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百事注册-哪个旗下的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1-16 12:45   

  百事注册-哪个旗下的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工作列为重点,常抓不懈,备受省、市上级业务部门的好评,曾在国家验收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成果时,获得了农业部评估组的高度认可。今年以来,为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养殖档案管理,按照省、市关于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畜禽养殖档案建立的实际情况,自3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目前,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作汇报如下。

  德惠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位于长春、哈尔滨两大城市之间,京哈高铁、京哈高速、京哈铁路和102国道四条干线平行贯穿德惠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全市幅员面积3435平方公里,共辖19个乡(镇、街),297个自然村,总人口近100万人,耕地面积21.4万公顷,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农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畜牧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我市畜牧业发展迅速,截止2020年末,直连直报系统中共有规模养殖场605个,规模以下养殖户2196个,散养户57942个,全市生猪发展到135万头、肉牛发展到7万头、肉羊发展到7万只,蛋鸡存栏450万只,肉鸡出栏8000万只,是名副其实的畜牧业大市。

  虽然我市畜牧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也存在着养殖档案建立不规范的问题。有的畜禽养殖主体文化程度较低、法治意识淡薄,在养殖档案记录填写上依然习惯性沿用传统的记录方式,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养殖档案。对此,我们通过仔细研读,领会了省、市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在长春市级相关单位的指导帮助下,认真制定并实施了《德惠市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方案》。

  按照行动方案,我局成立了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德惠市畜牧总站站长、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动物检疫站站长、疫控中心主任担任,成员由畜牧总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检疫站、疫控中心的相关科室人员组成。同时成立了畜禽养殖档案管理专家组,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畜牧总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检疫站、疫控中心各选派一名业务骨干为组员,专门负责培训及督导工作。

  为确保整治规范年行动取得实效,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工作目标,建立了包保责任制度,在畜牧总站遴选出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技术人员,组建了养殖档案指导服务团队,分别包保各乡(镇、街),与各乡(镇、街)的技术指导人员直接对接,深入养殖场户开展养殖档案规范建立指导服务。同时在资金方面,我局经过多方协调,在德惠市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整治行动争取到了25万元的专项经费。

  我们在成立组织、落实经费后,立即开始实施全市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宣传发动阶段。我局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了省、市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精神,下发了《德惠市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方案》。在各乡(镇、街)公共场所、交通要道的醒目位置共悬挂了100余条宣传条幅。服务团队技术人员下沉到包保乡(镇、街),将1万余张宣传单(明白纸)逐村逐屯逐场逐户地发放到养殖主体的手中,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宣传,广大畜禽养殖主体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了规范记录养殖档案的重要意义,而且也了解到规范记录养殖档案不仅是《畜牧法》规定的法律义务,更是他们应尽的法律责任,如不遵照执行,将依法受到惩处。通过宣传发动,广大养殖主体的心态从消极转变为积极,愿意接受技术服务人员的指导或主动规范填写档案的各项记录。

  二是培训检查阶段。在历年组织的培训中,始终把养殖档案的建立作为重点内容,多次安排课时,反复示例讲解。今年按照省里的养殖档案格式版本,印刷了足够数量的养殖档案记录本,免费发放到各乡(镇、街)养殖场户,统一按新的版本格式指导规范填写。整治行动开展以来,专家组成员首先在3月8日至3月16日,连续利用两周时间,对畜牧总站的包保人员开展了精准培训,进行了细致讲解,分别模拟生猪、肉牛、肉羊、蛋鸡、肉鸡不同养殖品种的规模养殖场,一项不落的模拟填写档案,直到能够全部熟练填写正确为止。随后,专家组又于3月17日至3月18日,对各乡(镇、街)的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依次对各项记录进行详细讲解并进行了模拟填写。在4月16日至4月17日,畜牧总站组织部分养殖主体参加了长春市畜牧总站举办的养殖档案培训班。至此,总站包保人员--乡(镇、街)技术人员--养殖场户“三位一体”的培训全部完成,形成了业务交流指导体系的有效衔接。与此同时,在3月22日至4月23日,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服务团队的包保人员,深入走访所负责辖区的所有规模养殖场,一对一指导养殖档案的规范化填写。并在6月7日至6月18日,利用两周的时间,专家组成员深入各乡(镇、街),进行了规模养殖场养殖档案检查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了整改意见。

  三是强化管理阶段。通过统筹协调本系统各部门的关系,实行审批事项“捆绑管理”,将建立合格的养殖档案做为养殖主体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及项目申报、享受奖补政策等工作的前置条件。在养殖主体办理有关证照时,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建有规范的养殖档案,如养殖档案未建立或不健全,采取暂缓办理,待养殖档案完善后方可提交其他有关部门审核。或在养殖主体项目申报时,也要查验养殖档案,合格后方可申报。对预享受奖补资金的养殖主体,审核上报时把建有规范的养殖档案作为其中一项条件,否则不予享受补贴。工作实践证明,部门间相互联动,协调制约,捆绑式管理,能够有效地推进养殖档案的规范建立,确保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我们计划今后要定期开展“回头看”行动,对畜禽养殖场档案建立情况进行检查,对于整改不配合、不到位、始终不达标准的养殖场,要重拳出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六十六条之规定依法对其进行惩处,并面向社会公示,以警示广大养殖主体遵纪守法,安全生产,提质增效。

