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皇马娱乐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1-15 12:32   

  首页-皇马娱乐注册「首页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畜牧业已成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河南畜牧业入世五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发展的势头,在品种改良、科技推广、防疫灭病、饲草饲料开发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畜禽品种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五”规划结束全省畜牧业产值1251亿元,占全省农业产值的40%,占到全国畜牧产值的十分之一,全国第一;肉类产量689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禽蛋产量375万吨,全国第三;牛奶产量104万吨,全国第七。2005年,全省纯农户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648元,比2000年增长1.05倍,高出同期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幅41个百分点,占出售农林产品现金收入的40%。入世以来河南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速,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规模扩张,企业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双汇、华英、大用、永达、花花牛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光明、三鹿、蒙牛和皓月等大型企业纷纷落户河南。积极催生了一批新加工企业,周口志元、禹州田园、焦作绿旗等相继建成投产。同时,畜牧良种繁育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全省生猪、肉鸡、蛋鸡良种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畜牧疫病防治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防治网络,畜禽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省饲料企业900多家,饲料工业总产量达到720万吨以上;畜禽产品、动物制品出口稳定,销往亚欧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河南省畜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畜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和结构性矛盾。由于畜产品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其发展有原来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表现为普通畜产品、传统畜产品生产过剩,而瘦肉型和高档型的猪、牛、羊等适销对路的畜禽产品供应不足;药物残留和畜禽疫病产品的品质较差,限制了畜产品的内销和出口。二是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但目前河南省畜牧养殖业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况仍没有完全的改观,致使畜牧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科技棚架现象还比较严重,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与美国相比,生猪出栏率美国为180%。而河南省仅为134%,相差46个百分点;存栏牛头均产肉量美国143公斤,河南省仅为72公斤,仅为美国的一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畜牧业与国际接轨还需做出极大的努力。三是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如良种繁育、防疫治病、品质鉴定、检疫检测、诊断及卫生监督、污染源的改造等基础设施差,服务手段落后,不能适应畜牧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高科技的畜牧信息网络建设滞后,难以及时准确的收集和反馈信息、预报疫情。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肉类产量占全世界第一位,猪肉产量约占全世界猪肉产量的50%,是美国的4倍、欧盟的2倍。近几年来全世界肉类增长的四分之三来自中国。但肉类出口仅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0.8%、蛋类1.85、奶类1.7%、水产品类0.4%,其他类的动物产品出口百分比都低于国内总产量的1%,出口形势严峻。河南省在全国畜牧产业发展中占有四分之一强的比重,但目前每年出口猪肉约占河南省猪肉总产量的1%左右,其中一半为活猪、一半为冷冻肉,绝大部分是供应我国港、澳地区、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其他畜禽产品(含动物制品)出口量小,其贸易结构不尽合理。

  (1)劳动力价格优势。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测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工资率平均每小时不到2美元,而发达国家的单位工资率平均每小时18美元,欧洲工人单位工资是东南亚工人的4倍,但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明显。由于河南省地处内陆地区,与发达的沿海省份相比,劳动力成本低廉,发展潜力大,具有明显的优势。据统计每公斤肉类生产的劳动力价格远远低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日本5.22元,欧洲约1.43元,河南省仅为0.38元。

  (2)饲料成本价格优势。折合人民币计算:日本每公斤猪肉的饲料费用为20元左右,欧盟的饲料费用为6.5元,美国的饲料费用7.8元,而我国的总饲料费用仅为3.6元,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加入WTO以后,从饲料价格费用分析,河南省在饲料成本价格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3)饲料转化的优势。根据WTO乌拉圭回合谈判签署的《农业协议》中“扩大市场准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冲击最大的是河南省的农业,特别是粮食产品。但从国际市场畜禽产品的需求状况分析,粮食大省的劣势通过饲料转化完全有可能变为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在保住口粮的前提下,把粮食转化为饲料,加大力度发展畜牧养殖业,提高和改进畜禽品质,以畜牧品牌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农业大省的优势是完全可以显现出来的。

  (1)从积极的角度分析:一是加入WTO后可以享受各缔约国在开放贸易、降低关税方面的成果。全省畜牧业将根据中国承诺较大幅度的放开粗粮和副产品市场,即粗粮、家畜(肉类)关税比目前分别降低80%和50%,实行“放开饲料保口粮”的粮食贸易方针,则粗粮的国内生产可能下降12%,进口粗粮可能增加148%,粗粮国内价格将下降9%。饲料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提高河南省畜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二是融入全球市场体系,河南省畜牧业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河南省主要畜产品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30%~50%,部分畜产品低于60%比较优势明显,竞争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取消出口补贴,国际市场畜产品的价格将有所上涨,河南省只要能够抓住国际国内市场变动的契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出口创汇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在国际上也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2)负面影响分析:一是短时期内不能适应进口国设置的众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它与动物福利壁垒、绿色壁垒一起构成国际贸易的巨大障碍,特别是发达国家重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标准,要求对输入商品,特别是畜禽产品可能携带的病原和污染进行检测。如果河南省畜牧养殖不从源头抓起,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不适应放开市场、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需要,影响河南省畜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造成被动。二是现有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河南省畜牧业生产水平近二十年来,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国内数量、产值靠前,但生产方式落后,重数量轻质量,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从市场经济的过度时期到很快融入全球经济,预计短期内难以适应。特别是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消费需求关系的影响,如何适应,如何改变传统的、固有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都需要一个过程。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一方面要调整畜牧业结构,优化畜牧业资源配置,在稳定猪禽生产的同时,发展肉牛和肉羊生产。特别要重视发展奶业生产,在全省各中型以上城市效区形成奶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培养新的畜牧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调整优化畜禽良种结构。重点发展瘦肉型猪、良种肉牛和肉羊、黄羽肉鸡等,要根据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搞好畜禽良种的繁育和推广,提高畜禽良种的覆盖率。

