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富联娱乐平台。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09 21:44   

  首页。富联娱乐平台。首页国防科技的巨大军事、政治、经济和科技功能以及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条件对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影响,使国防科技的发展明显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和规律:政治的特别是军事的需要,决定一个国家国防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经济能力特别是技术条件,决定一个国家国防科技发展的可能性及可达到的规模、速度和水平。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防科技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发展项目。所谓“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正是这一特点和规律的高度概括。可将之简称为国防科技发展的宏观规律。

  国防科技是第一战斗力。国防科技的发展决定武器的发展,而武器装备对作战方式方法、战略、战役、战术及军队的组织编制和军队指挥等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发展国防科技成为一个国家增强军事实力、达到军事目的,并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军事史、国防科技发展史都证明: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军事上的需要“?牵引”国防科技的发展。古代如此,近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将来也仍然如此。因为从古至今,作为国防科技发展直接成果的数以千计的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都是在军事需求的刺激下而研制出来的。

  仅注意到军事需求对国防科技发展的“牵引”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经济能力和技术条件对国防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国防科技的发展要消耗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必须以强大的经济能力和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或条件为基础。否则,只有军事需要的牵引,一个国家并不能保证国防科技实现所需要的发展。各国经济、科技和国防科技发展的历史?现实都证明这是一个真正。正因为如此,所以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果断地提出,在我国经济实力不不强的实际情况下,我国的国防建设、武器装备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大家都要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发展起来就好办了。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在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导弹,理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不能只强调国防科技在整个科技发展中的先进地位和先导作用,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整个科技发展水平对国防科技发展的影响。显然,国家的整个科技水平不高,国防科技的发展水平不可能很高;即使有时在某些方面的理论原理上取得了突破,也不一定能研制出高性能的武备;即使可能在某些方面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整个国防科技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总体水平并不一定高。如果某个国家缺乏基本的科技条件,就难以研制出任何先进的武器装备,其国防科技也不可能获得必要的发展。因此,全面发展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和工业制造能力,是推进国防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

  国防科技的发展史还表明,国防科研计划和项目的确定是否合理、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选择是否科学,除了在总体上受军事、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即必须遵循上述客观规律之外,还必须遵循或符合一些由其内部因素决定的标准或原则,即微观规律:军事上是否有效,生存能力是否强,效费比是否高。也就是说,所选择的发展计划或研制项目要获得的武器装备必须是军事上有效、生存能力强和效费比高的,否则是不可取的。可将此三项判据或原则简称为国防科技发展的战术-技术-费用的综合平衡原则或规律。

  综合平衡原则主要是现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来国防科研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由于是美国的国防科技政策专家保罗·尼采最先明确提出上述三原则。因此,西方国家常称其为“尼采三原则”。

  军事上有效,是指所研制的武器装备必须具备所要求的技术和战术性能,能确保可靠地达到军事应用的有效性。这就要求进攻性武器必须在威力、射程和命中精度上能对敌方造成实际的威胁,防御性武器必须能有效地对付敌方的某种进攻性武器。否则,就应效弃或取消对有关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例如,美国50年代计划研制的“奈基-宙斯”反导防御系统,60年代计划研制的“奈基-X”、“哨兵”和“卫兵”等三种反导防御系统,均因军事上的有效性不可靠而被取消。

  生存能力强,是指所研制的武器装备必须能在敌方的干扰和攻击等危险条件下仍能确保生存(或具有充分高的生存能力),并继续以足够高的效率完成其任务。随着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原则越来越重要。例如,没有足够电子对抗能力的坦克、飞机、军舰,现在在战场上很容易被敌方的精确制导武器所摧毁。因此那些只强调进攻能力不重视防护能力的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是不可取的。前述“卫兵”反导系统设备庞杂、不能机动、易被摧毁,以及抗爆炸能力差,也是被取消的重要原因。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最新式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被一枚“飞鱼”反舰导弹击沉,主要是因为甲板材料使用不当、防护能力差的结果,不重视生存能力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效费比高,是指在?防科研计划的制定和武器的研制中应以尽可能少的投资达到尽可能高的效果。特别是现代,由于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费用越来越高,国防科研中的经济因素越来越重,通常,在1对1的理想条件(又称边际条件)下,要求进攻性武器能摧毁敌方的比自己昂贵得多的武器装备或使之造成巨大的损失,防御性武器能毁敌方的昂贵得多的进攻性武器或使之失效。否则,无论军事上多么有效、生存能力多么强的武器系统,也是不宜研制的。通过效费比分析,美国在60年代放弃了先进的核动力飞机研制计划,1975年又放弃了成本高的“罗兰特”导弹研制计划。这些都说明,效费比高早已成为确定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一条重要原则。

