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利盈娱乐平台-登录网址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11 22:04   

  利盈娱乐平台-登录网址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地方部门平台链接县直县城管执法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主动公开内容乡村振兴

  一、习2023年8月26日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线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习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扭住工作总目标,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稳中求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

  8月26日,习在结束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并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回到国内后,在乌鲁木齐专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等作了汇报,自治区政府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等参加汇报会。

  听取汇报后,习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新疆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他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局。党中央关于新疆各项工作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关键要领会到位、落实到位。既要抓实当下,解决好当前发展稳定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有长远谋划,扎实推进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积极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习强调,要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加强抓稳定和促发展两方面工作的统筹结合,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要着眼长治久安,高举法治旗帜,用好法律武器,提升法治化水平,筑牢稳定的法治基础。要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机制,把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与推动维稳工作法治化常态化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强源头治理。要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有效治理各种非法宗教活动。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抓细抓实各项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局面。

  习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要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现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人口和产业聚集度,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习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面临新机遇,要有新作为。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疆迈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同全国一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工作力度,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光伏等产业园区,根据资源禀赋,培育发展新增长极。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加强新疆与内地产业合作、人员往来,鼓励和引导新疆群众到内地就业,鼓励和支持内地人口到新疆创业、居住。要发挥新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从实际出发抓好对外开放工作,加快“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使新疆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习指出,做好新疆工作,要坚持工作力量下沉,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组织体系和工作力量要直达基层,充实基层一线力量。建强基层党组织,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优化向重点乡村选派和工作队制度,把驻村工作队派下去,把当地干部培养起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准群众诉求,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和矛盾。

  习强调,要加强正面宣传,展现新疆开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气象,多渠道多形式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不实舆论、负面舆论、有害言论。要加大新疆旅游开放力度,鼓励国内外游客到新疆旅游。

  习指出,要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政策举措,坚持兵地一盘棋,在反恐维稳、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干部人才等方面加大融合力度,加快推进兵地融合发展。

  习强调,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总结第一批主题教育的成功经验,高质量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结合新疆实际加强干部队伍理论学习和政策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把握政策、推进工作、联系群众的能力。加强干部队伍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坚定政治立场。加强新疆同中央国家机关和内地干部双向交流、挂职任职,优化干部结构,提高专业化素质。持续深化正风肃纪反腐,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二、国家乡村振兴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广西召开全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推进会

  8月17日至18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夏更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许显辉致辞。

  会议指出,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习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年以来,各级乡村振兴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将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头号工程,周密安排部署,扎实组织推动,脱贫人口就业取得明显成效。截至7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就业务工总规模达到3274.32万人,同比增加34.79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108.45%,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会议强调,我国经济稳定向好,为做好下半年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同时还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各地要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乘势而上,持续用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要全力做好稳岗工作,把已经务工的脱贫人口稳固住、巩固好;把就业困难的雨露计划和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帮扶的重中之重,促进青年群体充分就业;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健康发展,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加强规范化管理,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持续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就业协作帮扶专项行动,强化重点地区就业帮扶;做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和脱贫地区劳务品牌培育工作。

  会议要求,各地要聚焦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高质高效完成。要压紧压实责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底线思维,扛稳扛牢稳岗就业重要职责。用足用好政策,对脱贫人口就业各类政策落实程序进行梳理,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抓实问题整改,建立问题清单,持续推进问题整改。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查不足、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强化监测指导,健全监测调度分析机制,常态化实行监测调度。保护合法权益,督促企业依法支付劳动报酬。保持工作定力,一如既往、心无旁骛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各项工作。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振兴局(协作办、对口办)分管负责同志和业务处室负责同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业务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赴南宁市西乡塘区、隆安县进行了现场观摩,广西、山西、重庆、云南、青海乡村振兴局和上海、广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陕西宝鸡、河北魏县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8月12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到河北省调研受灾脱贫群众帮扶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统筹做好防汛救灾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千方百计保障受灾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抓实抓细各项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刘焕鑫先后到保定市涞源县芦草湾村、宋家庄村,涞水县南峪村、紫石口村实地察看帮扶产业、就业帮扶车间、“三保障”及饮水设施等受灾情况,看望慰问受灾困难群众和参与当地救援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期间,召开座谈会听取河北省乡村振兴局、保定市和涞源县、涞水县有关情况介绍,研究进一步做好受灾脱贫群众帮扶工作。

  刘焕鑫指出,近期华北、黄淮和东北地区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来不利影响。各级乡村振兴部门要加强协调指导,切实运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全面排查农户受灾情况,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用好“绿色通道”政策,对有因灾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先落实帮扶措施再完善相关手续,及时解决受灾脱贫群众“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受灾严重地区可由省级部门按程序统筹对财政衔接资金进行调剂,以县为单位对财政衔接资金进行盘点,对未安排使用财政衔接资金可调整优先用于受灾严重脱贫地区和脱贫户。用好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资源,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多渠道帮助受灾地区应对灾情和恢复重建。及时调整优化帮扶项目,优先安排因灾返贫急需实施的产业帮扶项目和必要的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修复项目,对因灾受损的扶贫项目资产和村集体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好恢复重建、盘活利用等工作,支持脱贫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等开展生产自救,组织脱贫群众参与灾后重建项目获得劳务收入,加强劳务对接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增加脱贫群众收入。