  在WTO的框架下,发展畜牧业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畜牧业对饲草饲料的扩张,不仅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将秸秆、饼粕等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等畜产品,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据测算:畜牧业产值每增长3个百分点,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同时,畜牧业产业链条的扩展和延长,又可带动饲料、兽药、食品、皮草、毛纺、包装、冷藏、运输、营销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因此,一方面要搞好畜牧产业体制创新,根据市场需求,经过精心选择,因地制宜构造新型畜牧产业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和经营机制,全省要重点推广虞城、夏邑、潢川、淇县、正阳等地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经验,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要发展畜牧产品系列化精深加工,打造如双汇、华英、兴业等精品名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能力。

  畜牧业基础设施滞后、服务保护体系不健全,是影响河南省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对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以科技为先导,重点抓好基础工程建设:

  (1)抓好畜牧良种优化工程建设。优化畜禽良种在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和畜牧产品品质方面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采取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方法,抓好畜禽良种综合配套工程建设;

  (2)实施畜禽动物保护工程。重点抓好饲养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配合饲料科学配制、畜牧业污染与畜牧业环保技术、动物营养技术和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兽医卫生监督体系,逐步实现动物疫病防治、检疫、监测、诊断、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畜牧业是内蒙古地区的优秀农业经济产业,充分体现出“畜牧业+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突显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笔者看来,畜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仍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蒙古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依托地理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契合内蒙古的实际发展需求,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畜牧业逐步由粗放型向规模化转变,推进了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对于肉、蛋、禽及奶类畜牧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说明畜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之下,畜牧业的发展可以成为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形成地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优化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如何让农民在农业发展中获利,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内蒙古牧区而言,畜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发展畜牧业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特色化发展的集中体现。畜牧业成为了内蒙古农业经济的主体,也是体现内蒙古经济特色的重要载体。依托畜牧业发展,确保牧民增收,分享畜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畜牧业的发展能够为牧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并且,畜牧产品被农民自产自销,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支出,进而成为牧民增收效益的重要手段,突显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内蒙古地区,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主体,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如何紧扣区域经济特色,在寻求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发展壮大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内蒙古地区发展畜牧业就是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特色农业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畜牧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内外条件,畜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条,更有助于形成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经济模式;畜牧业的发展能够为土壤增加有机肥量,减少大量农药等的使用。畜牧业发展为循环农业经济的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新的历史时期,畜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内蒙古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但从实际而言,畜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生产水平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

  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当前,低水平的生产现状,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粗放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十分普遍,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的发展方向,但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弱化了畜牧业的发展价值,不利于农户经济效益的创收。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畜牧业发展,关键在于产业化的发展推进,不断完善产业链,适应新的环境。

  由于传统散养式养牧,造成了土地退化严重的问题。当前,内蒙古在发展畜牧业经济的过程中,面临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农户散养的方式,对草场的破坏性大,特别是掠夺式的经营竞争,加剧了草场的退化率,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畜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因此,发展畜牧业经济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畜牧业的发展也需要积极融入经济市场,通过畜牧业产品的企业化、规模化生产是提高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但是,畜牧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弱化了牧民的养殖积极性,畜牧业发展之后的问题比较突出。畜牧业生产沿袭传统生产模式,产品在创新等领域,缺乏实质性的工作开展,这是导致畜牧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所在;畜牧业发展滞后,牧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畜牧业发展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低效益的生产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

  基于畜牧业发展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是内蒙古立足省情、基于发展需求,所需夯实的重要基础。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以创新为驱动,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绿色畜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产业链。并且,在农业规模化的发展进程中,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并充分整合区域经济特色。因此,具体而言,畜牧业发展下农业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畜牧业发展的困境,在于如何依托创新驱动畜牧产品的研发。为此,要抓住机遇,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立足内蒙古的区域经济特点,在发展中实现产品的创新发展。例如,当前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企业在经济投资的过程中就涉及产品研发力度不足,绿色畜牧产品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畜牧业产品具有独特性,是绿色天然食品。为了更好地提高畜牧业的经济发展,可以在绿色畜牧经济领域进行科学拓展。建立“开发—生态—绿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引导农业经济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畜牧业发展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加完善,走“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契合当前的发展需求。

  在强化农业产业发展领域,可以通过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与研判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而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畜牧业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为更好地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以确保畜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实现畜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积极推进规模化经营发展,转变生产耕种模式,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畜牧业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为此,在笔者看来,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应突出畜牧业的本质属性,在发展中搭建新的发展模式,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政府应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实现畜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农民要提高思想认识,依托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形成具有先进技术的生产能力;充分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并在畜牧业经济发展中充分体现,发展成为市场竞争的外在要素。因此,畜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整合好资源优势,进而在发展中创造市场竞争力,提高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动力。

  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推进,构建“畜牧业+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笔者看来,畜牧业发展下农业经济的发展,着力点在于:强化思想认识、提高生产效率,为畜牧业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强化政府引导、推进产业化发展,旨在为畜牧业经济发展搭建外部条件。

  [1]杨芬红.畜牧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2015(15).

  [2]崔宇红.浅析畜牧业产业化与农业经济发展[J].当代畜牧,2013(5Z).

  [3]彭彦文.贵州省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8).

  [4]徐军.产业化农企发展策略浅析[J].湖北省畜牧兽医,2017(02).

  [5]郝志龙.浅析西部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3).