  今年高致病性禽流感春防行动以来,我市至今未出现禽流感疫情。虽然3月14日市卫生局宣布结束卫生系统人禽流感疫情Ⅲ级应急响应,但我局各项防控工作仍按照既定部署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3月13日,省农业厅厅长等有关领导来我局督导禽流感防控工作,对我市的防控工作再次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勉励我们要总结经验,坚持作战,巩固成果,争取防控禽流感新的胜利。现将本周防控情况报告如下。一、工作情况

  本周我们仍继续狠抓家禽的禽流感免疫,目前我市家禽存栏万只,全市共调拨禽流感油乳灭活疫苗351.5万毫升,新型冻干活疫苗5.5万羽份,免疫家禽万只,总体免疫率达到,各地都明确保证在3月底前免疫率达到100。此外,我市还储备了禽流感疫苗万毫升,消毒药公斤。

  (一)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各地防控禽流感工作没有丝毫松懈,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增城、花都、从化、等地先后召开防控会议(基本是上周的事儿),责任制已落实到镇街和村。萝岗区分管领导亲自到养禽场检查防控工作。继续加大防控投入:增城市在市政府落实防控经费200万元的基础上,镇级政府也调拨防控经费30万元,用于村级防疫人员强制免疫注射人工补助;南沙区黄阁镇政府拨出专项资金1.3万元开展禽畜养殖和经营场所消毒和宣传等工作;荔湾区派发防疫宣传资料10万份。

  (二)继续加强防控督查和巡查,创新方法,将各项防控措施做细做透。本周,市农业局10个督查组继续分赴畜牧主产区、县级市开展防控督导,对当前我市动物防疫工作的一些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同时各地也加强了督导巡查,番禺、从化都成立了督查组;白云区则实行分片包干的做法;萝岗区除坚持24小时值班外,要求各村每天10时前上报防控情况;白云、从化、增城等地采用收取少量押金的方法,确保养殖场(户)及时进行免疫,防止疫苗浪费;芳村区采取定点与上门相结合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观赏鸟饲养量大分散、免疫难度大的困难。全市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共出动人次,督查家禽饲养场(户)个,其中散养户个。督查组还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向当地镇(街)政府反映,争取支持,特别是做好强制免疫钉子户的宣传教育说服,确保免疫密度。各地还切实加强禽畜养殖场所的消毒,全市共消毒平方,白云区组织力量着手对没有设立消毒池的家禽场的出入口建设消毒池。市农业局畜牧办和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已初步形成新型禽流感冻干活疫苗的应用技术指引和推广方案,计划近期通过小范围试验后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三)加强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提高防控水平。针对散养家禽户防疫知识薄弱等问题,部分地区组织了相关知识讲座和培训。番禺区以镇街为单位举办畜禽饲养场负责人、兽医技术人员、村长防疫技术培训班,本周已在沙湾、东涌镇办了3个班,培训270人;花都区专门在花山、雅瑶、赤坭等家禽养殖量较大的地区举办防控禽流感及有关法规知识讲座。

  (四)推进家禽佩戴免疫标识环的工作。按照市领导的指示,我局经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第一批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佩戴有免疫标识环的家禽已于3月17日顺利上市。首批发放到各区、县级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免疫标识环共25万个。

  (一)个别地方、个别环节仍较薄弱,如南沙珠江管理区的免疫率仅85,从化市外来养殖户管理难度大,荔湾区部分饲养观赏鸟的居民防疫意识不强,抗拒免疫等等。

  (四)由于工作任务重、补助经费严重不足,村畜保员队伍不健全,增城等仍有部分村未设置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

  (五)受市场禽价低迷影响,白云等部分地区养禽场出现一定数量的空栏现象,甚至有养殖场自行销毁禽苗以减少损失。

  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截止2018年年底生猪存栏量44158.92万头,出栏数70202.1万头,肉类产量8654.4万t,奶类产量达到3148.6万t,但同时我国畜禽养殖业年产粪污染高达40亿t,综合利用率不足60%,大量无法被科学处理的畜禽粪便呈现出总量增加、程度加剧、范围扩大的环境污染趋势。养殖者既是养殖行业的污染者,也是养殖污染防治的实施者,养殖者是否实施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因素,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H市和L县都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H市的畜禽养殖总量处于全省前列,其中生猪年养殖量8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6000万只,禽蛋年产量30万t;2017年H市年畜禽粪尿产生量363万t,其中还田211万t、综合利用15万t、遗弃137万t,农村环境污染减排迫在眉睫;L县粮食、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是53万t、5.5万t、5.16万t,全县重新布局畜禽产业后现有规模化养殖场642个,其中禽、牛、羊、驴存栏分别达到800万只、8万头、38万只、3200头,畜牧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36.5%。为此,本研究基于东北H市与华中L县的问卷调查数据,尝试对养殖者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多重指标测量,旨在对不同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差异进一步分析,为养殖者自身的行为选择和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指的是养殖者试图减少养殖污染,在其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的对环境产生积极作用的行为。结合文献检索本研究认为,处理动物粪便行为、处理动物病害尸体行为、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行为作为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具体操作化指标,将可能影响的因素分为个人特征、养殖特征、环境意识、技术、社会环境因素5个方面,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1:养殖者的个人特征与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个人特征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

  假设2:养殖者的养殖特征与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养殖特征包括从事养殖时间、经营规模、养殖模式。