  综合司、规划财务司和河北省乡村振兴局、保定市及涞源县、涞水县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今年,全省继续实行省、市、县三级调度制,县级乡村振兴部门每周一调度、县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听一次汇报、市级乡村振兴部门每月一调度,加强对衔接资金支出进度的调度监测。截至8月14日,我省中央衔接资金支出进度为60.79%,离9月底达到80%的指导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具体到地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出进度最快的是远安县,为67.32%,最慢的是郧西县,为55.63%,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功能区支出进度最快的是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开发区,都是100%,最慢的是监利市,为55.06%。今年下半年,省乡村振兴局将对标中央衔接资金支出进度9月底达到80%、年底达到100%的要求,采取在线监测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督促指导各地加快支出进度,对支出进度拖后的、调度数据异常的地方,继续予以通报,各地也要紧盯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进度,做到项目早完工、早验收、早报账、早见效。

  按照2023年度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有关安排,37个脱贫县已于3月前将统筹整合方案送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报备,经审核方案文本,各地方案内项目均选自项目库,项目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较为紧密,方案编制质量较高。季度调度报表显示,截至6月底,全省28个国定脱贫县,2023年计划统筹整合资金115.21亿元,已统筹整合92.15亿元,已支出46.51亿元,已支出资金占已统筹整合资金的50.28%,支出进度符合预期。按照要求,37个脱贫县要在8月底前完成中期调整方案报备。目前,省乡村振兴局会同省财政厅,对37个脱贫县报送的中期调整方案送审稿进行了审核,审核发现的主要问题是,绩效目标未明确带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数量,建设内容未明确基本的工作量,个别县仍然把偿还债务、购买保险等负面事项纳入方案。审核意见已反馈各脱贫县,请各地认真按照审核意见,迅速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属于负面清单的项目,坚决予以剔除,要素残缺、不明确的项目,要认线月底前报备高质量方案。需要强调的是,各地不要以中期调整方案没有报备为由,延缓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进度,对没有反馈修改意见或不存在“硬伤”的项目,要抓紧组织实施,对属于负面清单的项目,也要迅速启动调项程序,争取9月底前开工,年底完成验收报账。

  自去年6月份以来,我们在衔接资金管理领域推行“一本通”管理方式,已经一年有余。从实地调研和基层反馈的情况来看,“一本通”管理方式已在全省各级各部门全面铺开,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规范性、便利度和联农带农效益均得到显著提升。各地均建立起了权责分明的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机制,注重用“一本通”的理念和方法解决衔接资金政策制度落地难、执行难的问题,注重用模板化、标准化的思路提升衔接资金使用管理水平。有的地方还在省局“一本通”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探索,制作更加符合当地实际、契合基层个性化需求的地方版“一本通”,收到了良好成效。但有的地方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衔接资金管理岗位人员对“一本通”流程不够熟悉、操作不够熟练,“一本通”模板缺项漏项、要素填写不具体不精准。针对上述问题,省乡村振兴局拟调整省对市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考核细则,将“一本通”贯彻执行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以考促用,推动“一本通”真正落实落地,各地也要将“一本通”管理方式作为加强衔接资金使用管理的统揽和主线,积极推动衔接资金管理查漏补缺、提质增效。

  今年上半年,我们主要开展了2022年度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考核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从实地调研情况看,各地高度重视问题整改工作,注重细化责任,推动整改走深走实,注重较真碰硬,推动问题真改实改,注重举一反三,推动问题全面整改,注重健全机制,推动问题长效整改。截至6月底,国家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反馈我省问题和省对市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发现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与此同时,省审计厅对部分县市2020至2022年度衔接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发现存在超范围安排项目入库、使用衔接资金,衔接资金统筹分配不规范、使用绩效低,项目资产产权不明晰、带动发展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各地要将审计问题整改作为加强衔接资金使用管理的有利契机,积极主动对接审计部门,掌握问题清单,听取审计建议,及早启动整改,做到县立行立改、限期整改。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将针对全省总体审计报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对各地开展整改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统一规范,整改完成情况报至省乡村振兴局,逐一审核把关,逐一结账销号。

  一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偿还工作。因为“十三五”规划内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尚未偿清,2022年度衔接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有长阳县、红安县、建始县、宣恩县等4个县市直接从“B”降为“C”级,利川市直接从“A”级降为“B”级。按照财政部门要求,今年仍然参照往年做法,对年底易迁贷款尚未偿清的县市,衔接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直接作降级处理。可以说,不管平时工作做得怎么样,易迁贷款没有偿清,绩效评价肯定不会获得好的成绩。各地要妥善处理好绩效评价争优与地方财力使用的关系,积极采取措施偿还易迁贷款。二要做好调研发现问题全面排查整改。7月中下旬,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第三方对鹤峰县、建始县开展衔接资金项目使用管理监督调研,从初步掌握的情况来看,存在产业项目带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比例偏低、项目入股分红兑付不及时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是在鹤峰、建始两县调研发现的,但从问题的性质和根源来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其他地方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这些问题反馈到国家乡村振兴局之后,也很有可能作为今年衔接资金绩效评价的考核重点。因此,各地要全面深入查摆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整改,切实消除扣分隐患。三是做好考核资料准备工作。提供完整、真实、准确的考核资料,是被考核方要首先做好的工作。从历年接受衔接资金绩效评价的情况来看,被考核县的考核资料准备工作往往不尽如人意,虽然也准备了一定的考核资料,但要素不全、表述粗略、口径不一等情况时有发生,经常是考核方进场甚至离场后,还在花大量的精力临时补充资料、作出解释说明,不仅降低了考核效率,也不利于向考核方完整全面展示日常工作情况。针对这个问题,省局在去年制作“一本通”时,一并制定了被抽查县年度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资料清单,供大家借鉴参考。今年,省局将根据国家衔接资金绩效评价的最新要求,对资料清单作相应调整完善,请各地认真对照清单所列条目,认真做好考核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争取把最真实完整的一面展示给考核方,避免无谓扣分。