  农业、和农民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20年,西藏经济蓬勃,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步入了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这是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根据农业部《意见》精神,结合西藏实际,就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产业化经营作一初步探讨。

  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生了性的飞跃,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GDP)9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1.31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4.3%;第二产业20.2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2.2%;第三产业39.63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3.5%。从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分析(详见表一),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比1990年增长了2.29倍,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22倍、4.67倍和2.95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趋向良性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持续稳定下降趋势,二、三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整体趋向上升趋势,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由1990年的50.9∶12.9∶36.2调整到1998年的34.3∶22.2∶43.5(详见表二),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

  随着西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占基础和主导地位的第一产业在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内部生产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种植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林业平稳发展,畜牧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副业发展较快(从1993年起划归到种植业和畜牧业范围内),渔业发展极为落后,生产总值占第一产业总值比例几乎为零。1998年,全区第一产业总值为31.31亿元,其中:种植业生产总值16.56亿元,林业生产总值6575万元,畜牧业生产总值14.06亿元,渔业生产总值313.1万元。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占第一产业总值比例分别由1991的39.7∶1.4∶47.9∶0调整为1998年的52.9∶2.1∶44.9∶0.1(详见表三)。

  综合分析西藏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在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又存在着总量相对不足、比例持续下降的现实,依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均衡,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林业平稳发展,渔业发展严重不足;二是种植业生产布局不尽合理,优质农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从农村家庭主要实物消费量分析,1998年,家庭人均消费粮食232.92公斤,其中:细粮105.08公斤,占年度人均消费粮食的44.11%,粗粮127.85公斤,占年度人均消费粮食总数的89%;同1991年相比,细粮年度人均消费量由1991年的66.59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105.08公斤,提高了55.8个百分点,粗粮年度人均消费量由1991年的142.23公斤下降到1998年127.85公斤,下降了10.11个百分点(详见表四)。从这两级数字可以看出,农牧民在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也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而目前的农副产品生产状况与人民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畜牧业生产不容乐观,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灾害濒繁,草场退化,超载放牧,出栏率低、个体产出下降、商品率低,畜种、畜群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复合作用,致使全区畜牧业生产总值比例呈现相对下降趋势,1998年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4.9%,比1991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四是渔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起点低、产值少,构不成支柱产业。

  纵观西藏农牧业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但横向与内地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地区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当前农牧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农牧业生产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慢,与新时期农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农牧业生产由原来的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尤为突出;三是人地矛盾、草畜矛盾日益严峻;四是目前的农牧业生产现状不相适应与人们对农牧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优质化;五是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脆弱,抗御灾害的能力差,经不起自然灾害的侵扰;六是农牧民主体素质差,市场意识淡薄,商品观念不强,难以适应奔小康的需要;七是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农牧区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增长缓慢;八是农牧业生产结构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调,农牧民收入渠道狭窄等,严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加大了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牧业持续快速增长和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提供了保障;第二,通过援藏与开放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技术,少走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施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第三,经过4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全区农牧业基础实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为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奠定了基础;第四,农牧业生产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刁再生产转变,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转变的进程中,农产品产量在持续稳定睁长的同时,通过区外品种结调剂,区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客观上要求产品必央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农牧业生产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五,随着全区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脱贫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绝大部分农牧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群众迈进了小康生活,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已向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主观上要求必须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第六,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是全国农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农牧业发展必须顺应全国和国际农业发展形势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调整西藏农牧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西藏地广人稀,区情特殊,为便于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实现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目标,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不同经济类型,将全区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是一江三河流域地区(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行政区划主要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四地区;另一类是藏西北草原地区,行政区划主要包括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再一类是三江流域地区(澜沧江、怒江、金沙江),行政区划主要是指昌都地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区党委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最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西藏农牧业生产实际,提出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思路:

  1、种植业: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基本原则。在确保实现粮食生产目标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大力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增加优质小麦、青稞播种面积,大力开展“种子工程”,提高种植业效益。调整种植业内部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合理的三元生产结构。

  一江三河流域地区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稳定增加粮食生产总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品质和品种,提高含量,积极引导农牧民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的小麦和青稞品种,大力发展商品粮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种植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产业带和产业区;藏西北草原地区应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加大科技含量,在稳定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大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形成饲草饲料基地建设规模,增强农牧区防抗灾能力;三江流域地区应继续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扩大良种覆盖面积,努力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木,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2、林业:坚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合理规划,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林业工作方针。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四旁”植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开展工程造林、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强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年楚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沙漠化整治工程,推广太阳能、微水电等新型能源,减少薪炭林采伐量,保护和改善高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畜牧业:坚持建设养畜、科学养畜和发展商品生产的方向。积极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坚持把畜牧业生产结构与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结合起来,草场利用与草场建设结合起来,自然放牧与围栏喂养结合起来,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一江三河流域地区要在稳定增加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力争把粮食生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生产区。藏西北草原地区大力开展草场建设、围栏建设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努力恢复草原植被,改善高原生态环境,不断增强防抗灾能力。合理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保持草畜基本平衡,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三江流域地区应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养殖业,大力开展改良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建设,推广秸杆氨化、饲料青贮等技术,积极发展饲草饲料种植、加工、存贮、流通一体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经营服务体系,如:发展市场、提供信息、提高素质,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等等,单从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内部讲,尤其需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牧民商品观念,增强农牧民参与市场的意识,通过农业产业化,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增加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开拓市场,带动其它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1、完善现行的土地制度首先,坚持稳定和完善“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加快落实草场有偿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开发“四荒”“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允许转让和继承”的政策,并明确免征免购的时限,使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其次,推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集体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土地草场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大力发展种田能手、养畜大户,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发展规模经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协作形成规模。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片一个特色,使分散经营逐步走向专业化协作生产。二是土地经营形成规模。可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之机,通过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引导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也可有组织地实行农业股份制,即农民家庭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承包土地作为资本,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三是联合发展形成经济联合。充分利用援藏契机,与内地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紧密相连,面向市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

  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劳动力的非农化,加快农村产业化的进程。西藏农村与全国农村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加工业和乡镇上。西藏农村工业占农村各业总值的比重,比贵州低13个百分点,比青海低7个百分点,比甘肃低20个百分点,农村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只相当于以上三个省平均数的1/15,主要原因就在于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落后。西藏农畜产品原料优势明显,特色显著,潜力很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等特点,只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西藏农村经济面貌得到改观。因此,应把发展农畜产品的加工业,作为一项产业化的根本性措施来抓。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支柱,是一个地区经济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在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认真区内外市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的前提下,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选准主导产业,发展具有本地特色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一要巩固提高传统特色产业,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二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注意发展高原物种、无污染食品、饮料等绿色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突出、市场容量大的项目,组织攻关,重点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注意开发名优特新产品,特别注重开发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劳动密集型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尽快形成产业优势,使区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开发既要考虑区内国内市场,还要考虑邻国市场。同时又要避免“小而全、大而全”或“全面开花”的产业低层次结构。