  为满足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各国在高度重视研制某些高技术武器的同时,决不会忽视对传统的常规武器的改进。就我国而言,从经济和科技能力及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不顾现有武器装备水平而全面研制各种全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以现有的武器装备为基础,采取多代并存和高、中低档搭配的武器装备发展对策,理所当然是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

  总之,国防科研计划的制定和项目的确定必须全面按照前述三项原则进行综合平衡,这已成为国防科技发展重要的内在规律之一。

  既高度专业化又高度综合化,并以综合化为主要趋势,是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和规律,这一特点和规律高度集中地体现在国防科技(特别是现代国防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国防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工作的高度专业化,使每一个科技人中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越来越小。以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修理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军事劳动的分工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据统计,军队的专业或工种数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约有20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约有200种,90年代初已增加到25000种以上。军事劳动分工的这种高度专业化的趋势无疑是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每种武器装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因而其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使用、维护等都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参加的直接结果。预计未来国防科技发展将进一步走向高度专业化。

  国防科技发展在高度专业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化,而且在总体上以综合化为主要特点。这是因为,首先,科学技术有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领域在国防上有直接的或潜在的应用价值,使得许多国家在国防科研中全面综合性地同时对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开展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与国防特别是武器装备的研制直接相关的一般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而基础科学几乎没有对军事技术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不但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就连基础科学的成果,也被大量应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改进之中,例如,除了数学、物理和化学之外,就是动物学中对某些动物器官的构造和功能的研究,也被用来设计与动物功能相似的军事技术装备。又如,生物学中对遗传基因的研究用来研制基因武器,对人数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被用来研制瓦解人的意志、引起人们恐惧和幻觉的神经毒剂等。这使国防科研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内的综合性的科研结构。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特别是现代的大型武器装备)的复杂性逐渐增加,武器装备的研制一般都要利用来自多个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的集体智慧,进行综合开发。

  由于现代国防科技发展高度综合化的趋势,现代国防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及典型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完成,都要按照现代大工业的管理方式由国家进行管理。例如,从、氢弹、中子弹、洲际导弹、核潜艇、军用卫星到空间站、航天飞机和空天飞机等,无一不是由国家进行投资并组织来自大量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数以万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科技人员进行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与开发的结果。因此,现代国防科研具有“大科学”的典型特点,需要按照“大科学”的管理模式由国家进行计划管理。此外,它还越来越表现这样的趋势:协作研究的规模逐渐增大,有的甚至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或多个国家中组织众多的科学家、工程师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开发。因此,现代国防科研不但要由一个国家进行管理,还往往需要多个国家共同进行协调管理。

  国防科技的发展史表明,武器装备的变革是一种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这集中表现在战术上特别是技术上的激烈对抗生。这种对抗性构成了武器装备演变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或内在逻辑,也就成为国防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或内在逻辑。

  数控技术的问世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机械学、控制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四大基础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是用数字化指令控制机床动作的技术,它包括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编程技术;PLC机电接口技术。其中控制系统技术是核心;伺服驱动技术是关键;精密机械技术是基础。数控技术是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推广应用数控技术,用数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恶劣及危险环境的作业等,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数控技术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数控技术的发展是逐步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1956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956年-1974年,专用硬件NC的时代;1975年-1989年,专用计算机数控时代,即微处理器NC的时代(μ PC);1990年-1995年,BASIC PC的CNC时代;1996年至今,开始全PC开放式智能化数控新阶段。

  近几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组织优势力量进行新一代开放式体系结构和具有智能型功能的数控技术开发与研究,包括美国的NGC和OMAC计划、欧共体的OSACA计划、日本的OSEC计划等。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更趋向于“开放式”,为满足现代机械加工的多样化需求,新一代的数控机床具有以下特点:

  1)机床结构按模块化、系列化原则进行设计与制造,以便缩短供货周期,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工艺需求。2)由于数控机床的很多部件的质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品种规格的逐渐增加、机电一体化内容更加丰富、功能参数日趋庞杂,因此专门为数控机床配套的各种功能部件已完全商品化,为建立具有竞争能力的机床厂创造了条件。3)为向用户开放,各发达国家的数控机床厂都积极建立完全开放式的产品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开放式的零件试验室,建立自助式数控机床操作、维修培训中心。4)采用信息网络技术,把社会上各种制造资源根据加工任务进行合理组合与调用,是21世纪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5)人工智能化技术在数控技术中的推广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不断渗透和发展,数控系统向智能化发展。在新一代的数控系统和伺服装置中,由于采用“进化计算(”Evolutionary

  Network)等三个方面新的控制机理,性能大大提高。这种高性能的智能化的数控系统不但具有自动编程、前馈控制、自适应切削,工艺参数自生成、运动参数动态补偿等功能,更具特色的是考虑到操作使用的因素而呈现的极为友好的人机界面。当前采用模糊控制原理的电加工数控系统和具有自学习、自建立数学模型、自调整参数的高性能数控机床伺服驱动装置已有产品并在市场中具有强的竞争能力。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我国的数控技术,在“八五”攻关中,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以自主版权为目标,以平台为基础的发展战略,而且在攻关过程中,瞄准或调整到以PC机为基础的发展路线上,并以此形成了两种平台,开发出了四个基本系统,其中华中I型和中华I型是将数控专用模板嵌入通用PC机构成的单机数控系统,航天I型和兰天I型是将PC机嵌入到数控之中构成的多机数控系统,形成典型的前后台型结构,国内其它单位也都先后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系统。然而就总体而论,还仅仅处于开始阶段,虽然各个系统都向PC平台方向发展,但在具体的实施开发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即是开放性不够、开发环境和支持手段不足,要作为用户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的开放程度还远未达到,只是具有相当技术力量的开发单位才能使用,而作为能够普及到一般用户的程度则还远远不够。利用PC机设计数控系统使得CNC的重点由硬件转向软件,为我国的数控发展消除了硬件上的“瓶颈”制约,从而可能加快生产出实用产品。而且PC-NC毕竟使CNC向开放性体系结构迈出了一大步。在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中,我国已开始采用模块化技术,对数控切削加工中的工艺参数、工具系统的优化、智能适应控制都进行过研究,它为对智能化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但上述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仍需在“十五”期间进行一系列开发研究工作,跟踪世界数控技术,推动我国数控产业的发展。

  [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朱国文、熊清平,数控技术教育改革的创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刘启中、蔡德福,现代数控技术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8]黄克孝、严雪怡,职教课程改革研究[N].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我国台湾土地面积狭小且又四面环海, 自然资源缺乏, 但仍创造了经济奇迹, 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丰沛的人力资源。技职教育特别是高等技职教育在台湾经济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其经济的腾飞培育了大批的技术人才, 是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功臣。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涵盖了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学制包括专科、大学部即本科与研究所。具体来讲,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包括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及专科学校等技职教育领域。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同样受到经济的制约和促进。1950- 1970 年代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其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型产业调整。为了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台湾教育的重心由普通教育向技职教育倾斜。1968 年台湾实施九年“国民教育”, 停办初职, 鼓励增设职高, 同时优先扩充专科教育, 以提升基层技术人才的水平并培育中级实用专业人才。此时, 台湾的专科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 专科学校逐渐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 并成立了“专科职业教育司”, 进一步为台湾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技术人才。1974 年,台湾成立了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 招收专科学校及职业学校毕业生入学, 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此, 台湾的技职教育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层次, 并形成了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和技术学院三阶段实施的技职教育一贯体系。1980 年代起, 为缓解升学压力, 台湾积极筹建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和专科学校。并在 1996 年推动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并附设专科部; 鼓励绩优的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这些措施使得台湾的高等技职学校及学生数都得以快速扩增。1997 年, 台湾成立了台北科技大学以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至此,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形成了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主体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