  加强衔接资金使用管理,推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是开展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主题主线。今年上半年,省局围绕“用好管好衔接资金,持续提升‘双增’效应”课题,选取了部分县市开展调研,对如何管好用好衔接资金做了一定思考,概括起来,就是围绕“分、投、统、管”四个字做文章,现简要分享如下,供大家参考。一是“怎么分”。探索实施项目竞争分配法,对前期工作充分、预期收益好、群众认可度高的项目,不管地方,不管行业,优先分配衔接资金。二是“怎么投”。衔接资金重点投向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兼顾产业路、引水灌溉、产销对接等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确保今年中央衔接资金投向产业类项目比例不低于60%且不低于上年标准。三是“怎么统”。围绕产业链、流域治理单元、试点试验示范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发挥统筹整合集中财力的政策效力,办好乡村振兴领域的大事、要事。四是“怎么管”。建立项目选择、项目验收、资金拨付、资产后续管理、绩效评价等五道“关口”,分环节落实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健全项目质量责任追溯机制,对发现的问题项目,按照五道“关口”先后顺序,实行责任倒查,压紧压实衔接资金管理岗位职责。

  今天,我们组织召开全州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调度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全覆盖工作的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全州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高质量完成村级服务网点全覆盖工作,打通工业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双向通道,增加农民致富渠道,办好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确定的2023年为民服务实事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刚才,谭平同志解读了省、州有关文件精神,向超同志通报了全州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专项督查情况,建始县、巴东县都做了很好的经验交流,恩施市、来凤县对下一步工作也作出了很好的安排,希望与会各单位相互学习借鉴,拾遗补缺.整体推进此项工作。前期,宣恩县试点先行,在推进农村寄递。

  物流体系建设中做了很好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中央有关部委、省直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省内外兄弟地市多次带队赴宣恩县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建始县、巴东县等县市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总体来看,全州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组织领导缺位部分县市主要领导亲自上手、支撑指导不够,分管领导没有定期研究调度,专班不专,组织领导机构没有实际运转;二是推进落实乏力,部分县市推进措施不细不实,部门、乡镇和村支两委责任不明确或责任压实不够;三是政策保障不足,部分县市支持政策迟迟未出台,或出台的政策不能结合实际有效地支撑工作落地落实,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四是跟踪问效不够工作督导偏松偏软,工作推进质量整体不高,整体工作进度和节奏不能适应省、州工作要求。为确保我州率先在全省完成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任务,特别是优先落实好农村寄递物流服务网点全覆盖工作,8月4日,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实现农村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全覆盖的通知》,请大家严格按要求抓好推进落实。

  (一)提高认识,把握大势,切实增强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重要举措,对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乡村振兴、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习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通商品双向流动渠道“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一环。恩施州作为山区和农业大州,更应该扛起兴农富民的政治责任,立足全州农村寄递物流实际,探索恩施路径,创新恩施模式,为促进乡村振兴、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寄递物流基础保障。

  2.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是提振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2019年,习总书记在河南省光山县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今年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指出,完善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配送体系,是畅通经济循环、释放消费潜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要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就是要构建和完善农产品双向流通渠道,有效对接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实现恩施特色农产品分销全国、世界各地优质消费品汇聚恩施。要把恩施打造成武陵山区综合性农产品交易流通集散地,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让恩施优质的“土特产”通过一个个小快递走出恩施、走向全国。

  3.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恩施是农业大州,寄递物流体系对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数字化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推进寄递物流进村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坚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深化农村寄递物流与农村电商、供销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特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延长产业链、销售链、价值链,打通网络销售渠道,依托村级服务网点提供定制化寄递服务,推动快递进村由寄递端向生产端和销售端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我州农业产业发展。

  4.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是服务民生的重要工程。蒙徽书记要求,把农村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全覆盖作为今年主题教育的一件实事予以推进。忠林省长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要求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7月初,州委主题教育筹备组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全州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十大载体之一。对照目标任务,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截至7月底,全州1356个行政村,已建有寄递服务网点的行政村1135个,覆盖率83.70%,但真正实现快递服务进村的行政村仅有60%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寄递需求。推进农村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全覆盖工作,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回应人民群众热烈期盼的民心工程,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让小包裹服务大民生,让农村群众有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进农村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全覆盖工作,省委、省政府要求是今年年底完成,但我州宣恩县的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全省叫响了名头、擦亮了品牌,超文书记要求切忌不能做成“墙内开花墙外香”,要确保在10月底前在全省率先完成这项工作,这是硬任务,必须不折不扣落实。我们的兄弟地市孝感市6月下旬组团来恩施学习经验,回去后农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如火如荼、整体推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因此,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完成时限还要再提前,请各县市加强研究,抓好落实,力争9月底实现全覆盖目标,持续保持我州此项工作的领先优势。