  农村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是产业化的重点。应在对现有企业(公司)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农村骨干企业发展规划。一要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界限,实行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谁有辐射能力,谁为“骨干”;二要实行支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支农周转金、农业发展基金中,应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实施产业开发的“骨干”企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应向“骨干”企业倾斜,自治区还应考虑在税收、信贷上对“骨干”企业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措施。

  [摘 要] 广东畜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是增强广东畜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发展规律,对未来拥有明确的思考和把握,建立在缜密而严谨分析之上的战略性调整。本文对广东省目前的畜牧业产品结构、区域分布和地区优势做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应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从缓解粮食紧缺、改善环境、克服信息落后等方面出发,多元化地发展广东特色的畜牧业。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课题“广东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2005B70101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红斌,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吴 新,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畜牧业创造了连续27年增长的光辉业绩,全省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总产量均大幅增长。据统计,广东省2005年肉类总产量384.31万吨,增长5.2%。其中猪肉产量256.28万吨,增长5.8%;禽肉产量113.66万吨,增长3.7%。全年水产品产量695.23万吨,增长3.6%。其中海产品产量397.9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97.28万吨,分别增长2.4%和5.1%(见《2005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畜牧业不仅能够加快粮食转化,推动种植业增长,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而且还能带动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在一些地区畜牧业已经顶起了农民增收的“半边天”,挑起了实现农民增收的大梁。但由于饲料来源不足而引致的人畜争粮,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致的妨碍城市化进程等问题不断显露并逐渐突出。因此,突破畜牧业发展瓶颈,实现畜牧生产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是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建立经得住资源、环境、质量等衡量指标考验的生态畜牧业,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性转移,就必须从畜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调整等问题入手。

  (一)增强广东省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广东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5.8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701.28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13.7%,超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4个百分点,远高于世界同期的增长速度(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编印,2006年广东省情手册)。随着广东经济实力的快速、稳步增长和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放,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畜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广东畜牧业在市场、区域、规模、出口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畜牧业竞争力,加大畜牧业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据统计,2004年广东省畜牧业为国家创收税利近20亿元,出口畜产品达3.32亿美元,为港澳及其它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畜禽良种和优质畜禽产品;广东每年供港家禽4000多万只,肉猪100多万头、种猪1万多头。除了加大港澳地区的畜产品出口力度外,港澳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东南亚还有很大的市场和空间可以开拓,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很大。除了加强畜产品对外流通的观念,在贸易上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外,关键在于不断改善畜禽产品品种和质量,致力于加工技术研究,着力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畜产品和优势产区,使其达到国际标准,提高畜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实现广东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碰到的一系列的瓶颈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饲料紧缺、疾病防控能力弱、产品药物残留、检验检疫不合格等问题,这是由于畜牧业生产区域分散,畜产品加工不集中,市场管理不规范,监督管理力度较弱等原因所致。广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从全局的角度下,以长远发展的目光,从根本上解决效率不高、资源紧缺的问题,协调人、畜与环境不和谐的问题。进行畜牧业的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调整,有利于畜牧生产立足于实际,和市场需求相吻合,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有利于畜牧生产区域化,便于管理和规范,提升整体发展的统筹能力,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进行畜牧业结构和区域调整,从整体上、根本上破除广东畜牧业发展的障碍,释放畜牧业发展潜力,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

  (一)广东省畜产品结构分析。近年来,广东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在畜产品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畜产品生产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一是畜禽品种生产比例发生变化,肉类生产结构日趋合理,迈开了高耗粮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型的步伐。猪肉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6.7%下降到2004年的66.3%;禽肉比重由12.7%上升到30%;牛羊肉等草食动物肉类的比重由0.6%上升到2.2%。二是畜禽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猪达95%,家禽达86%,杂交肉牛比重达10%以上。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明显改善,形成现代牧业生产体系雏型。但畜产品总量的增加并不足以填补供求缺口,广东每年仍要从湖南、江西等地大量调入畜禽产品,牛奶供应更是依赖其他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方式也在逐步改变。畜牧生产不仅面临着要快速提高产量、质量,满足需求的任务,更面临着调整畜产品生产结构,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结构变化的挑战。

  1.养猪业市场具备一定规模,但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广东的养猪水平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相对较高,几年来,广东生猪生产保持年增5%左右的发展速度。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年每年生猪需求量4000万头,但自产的只有2000万头左右。这说明目前全省的生猪产量仍远不能满足本省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可挖掘、填补。

  2.养禽业市场供求比有很大弹性可待拉伸。由于禽类品种繁多,个体收益小,疫病防制成本高,易受禽流感等疫病影响,市场需求波动明显,一些小型养鸡场难以经受考验,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场在市场上优势明显。如广东温氏集团注重科技兴牧,集成本控制、疫病防制、市场把握和经营管理等多项优势于一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养鸡龙头企业,其年产量达到了全省生鸡年产量的10%以上。同时,养禽业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品种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如禽类中鸭、鹅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要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生产,加大优势互补,提高禽类整体供应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追补畜牧业经济效益。

  3.草食动物和奶品生产踟躇向前。由于南方气候炎热,易发炎等疾病,饲料成本高,产量低,饮食习惯等原因,导致对奶品的需求量相对少,而运输便捷加速北方奶产品进军南方市场,使得广东养牛业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大的养殖规模。其他草食动物养殖,如养牛、养兔也存在类似情况。但如果加大投入,通过改良品种、改善饲养环境,草食动物养殖和奶产品生产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4.其他畜产品的情况。广东省的珍禽类养殖,如养鸽子、雉鸪等,草食类动物养殖,如养兔、羊,以及禽类的鸭、鹅养殖都欠缺规模化、集约化龙头企业来引领整个市场,市场供应量远远不足。

  (二)广东省畜牧业区域布局及地区优势分析。经过“十五”期间畜牧业区域的调整,广东畜牧业布局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珠三角地区主要发展生猪、家禽(鸡为主)和奶牛,粤西地区主要发展生猪、家禽、草食家畜(肉牛、肉羊),粤北山区主要发展草食家畜(肉牛、肉羊、肉兔)、猪、禽。粤东地区主要发展家禽(肉鹅、肉鸭)和特禽。