  台湾对技职教育的定位力求与普通教育差别明显。目标主要在于配合经济建设的需要, 提供优质、适量的技术人才。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尤其强调技职教育“适应产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立命准则。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已经构建出有专科( 二专、五专)、本科(二技、四技)、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完整而合理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 打破了直达车式的传统教育模式, 允许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生源交叉, 建立了一种交互的多轨式可分段选择的升学渠道。从而, 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对人才技术能力提升的需要, 又满足了学生与家长对升学深造的渴望。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是以专科为主, 本科阶段的技职教育比率较小。然而,近年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专科层次的技职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台湾民众及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台湾当局出台了一些措施, 逐步扩大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职教育规模,为技职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其发展的重点是放在大学以上层次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培养较高层次且实务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如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在 1996 年制定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 规定独立学院具有12 个以上系科, 三个学院的规模, 办学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在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方面, 台湾于 1996 年出台一项政策, 让普通大学附设二技, 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通过改革,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层次已经逐渐高移, 本科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规模也逐年扩大。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全市科技奖励大会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技特派员服务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积极性,加快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加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意见》安排,结合我市科技工作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主导产业创新和推动移民科技致富为重点,广大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资金、带管理,深入生产第一线,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服务、技术承包、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直接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者,成为党的方针政策、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普及的重要力量。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广大科技特派员坚持活跃在生产一线,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形成了科技创业、服务的新机制,全市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广大群众和科技人员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拥护,成为有效提高区域新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认真做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对于认真做好市委提出的“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五大主攻重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次党代会和市第次党代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目标,以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以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业实体建设为核心,以创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面向农民,面向企业,强化培训宣传,优化服务管理,鼓励科技创业,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积极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建设制种、大棚蔬菜、棉花、葡萄、枸杞、酒花、孜然、甘草、肉牛、肉羊等方面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实体,积极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全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向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引进新品种,加速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特色产业科技装备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扶持科技型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先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的农村科技型企业及各类利益共同体。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内容,带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引领广大移民科技致富。积极推动移民区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加速提高移民科技素质,加快移民区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推动移民人均收入较快增长,促进移民科技脱贫致富。

  大力培养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建设一支500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员队伍,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重点企业和全部乡、村,基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双向选择、利益驱动”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开展。一是积极拓宽科技特派员委派入口。积极引导全市各级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创业。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乡土人才和复转军人等,参与科技特派员基层单位创业行动。积极鼓励懂管理、会经营的行政机关干部服务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努力尝试跨区域选派科技特派员的新模式。二是大力发展服务特色产业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团队,积极培育以事业单位、经合组织为主体的法人科技特派员。三是对全市科技特派员实行市、县两级委派,分别发放证书,一派三年,逐年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

  市、县两级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在制种、大棚蔬菜、棉花、葡萄、枸杞、酒花、孜然、苷草、肉牛、肉羊等10个方面,创建科技特派员实体。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业项目,集成转化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按照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对农业产业链合理分工,支持科技特派员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创业和服务。以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实体为载体,将信息、科技、金融等生产要素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并进行有效集成。大力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支持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创业组建专业协会、合作社和企业,培育壮大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链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

  进一步加大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搞好配套服务,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度参与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把基地和园区作为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的重要建设内容,建设成为共性关键技术探索研究、集成示范推广科技成果和建立利益共同体,发挥规模示范效应窗口作用,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平台。进一步加强农村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影像、声讯等现代化手段,搭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信息平台。采取“点”上抓大户、“线”上抓科技服务组、“面”上抓行业的方法,支持鼓励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搞好教育培训、科技示范、典型推广,加快发展示范户、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彰显科技特派员工作活力,加速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辐射带动广大农户科技致富。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把科技特派员纳入人才纲要培训计划,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对科技特派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选择一些工作成绩突出的外出参观学习,及时为他们充电,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培训内容,重点开展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财税政策、金融保险等全方位的创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科技特派员的发展后劲,把科技特派员队伍培养成为一支精业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扎根基层的科技队伍。依托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发挥科技特派员传、帮、带的作用,开展对农民科技致富能人、农村科技示范户、经纪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农民技术员等乡土科技带头人及高校毕业生,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的继续教育,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意见》(政办发[]133号)精神,对委派为科技特派员的公务人员保留原行政职务,保留原工资、福利、奖金等待遇,保留原单位编制。市上对业绩突出、创办显著、引领有方、考核优秀的科技特派员每人每年奖励2000元,考核管理办法由科技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对于成效显著的特派员优先聘任专业技术职称,优先提拔重用。对法人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创办的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规定享受国家相关支农优惠政策。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财政投入,以政府财政投入和各级科技计划为引导,带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项目、资金等各类科技资源向科技特派员倾斜,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积极搭建金融机构和科技特派员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投资支持体系。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确保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顺利开展,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年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表彰奖励先进科技特派员和先进科技特派员工作者,安排部署年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下面,我代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去年月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三个一”目标,即争取在全市一半以上的村(居)委实现一村(居)委一个科技特派员;接受集中培训的农村科技特派员要达到一半以上;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创业项目要达到100个以上。去年我市农村科特派员工作重点围绕“三个一”目标在组织领导、营造环境、发展队伍等方面加强了制度建设。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首先,我们加大了宣传落实市委、市政府(市发〔〕10号)文件精神力度,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上来,使各级领导、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已逐步认识到,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之举、有效途径,是一项长期的带有战略意义的社会工程。去年月4日,市科特办召开“全市前半年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情况汇报会议”,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当前科技特派员工作面临的主要形势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发展主方向,在新的形势下寻找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切入点,培育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其次,为了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健康顺利发展的舆论氛围,把好的典型宣传出去,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了解、理解、自觉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全面推动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开展,市科特办编印简报宣传本地和外地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与太行日报联合开辟了“农村科技特派员风采录”专栏,对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先进典型进行集中系列报道,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再次,进一步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配备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充实了工作人员,尽可能做到了人员、场所、设备、经费“四到位”。