  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要准确把握重点任务坚持目标导向,突出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服务,保障农村寄递服务畅通,做到群众满意。

  1. 目标要明确。全州1356个行政村,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村级寄递综合服务网点和快递服务进村“两个全覆盖”。今年年底前,各县市要完成县级寄递共配中心的新建或改造,实现主要快递品牌入驻。一是动作要快。明确三个交账时间:9月30日前所有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网点建设达标,10月31日前所有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网点正式运营,12月31日前县级寄递共配中心开通运行。工期就是军令状,各县市要紧盯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大战60天,在全省率先完成快递进村工作任务,提前完成忠林省长提出的“快递进村、全域覆盖、年底完成”工作要求。二是示范要多。除了宣恩县邮快合作的示范外,各县市也要因地制宜,加强示范。要结合共同缔造和美乡村、党建示范等各类示范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共配中心、示范乡镇服务站、示范村级网点。各乡村振兴示范村、旅游景点村、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中心村,都要打造成为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示范村。三是承载要强。要大幅提升县级寄递共配中心的承载能力,主要快递品牌均要入驻,要打造集物流集散、安全检查、数据统计、冷链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县域寄递公共综合服务平台。

  2. 标准要严格。要按照《湖北省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指引》确定的标准,建好县级寄递共配中心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要突出标准化、规范化,各县市在形象标识、网点布局、功能分区、上墙制度、服务流程、信息系统使用等方面统一标准,打造一套高标准、一体化建设运营体系。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标准化。县级共配中心要按寄递物流园区标准建设,用地规模、建设面积、功能配备、设备设施的标准要高、要管长远。运营上要达到规模化、集约化,实现主要品牌集中入驻、进村快件高效处理、进村线路统一规划、运输车辆合理调度。村级服务网点要按照统一标准建设,网点标识牌和上墙制度牌要统一样式,寄递服务设备要配齐,网点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示范点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同时确保标志清晰、功能齐全、服务规范。二是人员服务要规范化。运营主体要把好村级网点“人选关”,选择人品好、责任心强、热心公益服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担任网点负责人,要制定规范化收、投服务标准,统一组织岗前培训。村级网点服务时间每天原则上不低于6小时。三是寄递配送要程序化。各县市要加强进村寄递服务工作的指导与监管,坚持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服务,建立规范的快件交接流程,尤其是对快递企业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严格管理,确保进村快件全程可控可查,配送车辆、服务人员有统一显著的标志,确保投递准确、群众满意,提升农村群众寄递物流服务体验。

  3. 服务要优化。一是寄递不出村。要真正实现主要快递品牌进村快件全部进村,全面实现农村群众寄递不出村,投递进村不收费,群众满意度、认可度大幅提高。二是时效有保障。进村下行件从县级分拨中心投递进村不超过48小时,极偏远村至少保障每周投递三次,让农村群众尽可能享受城乡寄递均等化服务。三是渠道要畅通。彻底打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实现“消费品进得来、农产品运得出”,农村寄递物流市场全面激活,农村上行件稳步增长,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要紧扣全覆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县域实际和农村寄递物流自身特点,建成网络健全服务通畅、运行持久、群众满意的服务体系。

  1. 要系统性谋划。一是模式选择要精准。各县市经济、人口、面积、交通及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不可能实行全州一种模式推进。各县市要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地选定建设模式。在县级共配中心建设上,要根据场地设备的承载能力确定是否采用集中分拣。在进村模式上,县域面积较小的县市可采用“具一村”两级组网模式,由县直分到村:县域面积较大、线路较长的县市,可采用“县一乡一村”三级组网模式。在运营主体上,既可采用邮政主导的“邮快合作”模式也可采用多品牌平等参与的“快快合作”等模式。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认清各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实际,选择符合县情的模式。二是推进方案要细化。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已经到了集中攻坚的阶段,各县市要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方案要细、要实,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明确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单位,明确时间节点,明确保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三是工作重点要突出。要清楚地认识到村级服务网点是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实现“寄递物流服务往村覆盖、向户延伸”“农村群众寄递不出村”的关键。要在村级网点选址、建设上下足功夫选择适宜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设村级网点,偏远村要由邮政公司的村邮站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兜底实现村级网点建设全覆盖。四是后期运行要保障。要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摸清市场发展规律,注意不同市场主体利益分配问题。要加强不同市场主体尤其是邮政企业和快递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组织合作企业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明确快件交接流程,加强服务质量纠纷问题管理,避免因运营管理不到位造成企业内部考核罚款过重,打击企业进村的积极性。要适当倾斜奖补资金到村级网点后期运营上,确保村级网点既要建得好,还要稳得住。在投递服务上,邮政企业要对偏远村发挥兜底功能,确保服务不留空白。