  1.珠三角地区开始转移战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各大城市集结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由于成本和环境问题,加上禽流感疫情导致的活禽禁入制,养殖业将逐渐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撤出。大型养殖场渐渐向粤北、粤西、粤东等周边地区迁移,小型场则被逐一淘汰。

  2.粤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粤北山区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山上种果树,山间养畜禽,山下养鱼的立体养殖。由于韶关山区离珠三角发达地区路程远,交通不便利,畜牧业投资吸引力不大,产、加、销产业链建立困难,养殖业零落萧条。同时,由于粤北流域的水资源供应下游珠三角地区的饮水,其水资源保护,协调生产与环境的问题更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在粤北地区做大、做强养殖业牵涉到公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走很长的路。

  3.粤西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珠三角地区养殖场的搬迁使粤西的养殖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养猪、养禽,以及草食动物(牛、羊、兔)的养殖也在不断加大规模。除了畜禽养殖,以湛江为代表的靠海城市,还要重点发展水产业,加强捕捞、繁养及水产加工技术。

  4.粤东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粤东地区地势差异大,天然的饲养优势较少,养殖水平总体落后。其中惠州临近香港、深圳,地理位置优越,运输方便,山势较平,适合建立养殖场,畜牧业发展初具规模和基础。梅州山区多,其沙田柚生产久负盛名,发展畜牧业要紧密结合种植业优势,发展山地养鸡等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潮汕、海陆丰等地处沿海,湖泊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养鹅、养鸭,“狮头鹅”品种在潮汕地区响有盛誉,养虾、养鳖也曾一度繁荣,但是由于防病能力较弱,加之洪涝灾害频繁,亏损频繁、严重。

  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把广东建设成畜牧业强省,即由分散型、数量型、速度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型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供给能力,满足广东城乡居民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衡量标志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高;有发达的加工业;有畅通的流通、销售网络体系;有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

  从全省畜牧业发展大局考虑,立足实际,发挥广东政策、经济、山区、沿海等几个方面的优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途径,进行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是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战略目标的基本策略。

  1.把握政策和重视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调整畜牧业结构。广东畜牧业发展有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把握住发展畜牧业的环境优势,进行畜牧业调整,提高畜牧业总体竞争水平,并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政策优势。中央明确提出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这些兴农政策如和煦春风,为畜牧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为其打开局面、大有作为营造了有利环境。(2)经济优势。随着广东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这将给畜牧业带来新的良好的机遇。逐步加强畜禽良繁、动物保护、饲料生产和畜产品安全等四大体系建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加大畜产品出口力度,把广东省建设成畜牧强省。

  2.把握广东大面积的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畜牧业。广东省共有51个山区县(市、区),山区面积很大,利用山区自然环境发展草食性动物及走地鸡产业具有优势。依山而立,发掘山区养殖优势,兴起山区养殖业,不仅可以带动山区经济发展,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可以缓和畜牧业给工业化城市带来相应环境问题的矛盾。

  3.发挥沿海城市优势,加大水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投入和技术指导,做大做强以水产养殖为特色的沿海畜牧业。有专家提出,“中国的水禽业有资格独步天下”。水禽产品丰富,肉、蛋、鹅肝、羽毛、绒毛都有很高的商品价值。我国是世界水禽第一生产大国,广东省水禽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拥有多家水禽生产大型企业,在水禽生产及其肉食品加工方面成绩斐然,特别是培育出世界闻名的狮头鹅,创立了“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以及广东特有的烤鸭、烤鹅工艺。充分把握广东沿海如三水、中山、汕头、湛江等地区雨水丰沛、水草旺盛,水资源丰富和进出口便利特点,加大水禽养殖资金和技术投入,做大做强水禽畜牧业,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调整禽类产品结构,加大生鸡以外的鸭、鹅等禽类产品供应。从生产水平来讲,激发了畜产品在水禽方面的潜在生产力;从营养水平来讲,提高了人们消费的营养效益,高品质禽类蛋白相对于牛肉、猪肉更有利于人体健康。(2)加大畜产品外贸。我国水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水禽产品出口欧盟、东南亚及日本、韩国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加大在育种、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投入,推广特色水禽品种,生产高质达标水禽产品,无疑可以大力提高广东省畜牧业创汇能力。

  4.大力发展草食禽畜养殖,缓解饲料短缺困境,实现多元化畜牧业结构。畜禽品种结构调整是实现畜牧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重要手段,也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同时,加大草食畜禽如牛、羊、兔等的生产比重,实现多元化畜牧业结构,是广东畜禽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举措。

  5.缓解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势在必行。珠江三角洲是广东规模化畜牧企业发展的集中地,更是工业化发展的集中地。近年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畜牧业企业受到制约,这些企业正面临压缩及迁移的局面。从珠江三角洲畜牧业大迁移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生态畜牧业将成为畜牧业发展方向和标准。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的生态标准体系,珠三角以外的畜牧业发展区域从规划、选址、建设等步骤开始就应该严格遵守、坚持符合生态环保标准。

  6.加快畜牧业生产信息化建设,让畜牧生产跟上经济科技领域的瞬息万变。通过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畅通各种信息渠道,让农民、养殖户、养殖场能准确、及时地了解、把握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前沿,调整生产策略。一方面使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对称,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使品种结构、饲料搭配等能紧紧跟上科技的步伐,采用生产、加工、销售的新手段、新模式,提高畜牧业整体竞争力。

  [1]史光华,孙振钧,高吉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5).