  假设3:养殖者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环境意识的测量指标包含环境知识知晓度和环境关注度。

  假设5:养殖者的环境保护行为受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包括同行和场域因素。

  根据假设,本研究构建了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模型中自变量、因变量的操作化指标如表1所示。

  1.2.1数据来源。笔者于2018年7一8月,对东北H市与华中L县的畜禽类养殖场进行随机抽样与实地访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问卷设计共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养殖时间等,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包含环境意识、技术、社会环境和环境保护行为方面的内容。被访的185人中:性别分布为男性63.2%,女性36.8%;年龄分布为20~30岁14.8%、30~40岁22.7%、40~50岁33.0%、50~60岁18.8%、60岁及以上10.8%;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31.0%、初中55.6%、中专/技校/高中/大专及以上13.4%。被访者从事养殖业的时间最短为0.2年,最多为40年,平均为7.60年;从事养殖时间分布为0~3年的占35.1%、3~6年的占3.0%、6~9年的占12.1%、9~12年的占11.5%,12~15年的占5.7%、≥15年的占12.6%,可见,被访者从事养殖业的时间,较多集中在6年以下,从事养殖业的时间并不长。经营规模为个体家庭散养占27.3%、家庭小规模养殖占42.6%、小规模养殖场占22.7%、中等规模养殖场占5.7%、大规模养殖场仅占1.7%,说明被访者的经营规模大都集中在个体散养和家庭小规模养殖场。就养殖模式而言,选择“公司+农户”的占21.6%,选择不是“公司+农户”的占78.4%。

  1.2.2模型的选择。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为进一步了解各项因素与环境保护行为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每一个具体的因素对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见表2,模型1到模型5分别是个人特征、养殖特征、环境意识、技术培训、社会环境的结果。

  表2中模型I到模型5均通过了F检验,说明模型中至少有一个变量会对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影响关系,且此次检验结果可以用来推断总体。在每加入一个新变量,调整后的R2在不断增大,即模型的拟合效果也不断增加。在拟合程度较好的模型5中存在11个可能影响行为的变量,仅有3个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分别为年龄、养殖模式和技术培训,回归方程表达式为:Y=3.991-0.669X,-0.858X2+0.347X3,下面进行具体分析和解释。

  在影响養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个人特征中,仅有性别在模型中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且影响方向为负,这说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更多的环境关心,间接的影响其在日常生产生活实施环境保护行为。年龄和文化水平并未通过检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被访者大多是30~50岁的养殖者,趋同化较强;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养殖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其感知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弱,本研究中被访者的文化水平分布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有86.6%的养殖者文化水平都在初中及初中以下,故在个人特征中,只有性别与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假设1部分成立。

  在与养殖特征有关的因素中,养殖模式与环境保护行为在5%水平下显著相关,而从事养殖时间、经营规模未通过检验。一般来说养殖规模越大,其规模经济效益越大,养殖者受到政府环境规制的力度也越高,从而进行环境友好型处理,而在调查样本中超过一半的养殖者经营规模是家庭小规模以下,因此结果显示存在负向关系。从事养殖时间和经营规模往往是影响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此次结果表明不存在显著关系,一方面主要是被访者从事养殖业的平均时间为7.6年,从事时间较短且差异不大;另一方面是地区养殖场分布差异导致被访者多为家庭小规模和个体家庭散养,因此假设2部分成立。

  已有研究认为养殖者的环境意识越高,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感知越强,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意愿就越高,特别是在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里,养殖者环境意识的高低不仅仅是文化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对畜禽粪便带来的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在模型3中环境知识知晓度未通过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访者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导致生态意识较差,因而其生产行为不具有环境意义。而环境关注度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且影响方向为正,意味着养殖者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越高,越愿意为了保护环境做出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包括从事负责任的环境保护行为,因此假设3得到部分验证。

  技术培训因素在模型4中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且影响方向为正,说明养殖者接受政府关于养殖知识培训、环保理念宣传的次数越多,越会提高其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使其实施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能性越高,故假设4成立。

  在模型5中加入自变量同行影响因素和场域因素作为社会环境的测量指标,结果显示两个因素都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效应。在同行影响因素的测量中,大部分被访者不仅积极参与、改善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活动,也会与其他养殖户探讨关于养殖废弃物处理的问题,所以变量测量结果差异不大。在场域因素的测量中,本研究将其分为处理环境问题受到嘉奖的高场域因素和因污染环境受到批评、投诉和罚款的低场域因素,理论上认为高场域因素会促使养殖者实施环境保护行为,但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被访者不关心村干部是否对他们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褒奖或批评,因为批评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惩罚,相反在养殖过程中实施环境保护行为还有可能损失一部分经济收入,因此假设5未能通过检验。

  本研究从L县和H市的实际调查数据出发,分析了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如下:第一,性别、养殖模式、环境关注度、技术培训因素是影响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关键要素,具体而言,女性在生产生活中比男性更倾向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经营规模越大、选择“公司十农户”模式的养殖者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概率越小;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在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作用上明显增强;养殖者接受政府技术培训的次数越多,其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意愿越高。