  2. 要高质量建设。一是兼顾站点建设质量和速度。坚持稳中求进,在快速推进、按时完成全覆盖的同时,要保证站点布局的合理性,站点运营的可持续性,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二是要合理投入注重实效。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要做有为政府,但更要善为。寄递物流是一项基础性、普惠性的民生保障工程,要将资金用在刀刃上,不能搞形象工程。在网点建设布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资源,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扩则扩,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兼顾建设效果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最终目的是服务好农村人民群众,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便民服务功能上,满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3. 要高效率运行。一是资源叠加。突出“农”字特色,农村寄递物流不同于城市快递,具有鲜明的农村印记。要立足农村,把握农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村级网点服务群众、促进消费的功能,在农村寄递物流服务网点功能上要不断做加法,引导承接电商服务、助农取款、缴费服务等代收代办代缴公共服务,实现“一点多能”。二是节约成本。要统筹整合寄递、商务、交通、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供销等领域资源力量,在寄递物流体系节点建设、共用配送渠道、信息系统打造等方面发挥集约化效应,合理规划乡村运输线路,降低寄递物流成本,提高寄递物流体系造血能力,确保站点运营可持续。三是持续运行。村级服务网点建成后,要立即实现主要快递品牌快递服务全部进村,不能搞成网点建设全覆盖以后,老百姓仍然要到集镇上去取快递。邮政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对县级企业、乡镇站点截留进村快件、村级网点违规收费等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要坚决杜绝在临近考核验收时临时组织企业将快件送到村,考核验收一结束就撤出的情况。

  (四)强化组织、攻坚克难,确保农村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全覆盖工作决战决胜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抓好落实是关键。这项工作,市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要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地方财政保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真抓实干,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1. 组织领导要有力。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多次专题研究寄递物流进村建设工作,州政府成立了由锡播州长挂帅的农村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全覆盖工作专班,盛僚副州长和我任副组长,负责工作统筹和指挥调度。各县市党委政府要比照州里高规格成立组织领导机构,“一把手”亲自上阵,抓在手上,分管交通和农业的领导要主抓统筹资源、资金和人力支持,强化工作调度。要实现组织领导机构的实体化运行,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集中办公全力统筹推进。县市乡村振兴、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科经供销等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要履职尽责、齐抓共促,抓好具体落实。

  2. 政策保障要到位。各县市要合理统筹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交通物流、区域协作和定点帮扶、扶贫资产收益等资金,做好建设成本测算,每年拿出不少于200万元资金,在县级共配中心建设、村级网点建设和运营补贴上予以财政支持确保迅速完成任务。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村、交通运输、供销、科经、邮政等部门作用,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支持“快递进村”,推动农村快递与电商、交通、供销合作等领域资源共享、设施共建。邮政、快递企业要着眼长远,充分挖掘农村寄递物流市场潜力,加大农村寄递物流基础投入。

  3. 考核督办要严格。省里明确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流域综合治理考核、乡村建设评价考核、强县工程考核范围,州委、州政府将实行严格考核,倒逼各县市、相关单位履职尽责。州里已经明确,此项工作今年州对县市的考核权重会进一步加大,预计由去年的1分增加至3分。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和奖惩考评机制,州工作专班将设置督导组,不定期到各县市尤其是后进县市开展现场督导检查,在成效明显的县市组织召开现场拉练会,对工作不重视、进度滞后的县市开展约谈提醒,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落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严肃追责问责。

  4. 工作作风要扎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理念,的基础性工程,作为解决农产品销售、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推动“小快递服务大民生”,把民生实事办好,让老百姓满意。全州上下要发扬“拼、抢、实”的奋进姿态,大战60天,取得新成效。要践行群众路线,运用好“共同缔造”理念,把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和主力发动起来,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热情,实现成果共享,得到群众认可。另外,宣恩县、巴东县是省政府确定的今年“邮快合作推进快递进村”营商环境改革试点单位,请试点县市积极争取州营商办和邮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指导,确保试点取得良好成效。

  同志们,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补齐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地区流通体系建设,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坚持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保质保量完成寄递物流进村全覆盖目标任务,全力打造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恩施样板”,创造“恩施经验”,以优异成绩为建州40周年献礼。

  8月26日,第五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在郑州开幕。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凯出席,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刘焕鑫讲话。王凯、刘焕鑫共同启动大会开幕。

  刘焕鑫在讲话中指出,举办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旨在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部署,认真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一方面,拓展产销合作平台,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另一方面,活跃粮食市场,畅通流通环节,优化供给结构,更好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向好,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届交易大会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聚焦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大会的“重头戏”是优质粮油产品展销,从各省参展情况看,正在从“卖原粮”向“卖产品”转变,从“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粮食产业链条加快向上下游延伸,有利于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推动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完善。二是聚焦支持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大会期间举办第三届全国脱贫地区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暨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县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把展区最佳位置留给22个省(区、市)的388个脱贫县、786家企业,组织18场脱贫县农副产品现场推介,安排18场企业直播带货,努力打通消费帮扶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同时,组织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推介签约会,推动产销区之间建立和巩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聚焦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大会顺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采用展会现场、国家粮食交易平台、优质成品粮油电子交易平台“三位一体”模式,深化线上线下融合,为企业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酌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锚定“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目标,深入实施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在内的“十大战略”,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第一位,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作为推动全国性粮食产销衔接的重要平台,是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的一大盛会,在展示成就、引领产业、促进贸易、扩大消费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河南省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擦亮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本届粮食交易大会以“强产业 促流通 开新局”为主题,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粮食行业分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交易协调中心、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郑州市人民政府经办。大会展览面积6.5万平方米,参展参会企业约2600家。