  畜牧业是镇沅县振太镇继烤烟和林业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部分,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振太镇畜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由落后的传统养殖走向规模型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长期以来,农户对畜牧业的发展研究不多,认识不深,力度不强。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畜牧业在经济中强有力的地位,常常把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辅业来对待,得不到重视。一些农户还处于“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饲养状态,不能从本质上认识畜牧业带来的效益。

  畜牧业是以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第二性生产,没有第一性生产为畜牧业提供饲草、饲料原粮,就不可能有畜牧业的生产。目前,振太镇的自然资源状况,尤其是农业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畜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很多养殖户科学育肥、科学防病的基本技能很低,对“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和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不能在畜牧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1-2]。由于扶持措施不完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导致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畜种改良工作进展慢,优良品种少,近亲繁殖严重。此外,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阻碍了畜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表现在放牧方式落后,传统的放牧方式,造成近处的草场放牧过度,远处原始的草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草场使用不当,只用不管;农、林、牧相互争地严重,不该开发的山坡开发种植农作物,盲目的毁坏草地、草场,造成草场减少;优良牧草被排挤,给草食畜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近年来,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动物防疫的冷藏设施得到补充,免疫方式方法得到完善,但动物免疫模式单一,免疫效果没有明显改善。

  打破保守思想,转变陈旧观念,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由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观念向开放型转变;由小而全分散经营向专业化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饲养技术向现代化先进饲养技术转变;由靠政府投资为主向多渠道融资转变;由靠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向靠价值规律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干部、群众实打实地看到畜牧业发展的希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体验到用现代先进科技和设备所产生的巨大动力。启迪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科学方法,适应市场的组织形式来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改造传统生产方法,以质取胜,提升产品竞争力[3]。

  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4]。开发优质饲草饲料,开发草食性畜禽,振太镇约有1 333.33 hm2草山,可以建成人工草场,天然草场产量低,草地经济效应未得到发挥,大力发展人工草场,种植青绿饲料,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振太镇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禽良种化,发展规模饲养提高集约化与专业化程度。在牛、羊、鸡3类畜禽中,均有大的发展资源依托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羊的营销及市场开拓局面已有重大突破,产品销售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

  市场信息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市场信息是政府加强宏观决策、指导农户生产的重要依据,要具备准确的畜产品市场信息,根据供求关系价格,产品余缺等信息开拓市场,克服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以市场要求组织生产,为市场提供优良的名、特、优畜禽品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振太镇是多民族地区,全镇19个村委会,308个村民小组,400多个自然村,村组分散,交通闭塞,广大农民对市场信息获取有限。因此,必须建立信息预警系统,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定期分析畜禽及产品销售形势、市场动态和走势,提出畜牧业发展、生产经营应对策略;总结市场开拓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组织利用与推广,全面提高信息服务质量[5]。

  政府职能部门要分工负责,为农民提供良种,传授科学饲养技术,解决资金、土地,培训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政府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科学养殖,推广应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饲养效益。在原来“八改”的基础上,推行“三推、四有、一改造”的综合配套技术。“三推”,即推广良种、配套饲料、免疫综合防治;“四有”即有金属高床,有保温箱,有防护栏、漏粪板,有自动引水器;“一改造”,即对不合要求的猪舍进行改造。加强对饲养户的技术指导服务,健全饲养户的技术管理,坚持消毒制度,提高群众的科技水平。

  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振太镇有农户9 920户,农业人口36 366人,可耕地面积4 746.07 hm2,每户可耕地0.48 hm2,每户可用0.2 hm2耕地种牧草。如:鲁梅克斯可产鲜叶150~225 t/hm2,产干物质22.5~30.0 t/hm2,粗蛋白含量37%,采用优质牧草与作物秸秆混合喂牛,种666.7 m2牧草可供育肥1头牛的饲料,每户农户1年种0.2 hm2,可出栏3头牛,全乡每年可多出栏1.8万头牛,今后在区域化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上,要按照各地养殖业发展特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在总体布局上应走出振太“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路子。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强免疫注射工作,使“政府保密度,职能部门保质量”真正落到实处,要因地制宜,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唯一免疫模式;完善检疫工作,对场地检疫、进出境检疫、肉品检疫等严格把关,完善疫情监测网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对治疗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施行,对违禁药品严厉禁止,执法必严,以确保牧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质量[6]。

  [1] 郑俊.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华北农学报,2005(S1):186-190.

  [2] 李军,倪建平,张忠明.入世后我国畜牧业形势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4(1):111-115.

  [4] 黄海.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40-42.

  根据农业部当前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有如下特点:(1)畜产品产量增加。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3234万吨,同比增长4%;(2)畜产品价格回升。畜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主要畜禽和畜产品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扬。(4)畜牧业结构有所改善。草食家畜保持稳定发展,与猪肉相比,牛羊肉产量的增幅较高。在肉类结构中,牛羊肉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上半年,全国牛肉产量252万吨, 同比增长4.5%,羊肉产量148万吨,同比增长14.6%;(5)畜牧业在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增强。畜产品产量增长,价格上扬,农民饲养畜禽的经济效益增加。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一是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二是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违法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三是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四是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为促进我国畜牧业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以下笔者提几点自己的看法供畜牧业生产部门参考[1]。

  引进培育优良畜禽品种向来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环节。通过引进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活需要的优良品种并充分发挥我国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培育出生长速度快、生产效率高、耐粗饲、抗病力强的优良畜禽品种,满足市场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这无疑是多快好省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一条捷径路子。

  畜牧业生产新技术,不仅包括范围广泛,而且所产生的效应也是综合性的。诸如,先进的畜牧机械设备,合理的饲料配方,优良的畜禽品种,科学的饲养技术等多个方面。应用新的生产技术,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也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积蓄能量,提供动力[2]。

  搞好饲料生产与有效利用配合饲料是挖掘畜禽生产潜力,提高畜禽产品数量与质量的物质保证。如广泛利用全价配合饲料,由于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互补与均衡的供给,使饲料的有效利用率大大提高,饲养成本显著降低,加快了各类畜禽的出栏率。

  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防治方针,是保证畜禽健康成长,不受疾病侵害,减少死亡,增加产品数量与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做好畜禽疾病防治工作,对确保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同时,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防治网络。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市兽医卫生防疫检疫所为主体,区、镇兽医站为网络,畜禽饲养场兽医室为基本防治单位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四级畜禽疾病防治体系格局。把“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指导思想贯穿于兽医工作的全过程,防疫的重点着眼于基层饲养场。

  畜牧业生产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农业、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参照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订包括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生产过程和加工包装等技术方面的标准规范。从而使畜牧业生产形成完善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有标准可循,提高企业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提高产品质量,以更好的应对国外的贸易技术的壁垒。

  畜牧业服务体系网络庞大,如同一个有机整体,协同起来,才能发挥作用。这一网络体系,从政府行政部门到行业协会与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它们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与科技时代,加大畜牧业科技含量投入也就成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的畜牧企业而言,由于我们与国外先进的企业相比,竞争力或者说现代技术运用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要在高新畜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加大高科技含量的投入和资金投入,集中人力、技术、资金研究开发畜牧业生产新技术。同时,要搞好饲料生产与加工,为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企业生产标准应对国外的贸易技术的壁垒是我国实现畜牧产品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1] 农业部.当前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农业部畜牧业司.2004,9(29).

