, 期间在 11 月曾达到 40 元/公斤的高位,鸡肉拥有一定的生猪替代属性,其需求以及价格均 受到带动提升。根绝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黄羽鸡价格于 19 年 9 月初达到 21-22 元 /公斤,白羽鸡于 2019 年 11 月底上涨至 13 元/公斤。未来生猪价格上行将对禽类价格提振 产生正面作用。

  黄羽鸡相较于白羽鸡而言,养殖周期更长,产能修复所需时间更久,价格上涨更具持 久性。从养殖周期来看,曾祖代/祖代/父母代种鸡生长期为 22 周、产蛋期持续 38 周,孵化 需 3 周左右。祖代鸡自补栏后第 23 周开始产蛋,孵化约需 3 周时间,第 26 周可得到第一 代父母代雏鸡,父母代同理得商品代雏鸡。按照生长速度以及出栏的时间,黄羽鸡可划分 为快速鸡、中速鸡、慢速鸡。快速鸡平均出栏日龄 53 天,养殖成本较低,肉质色泽、风味 及口感方面较白羽鸡更具优势;中速鸡生长速度、肉质介于快速鸡和慢速鸡之间,平均出 栏日龄 80 天,屠宰后皮肤光亮比较美观,且经冰鲜处理后口感下降程度较低;慢速鸡出栏 日龄需要 95 天及以上,生长模式以放养为主,肉质最优价格也更高。白羽鸡自父母代产下 商品代鸡蛋后,经三周时间进行孵化,商品代鸡苗经历六周育肥培育成可出栏的毛鸡进行 屠宰、分割冷冻制成冻肉,最终流向消费端。从历史走势总已亦可看出,黄羽鸡价格上升、 维持、回落所形成的区间大于白羽鸡,黄玉肉鸡价格高景气的时间通常维持在 2-3 个月左 右。(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黄羽鸡具备一定的消费刚性,受到特殊情况影响后可迅速恢复。以禽流感为例,2013 年 3 月底在上海和安徽首次发现 H7N9 型禽流感病毒,2013 年立华股份与温氏股份的营业 净利润分别为-2.4 亿元、6.1 亿元,同比增长-427.0%、5.5%,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7%、 7.0%。禽流感对于当年盈利情况影响较大。而 2014 年,两家公司净利润都回到正常水平 3.5 亿元、28.8 亿元,扭亏为盈,实现同比增长 248.4%、26.6%。2017 年年初又一次出现 禽流感,两家公司作为黄羽鸡养殖龙头企业,整体营业收入、毛利率虽受影响,但恢复也 较快。立华 2019 年 2 月上市,2017 年并未披露半年报,从温氏 2017 年年报与半年报情况 来看,半年度肉鸡类养殖营收 62 亿元,同比减少 26.4%,毛利率-21.6%,而从全年角度来 肉鸡养殖实现营收 175.6 亿元,同比减少 8.7%,毛利率恢复正值 11.2%,同比微增 0.2 个 百分点。立华历史财务数据亦表明鸡类养殖业务营业净利润 9.2 亿元,同比增长 29.6%。 2020 年的毛利降低主要系 1)19 年盈利达到历史峰值,供给增加;2)受新冠疫情影响需 求不振;3)整体行情低迷价格不景气所造成。21 年行情有所好转,价格同比提升,整体盈 利水平得到修复。

  新冠疫情对于消费市场的影响,也将随着疫情控制而逐步得到缓解。根据 WHO 数据, 截至北京时间 2022 年 6 月 30 日,全球共计确诊 5.4 亿患者,633 万人因新冠病毒离世, 全球经济亦受到猛烈冲击,21 年 10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 告》表明 2020 年世界经济同比深度下滑 3.1%,国内整体消费亦受到影响,2022 年 4 月 30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指出“消费 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今年” 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是“稳增长”的重要一环;《意见》中提出了五个方向二十项举措, 其中针对疫情纾困,保供稳价、消费创新、促进文旅、挖掘县乡消费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 的要求。在经济复苏以及消费逐步恢复的发展趋势下,黄羽肉鸡作为我国主要鸡肉消费产 品,家庭消费的刚性特征决定了其需求量的稳定性,初步预计将迅速回到同期水平。