  基于此,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方式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从外部环境与养殖者自身行为两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一方面,政府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应扮演好自身的多重角色,不仅要利用政策激励高素质人才返乡进行农业创新,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推进绿色循环经济。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养殖行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生态化;另一方面,养殖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学习环境知识,树立现代的养殖观念。对基层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改变传统的养殖方法,减少对环境污染,实现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而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知识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交互状态;知识是人类协调行为能力以及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情境学习是研究人类知识在活动中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学必须“情境化”或“与情境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家禽生产》情境化的教学平台,将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现代养禽企业分支机构移植到学院内,通过“校中厂”真实的生产技术、服务社会等项目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情境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体现“真”――真实的工作场所和职业环境,“新”――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开”――具有社会的开放性,为社会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因此,如何将养禽企业的生产项目实施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系统地组织教学,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家禽生产》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江苏高邮鸭集团根据生态健康养殖要求,“十二五”期间提出“加大创新投入,研究养殖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目标,依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国家重点建设的畜牧兽医专业,联合学院国内活体保存水禽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部级水禽基因库,合作共建“校中厂”――高邮市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建成《家禽生产》情境化教学平台,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责,集“教学、经营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将实际的企业引入教学之中,是一种教育化的企业,既融入了学校有计划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又渗透了企业精神和畜牧文化。“校中厂”源于企业而又高于企业。作为“校中厂”建设的情境化教学平台,其功能定位明确:配置先进的生产、教学、科研设备和必要的生活设施,配备企业管理人员、技师和学院教师,建成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化生产、教学基地;为《家禽生产》课程的开发、改革及实施提供平台,参与制订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基于生产流程的全部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岗位技能,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和考核,培养符合企业文化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承担学院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及课程建设水平;承担企业员工培训任务,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及学习能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及企业效益;利用“校中厂”的软硬件条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情境化的教学平台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并形成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理事会、畜牧兽医专业理事会、“校中厂”管理委员会等不同层面对学校与企业的力量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协调,建立一个有序的协调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校中厂”进行科学管理与运作,创新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校中厂”管理体制,以确保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校中厂’运行管理制度”、“高邮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运行管理细则”、“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技师工作站管理办法”和“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教师工作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畜牧兽医专业二级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集团董事长和二级学院院长担任理事会主任和副主任,分公司负责人、副经理由合作双方协议产生后由理事会颁发聘书,并明确规定企业总经理担任分公司负责人和企业技师工作站站长、学院教师担任分公司副经理、企业技师工作站副站长,下设生产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培训部、科技开发部及财务部等。通过专业理事会,校企共同制定理论教学、日常实训、生产性实训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质量标准体系,重新修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和完善校内专业实训室配置标准、“校中厂”资源配置标准、岗位责任规范、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等,共同合作运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体系,形成校企双主体联合育人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实现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为确保“校中厂”科学合理运行,实现共同开发、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建设目标,组建双方共同参与的生产经营、教学管理和科技攻关团队,学院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组成管理机构,负责“校中厂”的生产与管理,并接受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的指导,明确双方在“校中厂”建设、运行过程中的责权利,并健全运行效益机制。

  建立校企双师带薪互聘机制,通过聘用集团行业内知名专家为专业带头人,聘请经验丰富的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学院通过派驻教师在“校中厂”顶岗实践、参与技术革新、帮助解决研发难题等办法强化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岗位适应能力,提高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水平,校企共同创建一支高水平、强实践、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家禽生产》“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更好发挥专兼职教学团队在教师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作用,学院提出在校内建设以企业技师为主体、学院教师参与的畜牧兽医“企业技师工作站”,选聘优秀企业骨干和青年教师进站工作,承担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锻炼、学生培养等任务,参与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6门核心课程建设和16名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江苏高邮鸭集团内建设以学院教师为主体、企业技师参与的“教师工作站”,承担科技攻关、企业员工培训、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学生培养等任务,完成在江苏高邮鸭集团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帮助企业培训企业员工118人日,成功申报并实施了2项省级科研项目,进站教师为企业解决4项关键技术。

  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搜集与学生就业工作岗位相关的资料用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开发课程接轨机制。按照家禽生产规律及“校中厂”生产流程设计教学内容,本着“岗位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的做法,优化知识、素质、技术技能结构。以养禽业工作过程为逻辑起点,将《家禽生产》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情境为导向,构建六个学习情境下三十个工作任务的课程结构。新的课程结构遵循生产流程的原则围绕工作任务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家禽生产》在情境化教学平台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共同承担生产、科研、教学、服务等任务,企业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校中厂运行,每年向社会提供20万只苗鸭,完成63744人时学生实训;每年接受10名教师锻炼,累计锻炼达256人月;2位技师常驻“校中厂”并获得学院“优秀兼职教师”称号、江苏省农委优秀兼职教师奖励和师生们的一致肯定。