  畜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及经验总结后,生产能力普遍提高,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渐上升,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批养殖专业户,不仅规模呈现扩大化趋势,发展速度更是相当可观,为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畜牧业也就成为改善农民经济环境又一重要产业类型,对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经济发展不断带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对天然奶牛及肉牛等的产出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肉牛及肉羊等的以草为食的畜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这其中奶牛的需求前景尤其广阔。在目前部分地区的畜牧业将养殖重点放在了奶牛饲养上,这不仅满足了社会需要,更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发展较好的奶牛饲养区更成为了城市,甚至省内的奶牛生产基地,肩负着优质奶源的供应源。而部分肉牛及肉羊的生产也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形式靠拢,形成了产业化的畜牧生产模式,为肉食品的大量需求提供基本保障,由此可以看出,畜牧业结构的优化及转变是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这不仅解决了肉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滞后性问题,更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实力。

  在畜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以往的养殖基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因此养殖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而小型养殖户在拓展规模的大潮中发展速度较快,这其中小型养殖户多以个体形式存在,有奶站、牛奶冷配点、饲料加工、市场信息等的多中形式为一体的中介组织已经初步形成,是服务于畜牧业从始至终流程的产业格局。

  畜产品安全是保证畜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与畜牧业的发展形象息息相关,更会对人们的健康存在着直接影响。因此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以法律、条例的为基础的前提下,对畜牧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并对单位及个体养殖户进行安全检查、时时监督,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就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对不良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及处罚,不仅从根本上使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证,更净化了畜产品市场的不良风气,使市场经济更加平稳的向前发展。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提高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开展大量的科技培训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从能使养殖户认识到科技的应用力量,提高养殖效率及质量。首先我国将畜牧兽医的实用技术进行了推广及延伸,实现了畜品种的优质改良,并且改良效果较为明显,覆盖水平达到标准一半以上等等。通过将科学技术融入畜牧产业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畜牧产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实现了科技领域的延伸,使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以农牧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按照“扩牛、增羊、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工作思路,坚持小群体、扶大户,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品牌、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统筹整合支农资金,将肉羊产业、草业经济、养殖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区),畜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今后投资发展的重点。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协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标准、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推进畜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促进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加快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支撑和保障作用显著的产业龙头,强化和提升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以挤奶站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配置、中介组织的扶持、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改变饲养方式,以项目扶持、科技支撑、农户投入、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区),培育以奶牛、肉牛、肉羊、獭兔等草食畜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实现畜牧业草食畜生产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的转变。一是要积极培植饲养专业户,从兼营饲养向专业规模饲养转变。二是要积极开展畜牧小区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协会组织,畅通畜产品销售渠道。

  对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国内外对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发展趋势,注重畜产品安全;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大力打造品牌,积极向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外销的比重。

  一是加大草业投资力度,改良退耕还草地和部分退化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推广紫花苜蓿、高丹草、燕、箭舌豌豆、玉米等优良饲料作物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合理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三元种植结构,建立高质量的饲草料生产基地。二是推广饲草料青贮窖、袋装、裹包青贮及草粉加工技术,推进饲草商品化,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玉米桔秆青贮利用率达到20%以上。三是健全饲料加工体系,扶持建立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生产和供应肉牛、肉羊、生猪、奶牛、獭兔和鸡的配合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刚才,大家围绕牧业经济发展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认真座谈。座谈中,大家都从起本地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了上半年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及今后的走势。通过大家的座谈分析,我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年初以来,由于受国内外禽流感疫情和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生猪、肉鸡和蛋鸡生产出现了一些波动,全省牧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针对这一实际,下半年全省牧业经济发展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严格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加强学习,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动力源泉,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加强学习,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习惯问题。应该看到,目前激烈的竞争,一定意义上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素质的竞争。领导者素质如何,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部门工作开展的好坏。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我们不熟悉、不懂的东西很多,我们永远有一个“不够适应”的问题,因而永远有一个继续学习、不断提高的任务。特别是作为各级牧业管理机关肩负着指导区域牧业经济发展“参谋部”、“工作部”的重任,继续学习和提高的任务更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而且要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不懈地学习市场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不仅要向书面学,而且要向同志学、向实践学,在学懂弄通和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用科学的发展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政治鉴别力,提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句线字直接与我们有关。那么,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这个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承载的职责与任务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对畜牧业在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组织上决定我到牧业局任职后,我就思考这个问题。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我觉得,首先畜牧业是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的重要产业。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践证明,畜牧业是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产业。其次,畜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收入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畜牧业始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我省是典型的农业省份,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阶段性水平,农民政策性增收空间已经不是很大,农民单纯依靠种植业无法致富奔小康。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立,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同时。粮牧统筹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综合生产效益。特别是畜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第三,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村容整洁。村容整洁的实质是合理规划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我省畜牧业规模化饲养发展很快,但大家都比较清楚,畜牧业发展的主体仍然是以家庭饲养为主,畜牧业生产中人畜混居、畜禽散放散养、畜禽发病率高、排泄物污染等问题还较为普遍。实事求是地说,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必须对畜牧业进行有效治理,才能改善村屯环境卫生,才能有效地预防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才能推动畜牧业与农村其它产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给我们这个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农村经济发展中畜牧业的产业支撑作用,充分认清新形势下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强化工作措施,全力促进畜牧业的产业升级。省局将每季度调度一次,分析运行形势,推动工作开展。当前,要着重抓好五件事。