  祖代黄羽鸡整体产能相对稳定,且因黄羽鸡为我国本土种源,故祖代参考意义不及白 羽鸡祖代。2018 年年初在产祖代黄羽鸡存栏 125 万套左右,为近年来低点,2020 年 5 月 左右达到 160 万套的高点。周环比波动幅度最值为正负 5%,平均一般维持在正负 2%左右。 后备祖代存栏量 2018 年至今,偶尔出现波动,波动区间在 100 万-120 万套之间,曾在 2021 年 9 月中旬出现 148.9 万套的较高水平,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 据,截至 2022 年 6 月 19 日,在产祖代黄羽鸡 149 万套,周环比变动-0.3%,后备祖代存 栏 113.6 万套,周环比 2.2%,三月中旬在产祖代种鸡数量明显提升,整体微高于 2018、 2019 年存栏,基本与 20 年持平,低于 21 年的水平。

  父母代产能持续去化,当前存栏处于低位。 2018、2019 年在产父母代存栏量呈平缓上 升,2020 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去产能趋势。2018 年年初在产父母代存栏量 1236 万套左右, 属于全年最低水平,后持续上升,2020 年 3 月底产能达到 1575 万套左右,后开始出现去 产能趋势,2021 年年初在产父母代种鸡存栏 1465 万套,2021 年底该指标为 1376 万套, 全年产能去化 6%左右。截至 2022 年 6 月 19 日,在产父母代黄羽鸡 1380 万套,周环比变 动-0.2%,较 2020 年 1575 万套左右的最高水平降低 13%,后备父母代存栏 903.2 万套, 周环基本维持不变。在产父母代存栏基本与 2018 年持平,低于 2019、2020、2021 年同期 水平,整体产能处于低位。从雏鸡价格端看,6 月中 8.59 元/套,低于 19-21 年同期,高于 18 年同期水平,主要是受到饲料价格偏高(截至 2022 年 6 月底玉米现货价格 2861 元/吨、 豆粕现货价格 4029 元/吨,皆处于高位,饲料价格亦迎来数次上调)养殖成本较高,结合 毛鸡终端亏损以及疫情对于需求端的影响,整体补栏热情并不高涨,但若未来疫情得到有 效控制,整体市场需求回暖,价格反弹弹性大,补栏或将增强。

  商品代肉雏鸡销售量低于往年水平,毛鸡价格与 21 年基本持平,未来有望迎来反弹。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06.13-06.19 商品代雏鸡销售量 3337 万只,周环比减 少 0.4%,2018-2021 年同期水平均在 3500 万只以上,商品代毛鸡销售价格约为 14.9 元/ 公斤,市场平均成本价 16.58 元/公斤,行业平均成本为 15.92 元/公斤,实现微盈利,未来 生猪价格预期回暖且随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供需面提供价格上行支撑,拥有高弹性,黄羽 鸡养殖行业盈利水平有望改善。

  立华股份在黄羽鸡业务上形成完整产业链,其中包含曾祖代、祖代、父母代种鸡繁育, 饲料生产,商品代养殖以及屠宰加工。在养殖业务上实行紧密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养 殖模式。在该模式下,公司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农户接受公司委托需提供符合条件的养 殖场地、设施及劳动力、缴纳保证金、签署养殖合同,加入与公司有合作关系的专业合作 社。建立合作关系后,公司将育种好的苗鸡与养殖所需的饲料和药品疫苗等物料提供给农 户,并在农户养鸡的全过程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农户养殖效率,并负责回收成品鸡。这种 模式属于轻资产的运营模式,相较于传统全程自养的模式,成本和资本投入的需求都更低。 合作社是一种新型农户组织,在合作养殖过程中主要负责管理公司出资设立的风险基金、 免疫及运输等辅助服务工作,是农户自治组织,是公司与农户沟通交流的纽带与桥梁,有 助于调动农户提高产量的积极性,促进农户诚信经营,降低合作养殖的生产经营风险。这也是公司积极响应国家鼓励农民新型生产组织政策的体现,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农业发展需 求。