  二是制定措施,出台政策,在营造环境上下功夫。年,各县(市、区)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从管理、认识、创新入手,积极制定并出台了多项措施政策,在政策环境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保障,使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起来更具有实效性和高效性。如陵川县确定了“兼职选派、双向选择、双重管理”的选派模式,并相应出台了《陵川县选派乡、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方案》及《科技特派员考核及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总体目标和职责任务,重点建立了“四项制度”,即:保障制度、工作制度、激励制度、考评制度;泽州县坚持市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在市场机制环境中自我成长。他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搞政府统包统揽,通过加强组织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提供服务等措施,起到了“催生助长”作用;各县(市、区)积极建立项目资金扶持制度。高平市建立项目资金扶持制度,并在科技专项经费中划拨了10万元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专项经费;沁水县专门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特派员的专题培训和鼓励、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科技项目;城区对农村科技特派员杨正光创办的柏基菌业开发有限公司给予了25万元资金支持。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在发展队伍上下功夫。截至去年底,全市经个人申报,在市科特办备案办证的农村科技特派员达到1125名,比年初增加380名。其中高平210名,陵川295名,沁水126名,城区175名,阳城206名,泽州66名,市农业局44名,市畜牧局3名。大学生申报比例近90%,比上年增长7%左右。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已提前完成了市科技局在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在一半以上的村(居)委实现一村(居)一个科技特派员”的目标,接受集中培训的农村科技特派员达到一半以上。同时,为了进一步搞好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尽快提高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素质,在全市实现100个科技创业项目的目标,各县(市、区)加大了对当地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力度。如阳城县专门组织了一批特派员到山东寿光考察培训蔬菜种植技术;阳城县在寺头召开了冀鲁豫蜂业协会阳城培训会,组织专家与蜂农互相沟通、讨论、咨询、交流;沁水县科特办精心筹划,成功举办了全县围绕新农村建设和该县养羊、蚕桑、农村清洁能源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进行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题培训。据统计,去年对农村科技特派员及培训养殖户等进行培训共计1100人次,这为农村特派员尽快适应并胜任农村工作,提高我市广大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含量和信心及养殖经济效益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是启动科技特派员培训专项工程。为提高农村科技特派员专业技能、农业产业化组织能力以及信息化服务水平,引导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向优势特色产业聚集,推动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市科特办启动了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培训计划。年月7日,市科特办根据全市食用菌栽培种植现状,由市科特办、市科技星火学校在市科技星火学校基地晓庄柏基食用菌产业基地承办组织了全市第一批食用菌高产栽培新技术培训。全市各县(市、区)共120名科技特派员参加了培训。

  二是积极推动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体制改革。在双向选择、市场运作的前提下,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长期深入农村第一线,为“三农”提供面对面的科技服务,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在职人员特别是乡土人才和科技能人作为科技特派员的充实加入,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项目的拓宽,利用自身优势在农村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精神文明、普法宣传、调解矛盾、促进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等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科技工作的被动局面,有力推动了当前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体制的改革。