  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吴伟;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宁宁;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公乐;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省委会主委张显友;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省委会主委王修林;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省委会主委王红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孔星隆;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朱焕然;中国国际贸促会粮食行业分会会长曾丽瑛;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滕中平;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出席了开幕式。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景波主持开幕式。

  8月23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指出,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对做好下半年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对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对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重点任务,对“三农”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研究明确落实举措,高质高效持续推进,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夯实基础。

  会议强调,要抓细抓实近期重点工作。继续狠抓农业防灾减灾和秋粮田管,提前谋划协调争取新季大豆收购收储支持政策,加强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监测预警和调控政策,保障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市场供应。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分阶段细化种业振兴行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目标任务,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推动在遵循科研规律前提下尽可能加力提速。善始善终抓好主题教育,做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整治、总结评估等工作。

  会议强调,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农业生产等方面,系统谋划重大政策举措。抓好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系列政策机制研究,聚焦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尽快拿出短中长期配套衔接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找准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抓手平台载体方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力争干一件、成一件。紧盯大面积提升主要粮油作物单产和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耕地保护建设等,尽快研究拿出方案考虑,加力往前推进。

  会议要求,要坚持主动谋、协调推、督促干,着力提升工作效能。胸怀“国之大者”,围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卡点难点,谋细谋实方法举措,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发挥好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努力推动破解三农领域两难多难问题。

  为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8月30日,省直单位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省委副书记诸葛宇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直相关单位分管负责同志、实践活动工作专班负责人参加会议。省实践活动工作专班通报了全省深化实践活动进展情况,省委政法委、省总工会、省人社厅、省住建厅、湖北文旅集团、三峡大学、省妇幼保健院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深化实践活动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着力点在办好民生实事上。为民办实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始终坚定践行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省委工作要求,紧密结合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共同缔造,锚定“三张清单”,再加力度、再强措施,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会议认为,7月在孝感市召开深化实践活动推进会以来,各地各单位强化工作举措,狠抓任务落实,各方面工作富有成效,全省实践活动取得了新成果一是解决了一批难点问题。截至8月20日,全省共收集问题33万个,已解决22.9万个。纳入“三张清单”问题数7.2万个,已解决3.9万个。二是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各地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实事项目。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成员领办民生实事1.5万个,已办结6924个。三是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各地各单位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全省避选了40个左右的第一批典型案例。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收集需求不够精准,有的部门仍然以自身工作代替群众需求,群众所思所忧所盼找得不够精准。二是发动群众解决问题不够充分,用过去的老办法多,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不够。三是制度性成果还不够多,体制机制创新不多,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的力度还不够大。

  党员干部下基层既是工作要求,也是工作方法。党员干部下不下得去、沉不沉得住、扎得深不深,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成效。各地各单位要践行“一线工作法”把下基层作为一项硬任务,党员干部要把下基层作为一种好习惯,创造条件深入基层,和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

  “三张清单”是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的有力抓手,反映的是下基层的深度、察民情的广度、解民忧的力度、暖民心的温度。要提高清单质量。对一些问题明显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更新调整,对一些工作措施不够精准的,要及时优化完善。要及时动态更新。紧盯第一批问题抓落实,确保按照时序进度推进,已完成的问题要及时销号,需要一定时间完成的要更新工作进展情况,并纳入第二批清单跟踪督办。要注重闭环管理。健全问题的收集、分析、办理、反馈闭环管理机制,按照“谁提出、反馈谁”原则,及时主动告知群众办理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党员干部下基层,关键是要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动群众一起解决问题。要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随着时代的进步,群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强,如果还是用过去的管理思维,采取包办代替的办法,不仅事倍功半,群众还不领情、不买账。要切实转变观念,发动群众一起来解决问题。要用好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聚焦解决好农村寄递物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户外工作者驿站建设、老人就餐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好事办实、实事做好。要推动形成利益共同体。把群众想干的事变为党委、政府要干的事,把群众意愿变为政府的决策;和群众同频共振,推动把政府意志转变为群众的行动。

  要加强总结提炼。认真梳理党员干部下沉、畅通民意渠道、解决民生关切、化解矛盾纠纷、优化便民服务、关爱帮扶特殊群体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要加强分类研究,从个别案例中提炼出普适性的经验,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从解决一类问题到形成一个制度从形成一个制度到建立一套机制。要加强上下协同。省直部门要深入基层,对基层的典型案例开展解剖式调研,上下结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强宣传推广。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省工作专班。新闻媒体和省直各单位要充分运用简报、现场会、宣传报道、政策解读等有效方式及时推广典型案例和制度性成果。

  会议强调,各级专班是实践活动的操盘手,要“专”得下来、“沉”得下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督查回访,切实加强实践活动和共同缔造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推动取得更好成效。

  湖北日报讯(记者崔逾瑜)8月26日,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场推进会在荆州市公安县召开。省委副书记诸葛宇杰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依法公开、村民自愿、政府引导,积极推进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副省长吴海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要求,要大力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制度基础、物质基础、主体基础。要守住底线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要优化服务体系,加强平台建设,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完善保障体系,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真正让农民安心安居安业。

  会议强调,要紧紧锚定土地等重要农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作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确保土地流转不违背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当前,要切实抓好秋收和秋冬播、防汛抗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农业生产目标和任务。