  一是谋划好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现代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畜禽饲养,已经进入第二、三产业,是跨产业部门的经济体系。抓牧业经济发展,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宽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运用市场理念,突出特色,扬长避短,认清我们的优势在哪,发展潜力在哪?进而较为系统地、超前谋划牧业经济发展战略。各地都要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牧业经济发展重点、方向的东西,搞好调研和论证,精心进行谋划。

  二是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各级牧业部门都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现展理念指导牧业经济发展。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高标准地制定长远和近期畜牧业发展规划,并认真负责地制定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和支持政策。各地的发展规划都要科学规划好畜牧业生产用地,每个村屯都必须预留出足够的畜牧业生产用地,为畜禽养殖从庭院转移出来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是研究好各项推动政策。新农村建设中,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各地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给政府领导当好参谋,研究制定好有利于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性措施。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牧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创造性地用好国家支持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畜禽饲养场无害化处理、良种工程、畜禽防疫、草原建设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要积极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导向,金融资金投入为重点,社会投入为主体的畜牧业投入新机制。要抓住国家和省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计划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增加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资金。

  四是调动好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要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和保护好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走群众路线,在研究制定规划、组织发展生产、实施项目建设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体现农民意志,反映农民要求,真正解决农民群众发展畜牧业遇到的实际问题。要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形式,引导农民抓住机遇,克服等、靠、要思想,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增收致富。

  五是加强对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各级牧业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充分认清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积极主动地服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局。要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方法,自觉按照全省新农村建设纲要要求研究部署畜牧业发展工作。全省新农村建设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协调指导。各地要把畜牧业发展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领导,落实到人头。主要领导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要亲自抓点,亲自调研,亲自解决建设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粮变肉”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着眼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三个支柱产业建设,推动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迈进,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这是一个阶段内,我们工作总的遵循和依据,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实施“粮变肉”工程,我考虑要突出做好这样三件事:

  一是要抓好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我们这个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牵动力。具体工作中,一方面,我们要全力抓好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是现阶段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所在地的各级牧业部门一定要积极为企业生产、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企业对全省牧业经济的牵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一批中小龙头加工企业。各地都要因地制宜,在抓好大的龙头企业的同时,特别是在县域这个层面,积极谋划,摆放一些中小加工企业项目。要按照“全营养、全链条、全利用”的要求,大力推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别是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同时,要加强对龙头加工企业生产建设情况的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龙头企业生产建设情况,对于我们判断把握新形势、研究解决新问题至关重要。我考虑,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的生产建设情况的调度机制,摸清龙头企业发展底数,有针对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二是要抓好基地建设。基地是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也是实施“粮变肉”工程的重要基础。基地建设要走集群化发展的路子,这既有利于区域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与龙头加工企业的产业链衔接。各地都要把区域集群化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要以强县、强乡、大户和牧业小区、科技园区以及规模饲养场为载体,推动饲养基地的整体升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域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组织和引导有积极性的农民,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积极参与饲养小区和家庭养殖场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优惠政策的提供和软环境的建设,努力吸引和鼓励具有资本实力的各类工商企业、财团、合作经济组织和投资者,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养殖基地的建设中来,解决发展规模化养殖所需的资金投入问题。

  三是要抓好品牌开发。要根据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引导企业本着生态、安全、高效的原则,注意跟踪国际加工技术前沿,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品深层次、多样化开发,在产品的规格设计、产品的外部包装、产品市场宣传上实行整体推进,进而形成一批像德大肉鸡、皓月牛肉和华正猪肉那样的大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针对目前兽医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明确、关系不理顺这一现状,从提升兽医行政管理水平和兽医卫生行政执法能力,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层面,作出的重要部署。就我们的职能来讲,主要有两块,一块是畜牧,一块是兽医。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体现我们部门价值、发挥我们系统作用、展示我们行业形象的重要舞台。畜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兽医作保障,兽医职能的不断强化,也会促进畜牧产业素质的提升。可以说,畜牧和兽医既是紧密相联,又是相互促进的。我们要很好地借国家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这个“势”,统筹考虑,把我们全省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到位。

  总体考虑是,吃透国家文件精神,借鉴兄弟省份做法,从我省实际出发,切实研究好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大家已经进行讨论,根据大家讨论意见整理后,再召开几个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同时,积极争得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以便形成一个科学稳妥、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实施意见,上报省政府审批。各地也都要认真思考,搞好调研,摸清情况,做好准备,待省里意见下发后,认真组织实施。

  改革的时限要求是,省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要在今年10月末前结束,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转变畜禽饲养方式是传统畜牧业走向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上半年猪、鸡等畜禽市场出现的波动,再次证明分散、小规模的饲养,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当前,就是要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和法律规范,推进饲养方式改革,快速减少散养农户的数量,加快实现畜禽饲养的规模化、集约化。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上,要充分考虑饲养环境、动物防疫和市场准入条件等要求,因势利导,统筹规划,同村屯建设、草原禁牧舍饲紧密结合起来,严格单位区域载畜量,确保饲养小区与村屯距离的科学合理,切实做到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相分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县(市)在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中要明确转移畜禽庭院饲养的目标。要抓紧研究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畜禽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养殖工艺和规模。引进和推行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监测手段,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要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方式,规模养殖场要率先实现健康养殖,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要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的原则,全面开展畜禽排泄物治理工作。今年,全省重点将在生猪存栏1000头、奶牛存栏100头、肉鸡存栏5000只、蛋鸡存栏10000只以上的养殖场中,选择一些典型进行排泄物治理。

  动物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牧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级牧业部门要有政治敏感性,真正把畜禽防疫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通过责任书等形式把工作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屯,落实到人头,明确奖罚。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免疫的技术措施,尤其是在免疫档案、免疫标识、免疫程序和防疫员管理等环节,都要规范化、制度化,准确地把握免疫动。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