  集团联合学院出台政策激励技术人员到公司工作,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保证联合攻关的需要。企业选派2名高级畜牧师、4名技术工人,学院选派8名教师具体负责“校中厂”的技术研发、生产运行和质量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江苏高邮鸭集团泰州育种分公司运行管理办法”,保证公司规范化运行。集团与学院合作成功申报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应用基因聚合技术辅助选育苏邮2号肉用麻鸭新品系(母系)”,开展“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示范与推广”、“不同牧草对高邮鸭产蛋性能、孵化率及生殖激素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蛋鸭旱养与水养比较研究”等课题研究,技师、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研究过程,蛋鸭、肉鸭新品系繁育研究顺利进展,成功培育出“苏邮1号”蛋鸭新品系,500日龄蛋鸭产蛋量达320枚,青壳率在95%以上,双黄蛋产出率为3%,大大地提高了高邮鸭的生产性能。目前“苏邮2号”肉鸭新品系研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针对现代家禽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技术活动有机结合,将“科研”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制定《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形成了“工学研融合”育人机制。参照现代家禽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标准,将畜牧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和创新精神;将现代养禽业“三新工程”即“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研究项目、企业技术项目与职业拓展课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科技服务与企业顶岗实习融合,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教学标准,强化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总之,《家禽生产》“情境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使校企双方实现了专业目标与产业规划相对接、人才培养与生产任务相对接、课程结构与岗位能力相对接、企业技师与兼职教师相对接、生产设施与实训设备相对接、学生就业与人才需求相对接和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相对接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1]王文静.甚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葛李,姜家杰等.模具专业“教学工厂”实践平台的改革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3]徐健丰,丁学恭.“校中厂”背景下的友嘉机电学院运行机制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4]宋超先,韩敏.高职“校中厂”产教结合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探索与实践,2012,(10).

  [5]俞位增,张鹏飞等.基于“教学工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2,(12).

  [6]张玲,袁旭红,顾文婕等.校企共建“校中厂”创新畜牧兽医企业技师工作站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0).

  [7]张玲,张力,吉俊玲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家禽生产》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8]葛竹兴,董海燕,朱其志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8).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GYC30),《家禽生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资助(教高司函[2013]132号)。

  重视畜禽防疫工作才是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畜禽养殖,确保畜禽业健康平稳发展,对我乡促农增收意义重大。根据2013年县、乡农村经济统计年报核算,畜禽养殖业已是我县我乡农村经济重要支柱之—,畜禽养殖已占农民纯收入的半壁江山。从增加农民收入层面上讲,重视畜禽发展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就是扑下身子具体落实促农增收措施的体现。

  关注畜禽防疫工作就是关注民生。畜禽业的发展事关日常消费供给和餐桌安全。各村要带着诸如“畜禽发展容落后?餐桌哪顿能无肉!”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讨,以充分认识畜禽发展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意义,真正在头脑中形成发展共识,从而更加自觉地重视畜禽工作。畜禽防疫事关畜牧业稳定发展和社会公共食品安全,必须把动物防疫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责任制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加以宣传落实。

  关注人畜共患疫病就是关注人的自身安全。狂犬病、禽流感、布病、结核病等常见人畜共患疾病,近年来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安全,形势严峻。

  总体目标:在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全乡所有畜禽2014年的秋季免疫,达到入户、到圈舍、消毒杀菌、畜禽免疫100%。

  9月24日召开全乡秋季畜禽防疫专题工作会专题安排布置本项工作和防疫员技术培训。

  10月9日起乡畜牧站组织防疫员进村入户针剂免疫,全乡10月25日前全部完成。

  分工协作,保证工作顺利推进。各村要积极宣传动员畜禽养殖户主动配合畜禽的免疫工作,做好摸底造册、安排专人参加免疫、引路、宣传动员。动物防疫站要主动发挥动物防疫站主力军作用,积极做好免疫药品的调集、器械准备、防疫员技术培训,确保人员、技术、物质上的保障。

  分组监督,保证免疫工作效果。开展入户免疫时,分成三个小组配合进行:一是宣传动员组,由所到之村社的村社干部组成,负责带路、宣传动员喂养户积极主动配合免疫;二是针剂免疫组,由防疫员负责免疫针剂的注射;三是消毒杀菌组,由防疫人员负责灭杀地点和圈舍消毒杀菌工作。各组互相监督,坚决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势。

  规范操作,确保人员和畜禽安全。所有参防人员一是要做好自身安全防范工作;二是要认真学习防疫操作规程。注射前,认真做好畜禽的健康检查,坚决做到“三不打”(瘦弱带病畜、出栏畜、仔畜);注射部位、针头、耳针、耳标等严格消毒,做到一畜一针一标。严格遵守免疫操作规程和佩戴耳标技术操作要领,在防疫过程中,要掌握疫苗用量,做好疫苗的保存和过敏反应畜的应急处理工作。

  加强监控,及时有效应对可能的疫情。严格做好栏圈舍的消毒工作,做好免疫档案和免疫标识工作。在进行动物免疫注射接种工作的同时,要全面开展疫情普查工作和栏舍的消毒工作。动物防疫站在秋防期要轮流值班,发现疫情,要及时知晓、报告、处理。

  组织保障经乡党委研究,成立乡2014年秋季畜禽防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日常办公室于乡畜牧站,负责日常报表等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总结。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是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县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畜禽总量和产业化水平仍然偏低,已制约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使之尽快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兴县战略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养殖业主为重点;坚持推广良种与发展生产并重,发展生产与加工流通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精细化、集约化、专业化、科学化养殖基地,积极兴办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推进种养加、科工贸、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努力把畜牧产业建设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发展思路:稳定发展生猪,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家禽,扩大集约化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优化畜牧产业结构。

  (三)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注重质量;龙头带动,做大做强;整合资源,持续发展。

  1、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开发优质名牌和创汇畜产品,占领市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建设创收创汇畜牧产业。

  2、坚持龙头带动原则。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产业化观念,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公司+基地+农户”利益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3、坚持科技进步原则。坚持依靠科技,优化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化生产;改进饲养方式,实行科学管理,推进集约化养殖;强化疫病综合防治,狠抓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业化水平。