  三是科技服务为“三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活动中,农村科技特派员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各县(市、区)由农村科技特派员举办的培训班达300多期,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发放科普资料2万多份,办科普宣传墙报100多期,由市农村科技特派员筹集资金1800多万元,引进新品种80多个,推广新技术180多项,创办科技开发项目20个、经济实体35个,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28个,安置农村劳动力近四千人,直接为1万多户农民提供了科技服务,带动辐射农民3万多户,宣传辐射农民7万多户。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行动,增强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带动了周围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制改革和农村科技创业热潮及当地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科技特派员推进方式更加优化。在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上,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良好衔接。政府围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做到“三个坚持”,即在组织管理上,坚持市、县(市、区)相结合,以县(市、区)为主;在产业布局上,坚持专项行动与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以点带面;在项目带动机制上,坚持资源整合、系统推进,使项目、资金、人才要素得到适度集中。

  五是以联系互动促发展。利益捆绑联动。我市基于农业生产产品种类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抓协会、抓合作组织建设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组织建设目标,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领办企业、创办协会,为农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模式。科技特派员以入股、承包等形式,与农民群众、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组建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

  推广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三年来,我们重点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创业示范作用,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按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尊重农民意愿,将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针对所在地区的特色优势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受到农民欢迎。比如春同志是市农业局果树站负责人、果树研究所所长,受聘为科技特派员,自1988年大学毕业后从事果树栽培和技术推广工作以来,一直热心于果树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推广及试验示范。年,由他主持实施的“优质苹果、梨示范基地套袋科技推广项目”,涉及全市5个基地乡镇10个村,推广果实套袋1000多万个,生产无公害优质果品500万斤,为基地果农增收近500万元。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科技特派员的收益与农民的利益直接挂钩,激发了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热情,有效解决了科技人员扎根难的问题。侯杨勇25岁,大专文化,年被县选聘为科技特派员,现任下川村村长助理。他扎根农村,拓宽思路谋发展,生产村风一齐抓,仅两年就开创了生产发展、村风文明的小康和谐新局面。他利用县大力发展养殖业大县的有利时机和支村两委多次讨论下川村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业,带领村民致富问题。在他的多方奔走、动员、协调下,一批私营企业、个体养殖户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目前,全村共有大小养殖户20家,其中养鸡突破10000只,猪200头,羊500只。他还协助两委在全村大搞精神文明建设,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和支村两委商量抽出资金,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活动。同时,他千方百计认真做好妇女工作。在全村开展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活动,给她们奖励,鼓励妇女自强、自重、自尊、自爱,争做生产致富和和谐文明的模范。

  年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经验相对缺乏,发展水平不一,也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内容单一,工作面窄;资金较为缺乏,一些好的科技项目难以实施;人才不到位,农村科技特派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完全满足和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应对未来各种可能危机;一些地方对该项工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对科技特派员的优惠政策还没有真正建立实施;有的地方和单位支持力度不够,办事机构不健全,办事人员未落实,办公经费短缺;“双向选择,市场导向”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的为数不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稳定与发展。对此,我们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寻找对策,使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助力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年是科技特派员工作发展更为关键的一年,在新形势、新机遇下,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分类指导,发展壮大队伍,探索创新机制,大力营造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良好环境与氛围,立足我市实际发挥我市特色产业优势,将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推向新的阶段。为此,我们要主要开展和落实以下工作任务:

  一步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县(市、区)要按照市里的规格配备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员,确实做到人员、场所、设备、经费四到位。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认识,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使科技特派员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市、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要探讨研究出台更符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农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要允许服务回报,鼓励入股分红。为了保证农村科技特派员真正发挥作用,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倡导“七个一”工作制度:即有一套工作规划,建立一个科技示范点,每年举办1期技术培训班,联系一批科技示范户,建立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提出一条以上发展建议,开发一个科技增收项目。要通过落实“七个一”,进一步激发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的水平和效果,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我们应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为“三农”提供更有效的科技服务,同时让其得到应有的报酬,使他们自愿来,下得去,稳得住。

  制定优惠政策,继续鼓励大学生“村官”加入到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队伍中来,搞好“村官”和“特派员”两方面工作。要继续鼓励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积极申报农村科技特派员,积极调动乡土人才加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通过这些科技能人的加入,为农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实践经验丰富,最熟悉农村情况,最了解三农的需求,最能提供针对性科技服务,预计今年将增加农村科技特派员200-400名。