  公司占据选址优势。集团旗下子公司广泛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河南、山 东、四川、湖南等地。我国黄羽鸡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两广、湖南、江西以及江浙沪地区, 南方相较于北方整体需求量更高,近年来传统消费市场消费水平提高,北方市场存在快速 发展格局。除区域选择外,子公司在具体定位上,一般会临近粮食产区,这样既方便销售, 又方便获取饲料,控制原料成本。而生猪养殖场则选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等玉米和小麦 主产区、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此三地为我国主要的生猪生产和调出区。

  公司黄羽鸡与周期波动中实现盈利,与其优秀的成本管控能力密不可分。因 2021 年并 未披露详细成本构成,参考 2019、2020 两年,立华鸡类产品总营业成本为 55.6 亿、66.6 亿元,饲料原料成本分别为 39.2 亿元、49.7 亿元,占比分别为 70.5%、74.6%,饲料原料 为养殖成本中的重要部分,有效控制该项成本有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面对这一压力, 公司从饲料原料采购、营养和饲料加工领域、饲养技术领域等各个方面挖潜节流、控制成 本,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饲料原料采购方面,子公司选址一般临近粮食产量高、 人口密集的区域,可有效保证饲料原料的供给与产品销售,减少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公 司通过密切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积极拍卖政府储备粮等方式持续优化采购策略,控制 采购成本;2)营养和饲料加工方面,针对玉米原料价格上升的情况,科学调整饲料酶制剂 酶谱,借助仿生消化试验和代谢试验平台,对非常规原料进行营养价值评估和精准使用, 全面实现无玉米型日粮配方,从饲料端精准控制成本;3)饲养技术领域,通过加强多层笼 养和高密度平养下的畜禽舍精准环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精准储料运料等新技术新方 法的研发与推广,基于发酵饲料建设健康养殖模式,从饲养端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

  生猪养殖相关业务仍存在提升空间,未来随养殖效率以及产能利用率提高,有望实现 盈利。从成本端看当前公司生猪养殖成本较高,按照公司年报中生猪养殖板块成本除以当 年出栏量对于头均成本进行粗略估计,21 年公司该指标水平为 2804.6 元,生猪养殖龙头企 业牧原股份该项指标为 1538.7 元,由此可见公司养殖成本仍有较高的提升空间。从能繁母 猪来看,公司逐步淘汰低效母猪,提升存栏母猪生产性能,从而降低完全成本。公司当前产能利用率较低,根据公司 2021 年 8 月在可转债审核问询函回复报告中数据显示,公司截 至 21 年 6 月已建成生猪养殖 139 万的产能,根据 21 年出栏 41.3 万头,产能利用率尚为 30%左右,公司处于对周期的考虑,稳健进行出栏扩张,未来随猪价预期回暖,产能利用 率提升,相应折旧摊销均将降低,成本进一步降低叠加售价回升,整体公司业绩有望增长。

  未来在生猪养殖业务板块,公司将在现有生猪养殖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摸 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生猪养殖业务模式,优化养殖技术体系,在短期内发展成为具有区域影 响力的生猪供应商,公司计划到 2025 年形成年出栏商品猪 300 万头左右的产能规模。

  下游养殖端自深度亏损中逐步修复,盈利能力增强的过程中,动保产品需求将迎来提 升。从生猪价格走势以及养殖企业披露年报的情况来看,22 年 Q1 养殖企业经营情况较 21 年 Q3 得到显著改善。2022 年一季度十家上市公司生猪养殖企业出栏共计 2818.2 万头,较 2021 年 Q3 出栏 2398.5 万头增长 17.5%,从公司个体来看 6 家企业出栏增加,金新农增长 94.8%,新希望增长 63.8%,正邦股份减少 49.9%。从 21 年单三季度以及 22 年 Q1 的情 况来看,大多数经营均有所好转,且资产减值损失减少,整体未来预期向好。