  4、坚持效益优先原则。积极发展生态牧业,生产绿色畜产品,实现畜产品由粗放型向集约经营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根本性转变,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四)总体目标:到2007年,全县出栏优质瘦肉型猪62万头、商品仔猪50万只、家禽1500万只、山羊10万只、肉兔100万只;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6万吨、禽蛋产量1.2万吨、牛奶产量0.2万吨;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000元。2015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10万吨、禽蛋产量1.8万吨、牛奶产量0.8万吨,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00元。

  (五)分期目标:2004年出栏肉猪59.5万头、家禽850万只、肉兔25万只、山羊3.5万只;2005年出栏肉猪60.5万头、家禽1000万只、肉兔50万只、山羊5万只,发展奶牛250头;2006年出栏肉猪61.2万头、家禽1200万只、肉兔70万只、山羊7万只,发展奶牛350头;2007年出栏肉猪62万头、家禽1500万只、肉兔100万只、山羊10万只,发展奶牛500头。

  (一)产业体系建设。遵循市场经济运作规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具有市场开拓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畜禽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形成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条龙产业格局。重点培育四大体系:

  1、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认真贯彻《种畜禽管理条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和质量监督体系,确保种源质量。按照县内繁育与良种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利用、选育改良现有良种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重点建设一批畜禽良种场(站)、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建立多种形式的种畜禽生产基地,提高良种畜禽覆盖面。规划在**正州公司建设优质瘦肉猪种猪场,在龙水、智风、雍溪等镇建设二级扩繁场,构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在棠香、龙水、智风等镇建设种禽场及孵化场,在三驱、拾万、金山等镇建设水禽良种制种基地,建立大中型水禽孵化场20个,构建水禽良种繁育体系;在中敖镇建设南江黄羊扩繁制种基地,在铁山镇建设**黑山羊制种保种基地,构建山羊良种繁育体系;依托香港迪尔牧业集团,在石马镇建立奶牛制种基地,构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

  2、建设商品畜禽生产体系。以父母代种畜禽规模饲养户为支撑,以商品畜禽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养殖业主、示范基地养殖户为重点,发展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生态、安全畜产品,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科学化的道路,构建我县优质商品畜禽生产体系。

  3、建设畜禽加工体系。坚持走外引内联之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突破牧业产业化发展薄弱环节。一是依托**大正畜牧科技公司、**山峡牧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加速商品畜禽的营销、加工,带动全县畜牧产业发展。二是改造、技改、联合现有食品加工流通企业,组建培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屠宰、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三是创立品牌,争创市级以上优质畜产品,包装打入大型市场和超市,加大旅游食品研制、开发力度,扩大影响。四是积极与其他国内外食品、屠宰加工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搞好畜禽及畜产品流通。

  4、建设畜禽产销流通体系。依托乡镇畜牧兽医网络,联合各地畜禽贩运大户,加快建设全县畜禽产地批发市场;以养殖企业、养殖业主、运销大户、加工企业为主体,组建各种畜禽运销协会,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畜禽贩运外销。

  1、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区域布局,在条件较好地区集中培育大型养殖场,在一般地区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办法逐年递增推进,实现畜牧产业整体水平的增量提质、上档升级。在大邮、大铜公路沿线万头优质PIC猪出口创汇基地;在龙水、智风、石马、金山、珠溪、邮亭等10个镇,重点建设1000万只优质土杂肉鸡基地;在铁山、中敖片区及东山沿线万只山羊基地;在“三条河”沿河两岸的三驱、拾万、金山、智风、珠溪等镇,重点建设500万只水禽基地;在棠香、龙水、中敖、智风、石马等镇,重点建设100万只蛋鸡基地;在龙岗、三驱、中敖、高坪等街镇乡,重点建设100万只肉兔基地;在龙岗、棠香、石马等街镇,重点建设奶牛生产基地。通过对畜牧结构布局的合理调整,使我县畜牧业逐步走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轨道,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上台阶。

  2、发展重点。要把畜禽优良品种研究、开发、推广作为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点,实现品种结构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要把畜禽产品研究、开发、精深加工、营销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努力增加名特优新畜产品,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把优化饲料种植结构、发展饲料工业作为饲料生产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牧草等饲料饲草种植,规划种植饲料50万亩,种植牧草5—10万亩,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饲料工业,规划建设饲料加工企业1—3个,年生产能力10万吨,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开发饲料新品种,健全和完善饲料工业体系,提高饲料工业技术水平。

  (一)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县、街镇乡畜牧部门负责做好全县发展规划、防疫检疫、饲料监督、疫病监测等服务工作。按照“提高县一级,加强乡一级”思路,保持现行畜牧管理体制,稳定畜牧科技队伍,切实抓好县、乡二级畜牧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畜牧技术人员等采取技术入股、承包等多种方式,开展畜牧科技服务,拓宽服务渠道。

  (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疫病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大敌,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既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更是确保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继续完善动物防疫双轨目标责任制,切实搞好动物产地、屠宰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严防县境外动物疫病传入;加强防疫经费投入,稳定基层防检队伍,增大硬件装备,提高防治质量;规范兽医从业许可,实施兽药残留监控,健全兽药监察体系;开展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行业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一票否决制”,对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工作领导不得力、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造成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街镇乡,除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外,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三)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计划”和实施“放心肉”工程的要求,逐步建立畜禽从出生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网络,依靠科技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强疫病防治工作。强化兽医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净化消灭国家规定动物疫病。二是加强饲料兽药行业管理和质量监督。强化饲料、兽药质量监督检测和应用管理,加强跟踪检查,严厉查处饲料生产和饲养过程中使用违禁药品、激素等行为,减少畜产品的物残、药残、毒残。三是大力推广运用健康养殖技术。指导养殖业主(户)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组织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确保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