  进一步搞好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在全市实现100个科技创业项目的目标,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素质。市、县(市、区)两级科特办可以专业培训、现场培训、院校代培、赴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内容继续搞好培训工作。针对部分县、区(市)对农村科技特派员运行机制认识不到位,对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如何向市场化发展缺乏深入研究,缺乏引导和帮助科技特派员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年应认真开展针对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机制创新及技术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县、区有关领导、科特办主任、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旨在贯彻落实科特派运行机制,提高市、县、区有关人员的领导水平和继续探索总结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二是为了提高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明确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领航作用,加强针对农村科技特派员、有关方面技术人员、专业经营农户和基层单位领导的培训;三是抓好农民素质培训,充分利用农村各种文化设施,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掌握运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各项培训工作要做到准备充分、内容实际、解决问题、确有效果,坚决杜绝搞应付、走过场,有数量、没质量的形式主义。要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一支精业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扎根基层的农村科技工作主要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拓展队伍、提高素质的同时,把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上来。要拓宽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丰富农村科技服务内涵,不仅要提供农业科技服务,还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把农村卫生、农民教育、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也纳入到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范畴。要转变目前单一的技术服务为传播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理念,促进农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促进新农村建设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向前推进。

  我市是个特色资源丰富的城市,尤其是在养蜂、食用菌种植及蚕桑养殖等特色和传统优势产业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年,我们应根据这一有利形势,重点大力发展这三大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利用发展蚕桑养殖促增收。蚕桑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几年来,在科技特派员的积极参与、引导及开展物技服务下,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桑园面积逐年扩大,产量连年增长,蚕桑典型示范作用更加突出,蚕茧加工转化日趋完善。

  利用发展蜂业促增收。蜂业是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我市是全省蜜粉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也是全国著名的蜜粉源基地之一。蜜源条件能养15万箱,现有4万多箱,发展潜力很大。年底包括由农村科技特派员组建的蜂业协会已达4个,会员2000多人,组建了9个蜂业合作社,会员达400户,蜂业产值达8000多万,居全省第一。

  利用发展食用菌促增收。我市以农村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为契机,结合本地实际,将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优秀食用菌科技人才纳入了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初步形成了产业节点与科技特派员组织机制互相呼应的亮点,产业带动能力和实际效果非常明显。

  这三大产业在我市农村的前景及发展潜力都很大,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相关产业链,并形成了规模。我们应利用好这一优势,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出更好的组织发展模式,创建龙头企业,通过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进一步发挥法人科技特派员的优势作用,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先进机制引入到创业行动中去,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两条线的推动作用,对农村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项目),加强考察、培养、指导和支持;同时,要在县、乡两级建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示范点和科技特派员示范项目,以取得经验,全面、健康、高效地推进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向纵深发展。年要建设8个示范点。

  实施重点人群帮扶工作。要结合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清单,及时分析掌握贫困户、边缘户等重点贫困群众需求,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对有劳动能力符合条件的重点人群开展科技培训。以下是分享科技扶贫方案的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为落实《X省农业科技精准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xx-2020年)》和《X市科技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方案(20xx-2020年)》,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每个脱贫摘帽县建成X个农业科技园区,X家以上“星创天地”。选派“三区”科技特派员X名,本地科技特派员X名以上(其中脱贫摘帽县X名),开展培训X万人次以上,转化或示范X项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以科技助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提升科技在脱贫防贫工作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中的支撑能力,确保完成全市科技扶贫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因地制宜选派科技特派员。每个县组建至少X个科技服务团队,贫困村所在乡镇至少有X家科技服务站,年初签订服务协议。从市农业局、林业局、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派专业技术人才组成2020年度“三区”科技科技特派员队伍。发挥县级科技主管部门主动性,结合本县农业发展和扶贫脱贫任务,从本县农业科技园区、农林部门、职业学校、农技协会中选派本土专家,从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中选派技术能手,X个脱贫摘帽县共计选派X人以上(含每个县X名网络科技特派员)组成本地科技特派员队伍,保持贫困村全覆盖。积极扩大培训覆盖面和针对性,以对本地扶贫产业、特色产业中的企业、合作社、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培训为主,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培训和对口帮扶,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致富,同时兼顾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和有关贫困人员的培训,每半年开展X次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技术培训,实事求是开展贫困人员培训,对培训中包含贫困人口的要做好登记。