  21 年 Q3 养殖深度亏损以来,动保企业业绩增速均放缓,21 年 Q3 瑞普、回盛、科前 均出现利润同比减少,普莱柯与生物股份实现利润高速增长主要体现在成本段管控效率高, 普莱柯单 Q3 生猪疫苗实现营收 9311.5 万元,同比增速为 25.9%。由此可见虽然 21 年三 季度生猪数量偏高,但养殖行业陷入深度亏损,未来以半年为维度对于生猪价格的预期仍 将维持低位,虽大型集团客户需求量仍相对稳定,但中小散户受到影响较大,可能会在疫 病出现的情况下选择放弃而直接淘汰,因此 21 年三季度的动保行业整体业绩增速放缓或是 出现同比下滑。22 年 Q1 因去年同期基数过高仍皆呈现出同比下降,但预计二季度情况会 有所好转。即使如前文所分析生猪价格再次回调,但因未来半年时间维度内价值预期向上, 且从产能的角度分析,价格回调至因产能大幅过剩而导致深度亏损的可能微乎其微,养殖 端已摆脱深度亏损,动保产品的需求也迎来了拐点。(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动保企业已由单品竞争时代迈向综合动保闭环方案竞争时代。我国畜牧养殖业不断规 模化、集约化,同时,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政策也逐步实现过渡升级。过去政府招标体系以 牌照和资质为王。当前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密度持续提高、疫情流行日趋复杂,养殖 端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能力的需求升级,动保企业竞争已由原先的单品竞争时代进入体 系化优势竞争阶段。满足大型养殖集团和养殖屠宰一条龙企业对兽药品类、品质、供应保 障和降本增效需求的企业,才能适应养殖格局的变化,在动保行业中脱颖而出。

  生物制品领域,口蹄疫和禽流感疫苗市场规模最大,目前国内仅有 8 家企业生产,门 槛较高,行业格局相对稳定。禽流感疫苗是禽用疫苗市场最大单品,当前以“先打后补” 政策为主,2020 年禽流感疫苗的市场规模接近 36 亿元,当前市场可生产销售三价灭活苗 的公司有 12 家,以瑞普生物旗下华南生物和中牧股份旗下乾元浩竞争力最强。其他兽用疫 苗领域竞争分散,企业差异化构筑细分优势。科前生物占据了猪伪狂犬疫苗最大市场份额, 普莱柯猪圆环领域表现优异,申联生物合成肽疫苗技术领先,金河生物生产的蓝耳疫苗具 备高抗原浓度和高抗原纯度,能实现超越同行的免疫效果和低不良反应。整体而言,我国 兽用生物制品头部企业整体业务发展较为全面,并各自在细分领域取得了比较优势,实现了优势单品的错位发展。化药领域未来或迎需求增量,且当前仍较为分散,行业规范化以 及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非洲猪瘟疫苗或将带来市场增量。2021 年农业农村部颁布“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关键技 术研发与应用”重点专项项目,其中包含非洲猪瘟基因缺失疫苗研发、非洲猪瘟亚单位疫 苗研发、非洲猪瘟活载体疫苗研发三项非瘟疫苗研发项目:非瘟基因缺失疫苗在有效性上 表现出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但安全性相对较低;相较于基因缺失疫苗,非瘟亚单位疫苗 在有效性上可能有所不及,目前不能保护猪只或者只能部分保护猪只,但在安全性上相对 较高;非瘟活载体疫苗有少部分的候选疫苗表现出攻毒保护力。目前非瘟疫苗的研发正在 积极推行中,结合当前非瘟病毒毒性减弱、流行性增强的特点,未来非瘟亚单位疫苗的推 广可能性更高,若能顺利实现商业化,或推动动保市场规模扩张,成长性进一步增强。