  会议通报了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情况。荆州市、公安县、襄阳市襄州区、沙洋县作交流发言。会前,与会代表参观了复兴场村、景阳岗村、黄岭村等“三块田”改革典型村。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进、王馨)8月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蒙徽主持召开省委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实施强县工程。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

  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孙伟,省委副书记诸葛宇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艳玲出席。

  会议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用好乡村建设评价成果,找到找准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一研究、拿出对策。要把强县工程考核评价与乡村建设评价工作统筹起来,围绕县域发展和县城建设,科学、精准设置评价指标,推动各地把强县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会议指出,开展强县工程试点工作,目的是鼓励支持各地在试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富民强县的新路子。各试点县(市、区)要保持战略定力,蹄疾步稳做好试点工作,围绕试点任务找到“过河的桥或船”,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会议强调,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科教等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要加快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品质定级分类,不断提升湖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整合资源,加大对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投入力度。要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近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主持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听取关于部分省脱贫群众受灾情况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受灾脱贫群众帮扶工作。

  会议指出,近期受台风和强降雨影响,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来影响。各级乡村振兴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加强协调指导,采取更加有力有效应对措施,加大对受灾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帮扶力度,努力克服洪涝灾害等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会议强调,要切实运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全面排查农户受灾情况,及时将有因灾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用好“绿色通道”政策,对有因灾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先落实帮扶措施再完善相关手续。对因灾纳入的监测对象,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确保帮扶到位、消除风险。用好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资源,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多渠道帮助受灾地区应对灾情和恢复重建。

  会议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受灾脱贫群众收入。支持脱贫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等开展生产自救,支持受灾帮扶企业和就业帮扶车间等加快复工复产、落实联农带农责任,鼓励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组织脱贫群众参与灾后重建项目获得劳务收入,用好公益性岗位政策,加强劳务对接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防止灾害导致部分脱贫群众收入骤减。强化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对有贷款需求的脱贫户、监测户应贷尽贷,对受灾脱贫户和监测户落实展期续贷政策、减轻还款压力。推动有关方面做好保险理赔服务,及时解决受灾脱贫群众“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

  会议强调,要精准安排和使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受灾严重地区要以县为单位对财政衔接资金进行盘点,对未安排到项目的衔接资金可调整优先用于受灾严重地区和脱贫户。受灾严重地区可结合实际调整衔接资金支出结构,在规定的支出范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重点用于支持到人到户帮扶项目、因灾受损的扶贫项目资产和村集体项目恢复重建、小型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修复等。加大对受灾脱贫地区的倾斜支持,在2024年度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分配上给予倾斜。

  十二、省委农办 省乡村振兴局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通知

  各市、州、县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省直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决策部署,认线年乡村建设行动工作要点》(农乡振函〔2023〕1号),紧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按照县域统筹、资源整合、共同缔造的建设原则,大力实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项目,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2023年度全省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全面落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以“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为基础,组织各地按照县域村庄分类布局,推动有条件、有需求的村以一个或多个行政村为单位,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绘好总体平面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图、产业发展图。按照《湖北省乡村建设指引》要求,坚持“地缘相近、业缘相融、人缘相亲”的原则,顺应流域地理走向、经济发展趋势、人口转移规律、人文情感取向,打破行政界限,串点连线成片,鼓励以片区为单元编制规划。二是建设规划体系。推动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村庄编制规划。鼓励多元化筹措村庄规划编制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三是尊重农民意愿。建立政府组织领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专业人员开展技术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通过会议协商、入户协商等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要由专业语言向百姓语言转变,用通俗易懂的图纸及文字描述村庄建设内容,关注农民群众需求,真正让村庄规划成为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意愿的规划。

  一是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重点实施乡镇双通道、行政村双车道建设,对技术标准较低的路段进行加宽改造,确保202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推进以村道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优先实施接送学生车辆集中的村道和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着力提高农村运输服务质量,加快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均等化服务水平。二是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提高农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快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建小型水库、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建设。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确保2023年提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306万人。强化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三是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3年底行政村5G通达率达到80%、千兆光网实现全覆盖。加强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设施智能控制上应用,大力提升大田种植、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持续推动“雪亮工程”全域覆盖、全网共享。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提升交易便利度。四是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按照“快递进村、全域覆盖、年底完成”的总体要求,健全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服务体系,突出村级服务网点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置、规范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一村一站”工程,确保2023年底前村级网点全覆盖并持续稳定运行,实现快递收件、寄件不出村。五是扎实推进乡村清洁能源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农网薄弱地区,着力解决“卡脖子”“低压电”等突出问题,到2023年底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以上。在乡镇公共机构停车场地、大型村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人口密集区域,适度超前布局充电基础设施,稳步提升乡村充电服务覆盖率。加强农村燃气供气规范化建设,有序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持续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六是切实强化农房质量安全保障。支持符合政策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众危房改造应改尽改,2023年改造农村危房5000户以上。加强日常巡查排查,坚守“人不进危房、危房不进入”的底线,全力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整治销号。推行农房通用图集,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