  (四)技术培训应用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畜牧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促进畜牧科研成果尽快转化。要继续推广一批适应性强、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畜牧先进实用技术,突出抓好畜禽品种改良、综合防治、饲料配制、牧草基地建设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推广普及。同时,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依托县职教中心、县农广校和各类成人教育学校,加强畜牧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养殖业主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在有条件的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基地,统一饲料标准、统一饲养管理技术、统一疫病防治技术,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组织优质畜产品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

  (五)产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的质量监管和信息服务。依托县公共信息网和农经信息网,建立以畜牧部门为主体,覆盖全县街镇乡、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饲养大户的畜牧综合信息网络,基本形成信息采集、分析、预测、一体化的畜牧信息体系,为推进畜牧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同时,文体广电局、**新闻社也要积极做好畜禽良种、产业发展的舆论宣传、引导,起好宣传保障体系作用。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质量检测监督。逐步推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畜产品的优质优价。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完善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和制度,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

  实施畜禽产业化发展,重点是抓基地建设,难点是抓加工销售,增加效益。要改变传统的抓重点带难点,反过来狠抓难点,促进重点;抓好难点,带动重点。

  (一)狠抓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是推动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和关键环节。一是按照“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基础好、规模大、起点高、技术新的龙头企业,坚持“大中小型并举,高中低档并重”,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得”。二是鼓励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其有关费用进入成本,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要结合推进畜禽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保鲜储运包装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电子商务等现代实用技术,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副产品加工业,狠抓加工增值,开发终极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创立绿色名牌品牌,提高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极产品的档次。三是龙头企业要围绕畜禽贩运、销售,产品加工、冷藏等企业行为,自主建立养殖基地或与农户签订合同等形式建基地;并在良种、技术、物资、资金、信息等方面搞好服务,实行订单牧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小生产连接大市场,带动产业化发展,实现龙头、农户“双赢”。

  (二)培育专业市场拉动。一是培育中心场镇产地市场,按照“建一个市场,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原则,加快产地市场培育进程,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切实解决卖难和难卖的矛盾,拉动养殖业主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商品基地,带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二是构建县级专业市场,增强优势集聚和扩散效应,打通国内外大市场,刺激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把养殖业主推向国际国内大市场大流通,促进养殖业主朝着企业化、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引进名牌品牌牵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畜牧产业招商力度,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型养殖场(厂)联姻,利用名牌市场效应,组织产加销生产,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牵动基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要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兴办、研制、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形成品牌,组织外销。

  (四)引导服务组织推动。一是畜牧系统要转变观念,改变作风,充分发挥基层服务机构点多面广、网络齐全的作用,通过向养殖户提供信息、培训技术、物资供应、技术指导等服务手段或自办试验、示范基地等方式,引导、组织养殖户进行商品生产,逐步向产加销发展,推动产业化进程。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创办畜禽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定作用。

  (一)多渠道增加畜牧产业投入。要积极探索适应畜牧产业发展要求的资本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业主为主体,财政为导向,金融信贷、社会筹资为重要渠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资本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大畜牧产业投入比例,重点用于良种繁育、科技推广、疫病防治、质量安全、技术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部门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产业贷款力度,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要扩大规模,简化手续。要树立“你发财、我发展”观念,认真编制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畜牧产业;积极扶持外地企业和人员投资我县畜牧产业发展,加快利用外资步伐。

  (二)制定落实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城镇规划条件许可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从事畜牧产业化发展占用的土地,一律视为农业用地;对大中型龙头加工流通企业,财政给予积极扶持政策;国家、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坚持以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省、市、区扶贫攻坚战略布局和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充分发挥传统养殖作用,以促增收为目的,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强化领导,明确责任,群策群力,坚决完成我局扶贫攻坚工作任务。

  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要求,以全区年度脱贫计划为基础,依托__河中游沿岸的优质蔬菜产业、南前线沿途的优质柑桔产业、金城山脉地区的竹木干果产业,“种养”结合,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家庭牧场,到2018年,全区新增出栏家畜12万只、小家禽100万只,实现乡乡有技术骨干,村村有养殖能手。

  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是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技术扶贫为手段,组织实施技术扶贫,逐步增强贫困村社、贫困人员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是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编制贫困村社养殖扶贫规划。依托各地老百姓养殖习惯和地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好养殖扶贫规划。二是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搞好养殖技术的培训。以乡镇、街道办为单位分批次地对有一定劳动力、愿意养殖家畜家禽的农户集中进行养殖技术培训,首先把现代养殖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到2018年,对全区适合养殖的所有养殖业主实行技术扶贫全覆盖。三是落实技术人员定点联系扶贫。全区148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对全区养殖户实行网格化管理,定点、定片落实扶贫责任,对养殖技术全程跟踪指导。

  建立区、乡镇、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制,实行辖区负责制。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和“区不漏乡镇(街道办)、乡镇不漏村社、村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的原则,严格实行春秋普免,平时随时补免的方法,做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特别是91个精准扶贫村以及精准扶贫户,实行村社干部、专职兽医、村级动物防疫员定点联系,及时做好消毒、免疫、监测管理等工作,为精准扶贫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养殖环境,确保所引进的畜禽少发病、不发病。