  从化药角度来看,在新版 GMP 实施以及下游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的共同推动下,行业 集中度不断提高。2002 年兽药 GMP 的实施对规范我国兽药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兽药企业整体上仍然比较分散、效率较低,2018 年 CR30 占比仅为 43.3%,行业集 中度有待提升。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世界各国的技术标准不断提升、理念和要求不 断更新,在此背景下,我国新版兽药 GMP 于 2020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要求所有兽药生产 企业均应在 2022 年 6 月 1 日前达到新版兽药 GMP 要求;未达到新版兽药 GMP 要求的兽 药生产企业(生产车间),其兽药生产许可证和兽药 GMP 证书有效期最长不超过 2022 年 5 月 31 日。新版 GMP 按照“硬件软件并重的原则”,体现质量风险管理和兽药生产全过程管 理的理念,与旧版 GMP 相比更加注重科学性、强调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内容上的区别 主要包括:1)提高无菌兽药和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标准;2)提高特殊兽药品种生产设施 要求;3)提高并细化软件管理要求;4)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5)细化管理流 程和文件内容。 另一方面,下游养殖行业为控制经营风险,增强动保产品可溯源性,将减少供应商数 量,倒逼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动保企业因其产品具有安全性高、可溯源性强等特点,下 游认可度更高,在行业中具有更强的生存和抗压能力,再次变化中将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获得业绩增量。

  公司口蹄疫疫苗优质,市场苗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口蹄疫属于传染性强、危害性 大的动物疫病,属于我国实施强制免疫的病种,但口蹄疫疫苗生产壁垒较高,目前我国经 农业部批准拥有口蹄疫疫苗生产资质的企业仅有 8 家(分别为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中普生物、天康 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必威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联生物医药(上海)、海利生 物。)。农业部 2016 年发布的《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生产企业设置规划》进一步加 强了对口蹄疫疫苗生产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涉及口蹄疫病毒操作的生产区域、质检室等 厂房设施及防护措施均应符合生物安全三级防护要求,且应于 2020 年 11 月 30 日前达到规 定的生产条件要求。公司产品欧倍佳为口蹄疫 O 型 、 A 型二价灭活疫苗 (O/MYA98/BY/2010 株+O/PanAsia/TZ/2011 株+Re-A/WH/09 株),凭借抗原谱广、技术 国际领先、生产工艺国际领先、抗原纯度高、副反应小等多项优势获得市场认可,并紧抓 市场苗代替政采苗的趋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公司拥有除大单品口蹄疫疫苗外的多样产品布局,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猪圆环 病毒灭活疫苗、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狂犬病灭活疫苗及其他各类常规兽用疫苗产品和诊断 制剂。在下游养殖客户减少供应商的情况下,公司以大单品为核心,通过大单品打开客户 渠道后,逐步推动非口蹄疫疫苗销售增长,与优质服务相结合,提高用户粘性。带动各项 产品渗透率,提升业绩。

  2021 年内,公司研发投入约 1.95 亿元,获得一项国家科技成果奖,牛口蹄疫 O型、A 型二价合成肽疫苗(多肽 0506+0708)、猪圆环病毒 2 型合成肽疫苗(多肽 0803+0806)、 猪乙型脑炎活疫苗(传代细胞源,SA14-14-2 株)等六项新兽药注册证书,29 项授权发明 专利,猪口蹄疫 O 型灭活疫苗(O/Mya98/XJ/2010 株+O/GX/09-7 株)等 45 个新兽药产品 文号,完成转化成果 12 项,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2016 年-2021 年 六年时间共获得 43 个新兽药注册证书,177 个新兽药批准文号,多年来研发成果行业领先。

  在研发方式上,公司自主与合作并行。一方面,公司研发体系健全,研发资源丰富, 自主创新能力强。主要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围绕重点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科研攻关,深化研发项目管理和成 果奖励工作,不断完善公司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奖励。另一方面, 在将公司建设成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创新合作研发机制,积极拓宽研发合作 渠道,利用外部研发平台弥补公司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院校方面与十余所高校达成合作,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和创新技术;科研机构方面借助中国农科院大批科研人才和大量科技成 果,通过科企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和研发实力,努力将科研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同 时,公司设立“中牧股份开放科研课题基金”,将公司研发需求与社会研发资源有效结合, 打造公司专属产学研平台,目前已收到 100 多项研发申请,成为公司重要的合作研发渠道 之一。