  一是提高乡村教育办学质量。多形式组建教联体,以城镇优质学校为依托,采取“城乡联”“强弱联”“大小联”等方式,联合县乡村学校组建融合型、共建型教联体,实现教联体内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到2023年底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示范性教联体。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教师专业评价与服务基层挂钩制度,每年到乡村交流轮岗的教师中骨干教师不低于30%。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和乡村继续教育,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实现偏远乡村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二是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各县(市、区)至少组建1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其他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力达标建设。推进“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的人员招聘、使用管理,持续实施“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做好大学生村医订单定向培养的履约管理,确保大学生村医“留得住”。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保障机制,逐步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三是加强养老关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县级建设养老服务智慧平台,乡镇(街道)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体,村级建设互助照料服务点。建立智慧养老数字化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服务。推动乡镇农村中心福利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富余床位面向社会老年人提供全日托养、康复护理等服务,2023年新增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0个。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兴办微利运营的养老机构。四是健全完善村级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实际需求、应下尽下”原则,推动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救助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联结到网、下沉到村。全面优化一站式服务,推进“一窗通办”工作。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实现“掌上办”“全程网办”,2023年底县域农村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3%。五是提高农民体育健身水平。补齐农民体育健身设施短板,加强农村体育人才培训,结合农时农事举办趣味运动会、广场舞大赛、农民村晚等文体活动,2023年底基本实现农民体育在乡村全覆盖,满足农民群众健身需求。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认真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支持建改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卫生厕所,推进新(改)建卫生厕所入院入室,到2023年底完成自下而上申报确定的15万户农村户厕建改计划。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自查自纠,重点排查厕所信息和数量、厕所整改质量、新建户厕质量、资金奖补机制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内容。加强改厕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与维护等环节,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确保工程质量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效果。二是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分区、分类、分级、分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接入城镇污水管网、微(无)动力和人工湿地等处理模式,鼓励采用小型化、生态化、分散化等成本低、易维护的污水处理模式和工艺,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确保2023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以上。加强农村黑臭水体遥感监测排查和治理,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制定“一水一策”治理方案,到2023年底完成170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是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和“零增长”,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推广偏远山区小型化、分布式垃圾处理,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建立垃圾分类减量考评机制,提高垃圾分类自然村覆盖率。完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置体系。加快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建设,到2023年底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含水泥窑协调)占比达到75%。四是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坚持以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支持设计下乡,增加村庄绿量、提升绿化质量,加强乡村风貌引导,推动现代宜居农房建设。

  一是建立“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建立“乡镇党委一行政村党支部(总支、党委)一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一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形成贯通到底的治理格局。压实包联帮扶责任,推动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落实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和工作队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作用。深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选育管用机制,加强对“一肩挑”人员的监督,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和“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厚植基层治理力量。二是形成“横向到边”的治理架构。健全群团基层组织体系,建强工青妇、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建好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退役军人之家等服务阵地。培育公益性、服务型、互助性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纾难解困、助老助残、支教送医等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发挥村民委员会下设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妇女和儿童等组织作用,及时收集民意、宣讲政策、开展服务。三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鄂参与”、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真正让基层群众参与进来。选树“十百千”省级文明实践示范阵地,推动全省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发动群众依法制定或修订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加强农村宗教事务治理,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健全乡镇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和心理疏导服务机制,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四是扶持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化县级党委统筹和乡镇、村党组织引领,巩固提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各地优先将脱贫村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且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优先实施脱贫村利益联结机制紧密且带动性强的项目,优先保障脱贫村收益高、效益好、群众满意度高的项目。指导各地加强经营性扶贫项目和衔接资金项目资产运营管理,确保持续增加村集体收益。

  一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顺应我省乡村发展规律,务实渐进推进工作,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确保乡村建设始终同湖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人口偏少和人口持续流出的乡村,从当地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浙江的经验做法。坚持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坚决反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劳民伤财,有效防范和处置变相举债、新增隐性债务等各类风险。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握好“点”和“面”的关系,促进各类村庄人居环境均衡发展。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多干雪中送炭的民生实事,少做锦上添花的表面文章,确保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三是坚持农民主体、共同缔造。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强化共同缔造统领乡村建设,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让农民成为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一是加强投入保障。省级财政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乡村建设,省预算内投资将乡村建设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建立生态领域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生态保护补偿额度与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挂钩的补偿制度。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乡村建设领域支持力度。全面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动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鼓励银行机构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用权属清晰的农业设施、农机装备、活体畜禽以及农业商标、保单等依法合规进行抵押质押融资。二是合理用地保障。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乡镇为单元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县域内有序流转,流转所得收益用于乡村发展建设。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保障乡村建设项目用地。紧盯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需求,统筹安排增量与存量,对符合“一户一宅”和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指标单列保障。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大力推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万企兴万村”行动,将乡村建设作为支持重点。持续在县以下基层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培养一批乡村建设工匠、“土专家”等本土人才。

  一是落实乡村建设项目库和任务清单管理制度。加强乡村建设项目库建设管理,优先纳入并加快实施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项目。省、市、县三级实行乡村建设任务清单管理,各级乡村建设重点任务牵头部门每季度按时向同级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部门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二是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广泛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组织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以乡情乡愁纽带吸引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三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内容、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费用建立健全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公示制度。推动以县为单位明确农村用等,建立健全管护公示制度。全面完成乡村建设信息监测平台数据采集,加强信息监测,为乡村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意义,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强化政策衔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工作督办。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工作督办和调度,对工作进展缓慢的地方,及时督促提醒,协调解决乡村建设中的短板和问题。市县有关部门要定期调度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完成情况,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是加强考核激励。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形成“开展评价、查找问题、推动解决”的闭环工作机制。将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情况作为市县党委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省级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