  一是抓好现有__胜百金蛋鸡养殖场、__本味生猪养殖场、__环宇虹源肉牛养殖场、__兴兴生猪养殖场、__众望生猪养殖小区、__振雄山羊养殖场等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的示范带动发展,在全区养殖业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积极培育家庭牧场。产业扶贫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对条件许可的行政村,每村至少培育发展1户年出栏生猪100头或年出栏肉羊10只以上,或年出栏小家禽1000只以上的小型家庭牧场,带动所有农户养殖,以此促进增收脱贫。

  三是积极宣传鼓励农户多养殖。充分利用农村养殖饲料充足特点,积极宣传,鼓励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利用黄山草坡菜叶、米糠、青草发展养殖,使传统的养殖业重归农村,真正让农户通过多养殖来增产增收。

  (一)加强领导。局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__任组长、副局长__、__、纪检组长__任副组长,局各站、股、室、队、中心负责人、各中心畜牧兽医站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牧养殖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宣传、执行上级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统筹协调畜禽养殖相关事宜,研究解决畜禽养殖环节的难点问题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基层兽医管理股,由纪检组长__兼任办公室

  主任,由基管股长__负责日常事务。(二)强化指导。局成立养殖技术指导组和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组。养殖技术指导指导组主要负责对贫困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社干部养殖技术培训;印发养殖技术资料;培养种苗供应场(户);指导扶贫户畜禽圈舍的规划、设计和修建;全程跟踪指导扶贫户的畜禽养殖;适时为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供市场信息。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组主要负责对贫困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社干部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印发动物疫病防控宣传资料;对所引畜禽进行病源检测;全程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三)全力保障。一是人员保障。把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与开展正常工作有机结合,组织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全力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中,做到扶贫攻坚与正常业务“两不误”。二是资金保障。把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与实施中省市项目有机结合,加大对扶贫村社养殖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解决贫困农户畜禽引种、圈舍修建等方面资金缺乏问题。三是物资保障。储备充足的防疫物资,保障扶贫攻坚工作中防疫所需。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的悉心指导下,严格贯彻落实省、市、区指示精神。防控禽流感工作已初现成效,截止到3月5日街道总共存的98000余只禽类,其中鸡88200只、鸭2300只、鹅2200只、鸽5300只,仅剩15户规模养殖户46235只禽类,禽类全部免疫。在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中,我街道已做了以下具体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紧急会议会后,街道于11月5日立即召开街道社区书记、主任会议,全面部署、贯彻落实省市区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街道调整充实了街道防控高致病禽流感指挥部,进一步细化了防控高致病禽流感办公室责任分工。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制,街道、社区、民户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各项防控责任分解到基层;机关干部、社区干部、规模养殖户也与街道签订责任状,确保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真正做到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干。加强督导督查,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督查组对各社区工作情况及时进行明查暗访,并将检查结果直接向指挥部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万无一失。

  二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防控氛围。针对群众饲养条件落后,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特别是群众防范意识薄弱的情况,街道加大宣传力度,自行印制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宣传资料2万余份和领取宣传图画300余份,通过在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处集中张贴发放,还通过包社区干部到户发放等方式,把宣传材料送到居民手中,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11月8日街道举办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培训班,对规模养殖户、街道包社区干部、各社区应急预备队员进行了防疫、消毒技术培训,并在11月10日进行防控禽流感应急演练,确保他们及时正确地掌握禽流感的防控知识和方法。

  三是完善应急体系,积极筹备物资,。针对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街道办事处进一步细化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保障措施。成立了由8人组成的专业技术队和200余人组成的应急预备队,落实病禽运输车辆4辆、挖掘机2台、病禽掩埋点4处。筹集资金40余万元购买防护设备、消毒药、消毒用具、掩埋用具等应急物资,建立物资储备库。并预存部分资金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做到资金、物资、队伍三到位。健全完善疫情监测监控网络,特别是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监测,实行疫情零报告制度,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四是突出重点,采取果断措施。街道防控指挥部结合防控形势,每天向各社区和机关干部下发防控指导意见书,确保防控工作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对散养户,街道首先强化免疫消毒,并于11月9日决定对街道860多小型散养户饲养的家禽进行扑杀,街道给予补贴。对规模养殖户,实行强化免疫消毒制度,调集4.6万毫升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并扎实落实日消毒制度,每日上午9点、下午3点两次消毒,要求包社区干部、包户干部和社区两委成员在现场监督指导规模养殖户的消毒工作,并将消毒情况签字上报;完善封闭隔离设施,要求各规模养殖户于11月12日前必须安装隔离网、设立消毒带,割断与外界候鸟接触,封闭达不到要求者将采取必要措施,强制捕杀,11月11日街道专门组织召开规模养殖户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会议,与16户规模养殖户逐一签定责任书,责令16户规模养殖户限期改正存在问题。街道联合工商等部门加强集贸市场的管理,坚决杜绝乱宰乱杀禽类现象,在进出街道的主要路口设卡管理,要求养殖户不外出采购幼禽,严防外疫传入。发动护林员加强对候鸟迁徙地的监控。认真抓好消毒灭源工作,街道对各社区养殖地带和街道主要马路定时消毒。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