  公司是产品组合覆盖较广的专业兽用制剂生产企业,自设立以来深耕兽药领域,形成 了以猪用药品为核心,同时涵盖家禽、水产、宠物、反刍等多方面药品领域的综合型动保 企业,并在行业内建立了“猪生病、找回盛”的高认可度。针对养殖行业难以防止的“蓝 耳病”,公司提出了“稳蓝增免”方案,即公司产品治嗽静+卫免+绿益态程序化使用后能稳 定猪场蓝耳病、修复猪只免疫功能、提高猪群稳定度,同时,试验证明治嗽静和卫免联用 优于单用效果。公司研发的新兽药泰地罗新注射液主要通过与细菌核糖体 50S 亚基结合、 阻止多肽链延长、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可有效抑制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 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对猪的呼吸道疾病具有十分明显的治疗效果,且药效强于泰乐菌素、 替米考星,氟苯尼考等,而且具备动物专用、用量少、一次给药全程治疗、超长的消除半 衰期、生物利用度高、低毒、低残留等众多优点。

  2021 年度公司研发费用 4,688.76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65.20%。研发平台方面,公 司不断丰富研发平台的建设,作为“湖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先后成立 并建设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武汉市兽药企 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拥有 GCP 中心、CNAS 检测中心及回盛研究院,与行业内 知名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研发技术方面, 公司掌握了核心原料药发酵技术、化药制剂产品分子包合及分子凝胶技术、中药提取和制 剂干燥技术等多项先进的兽用药品生产工艺技术,应用于酒石酸泰万菌素原料药、氟苯尼 考制剂等核心产品。研发成果方面,公司目前累计申请专利 74 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 42 项;累计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 11 项,其中二类新兽药证书 6 项,三类新兽药证书 4 项;研 发中心目前在研项目 45 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4 项,在研一类新兽药项目 2 项、 二类新兽药项目 10 项,研发成果显著。

  公司非强免疫苗产品矩阵丰富,且市占率靠前。 2018 年-2020 年,公司在国内非国家 强免兽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收入排名第二,在国内非国家强免猪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排名 第一。其中,猪伪狂犬疫苗方面,公司是国内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内少有的能同时提供猪伪 狂犬病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企业,两者配合使用可用于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的净化,该产 品市场份额自 2016 年起连续五年位列第一。此外,猪细小病毒病疫苗、猪胃肠炎、腹泻二 联疫苗及猪支原体肺炎疫苗自 2019 年起连续两年保持第一。2020 年 10 月,公司猪瘟 E2 亚单位疫苗上市,作为公司创新型优质产品的代表,在养殖行业生物安全防控水平提升的 背景下,有望迎来加速推广期。

  研发技术方面,公司经过近 20 年的研发创新,建立了包括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技术 平台、基因编辑技术平台、高效表达技术平台、病毒悬浮培养技术平台、高效纯化技术平 台、多联多价疫苗研究技术平台等多项核心技术平台。研发平台方面,公司拥有国家企业 技术中心、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 拥有一支以院士为核心的额高素质创新团队。研发成果方面,公司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费 用超过 1.8 亿元,截至 2021 年末,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12 件,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6 件,获得 38 项国家新兽药证书,多项成果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共获得 2 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 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 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发 展战略方面,公司将进一步优化原有猪用、禽用疫苗、诊断试剂和微生态产品制剂产品质 量与产品布局,同时加快加大宠物、反刍类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元化发展,致力于成为行 业高科技技术、高品质产品、高附加值服务的“三高”提供商。

  2021 年公司共投入研发经费 8000.28 万元,为研发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主要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公司新品研发进度加快,科研成果丰富:2021 年共获得猪伪 狂犬病 gE 基因缺失灭活疫苗(HNX-12 株)、猪乙型脑炎活疫苗(传代细胞源,SA14-14-2 株)等 5 项新兽药注册证书;获得非洲猪瘟病毒荧光 PCR 检测试剂盒产品注册公告;获得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δ冠状病毒三联灭活疫苗(WH-1 株+AJ1102 株 +CHN-HN-2014 株),猪圆环病毒 2d 型杆状病毒灭活疫苗(CH17 株)和猪伪狂犬病活疫 苗(HB-98 株,悬浮培养)等 3 项临床试验批件;申请发明专利 19 件,授权发明专利 7 件。 第二,持续构建新型生物制品研发与创制平台,为后续新型亚单位疫苗、新型基因载体疫 苗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第三,完善与应用多个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工业技术研发 升级,大幅提升了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批间稳定性及生产效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