  (二)开展法人特派员结对帮扶工作。以落实科技部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为抓手,鼓励从市重点农业科研院所、各县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星创天地等选派法人科技特派员,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技园区、星创天地或基层组织等结对帮扶,围绕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产业发展咨询、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推广、实用技术指导及培训、贫困地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贫困地区脱贫需求等方面服务。

  (三)实施重点人群帮扶工作。要结合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清单,及时分析掌握贫困户、边缘户等重点贫困群众需求,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对有劳动能力符合条件的重点人群开展科技培训,提升就业本领。对本县特色扶贫产业、工厂、车间等进行重点帮扶,采取主动上门与网络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协助产业扶贫。

  (四)组织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培训。市科技局与市委组织部共同组织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培训,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解读和乡村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

  (五)大力支持星创天地建设。组织县级科技主管部门宣传政策、讲清条件,预先开展符合申报条件的经营主体摸底工作,由市县两级科技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提前审核把关,协助完善申报材料,并开展上门服务工作。根据省科技厅要求,积极开展申报工作,提高成功率,全市力争星创天地新增X家,总数达到X家以上。支持返乡农民工、毕业大学生、等各类返乡人员到园区进行创新创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六)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三农”领域重点任务,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新增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X家,总数达到X家。

  (七)促进成熟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对接京津及我省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以提升我市玉米、小麦优势种质资源、设施蔬菜、特色果品以及农业智能设备等发展水平为重点,熟化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应用前景好、经济生态效益高的农业科技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支持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小巨人、科技特派员等,推广、展示一批适合扶贫特色产业应用的易操作、好转化、可复制、见效快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力争年转化各级各类适用技术或成果X项以上。

  (八)实施“互联网+科技扶贫”行动。鼓励市县自媒体、电商、网站等互联网企业、个人等担任“网络科技特派员”,通过互联网途径宣传推广科技政策、生产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科技培训,通过网络电商推广和销售扶贫产业生产产品。

  (一)落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要发挥市县两级科技扶贫协调指导小组作用,结合实际制定年度科技扶贫工作方案,各县(市、区)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及时研究分析脱贫攻坚形势,调度脱贫攻坚工作。非贫困县要根据需要选派一定数量的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发展星创天地、争创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转化或示范科技成果。特派员派出单位要加强派出人员的跟踪督导,落实扶贫政策、做好服务保障。

  第一条为了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人才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我县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对科技特派员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省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技特派员”是指经县以上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按科技特派员选派程序选派聘,深入农村转化科技成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农村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行农业技术服务,带动农民增收的各类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企业及事业法人单位。各类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自然人称为科技特派员,企业及事业单位法人称为法人科技特派员。

  第三条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派科技特派员,注重派得出、留得住、干得好、效果优。选派科技特派员必须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1.具备技术服务能力。科技特派员一般应具有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具有助理以上技术职称,具有实用技术专长,具有创办技术示范、组织技术培训能力。

  2.符合生产实际需求。要加强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的针对性,突出与经济建设的热点、难点相结合,特派员的特长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相结合,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开发应用新成果与推广普及相结合。

  3.坚持长远发展要求。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制度,要依靠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努力创造双向自愿的环境条件,通过政策鼓励、机制吸引的办法来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持续发展。

  4.突出科技特派效果。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点是推广科技成果、开展科技服务,特派效果至关重要,要加强能力建设,加强管理服务,加强考核指导。

  1.本县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单位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行政人员。

  3.聘请来我县担任科技特派员的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及农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1.针对优势特色产业、新建示范基地、科技产业园等需求,带领农民创业、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或合作组织,培育和壮大一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人员。

  1.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公室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和优势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和项目实施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提出供需方案;

  1.深入调查,从长远着手,帮助入驻地制定和落实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规划。

  2.因地制宜,研究开发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科技项目,引进和推广适合当地种养业的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培育特色产业。

  3.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通过项目合作与开发,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租赁经营、技术承包和技术中介等多种形式,帮助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济利益共同体,组织农产品流通,提高服务效率。鼓励科技特派员出资创办领办公司、园区基地,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周边农民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4.开展科普宣传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办班示范,开辟科技专栏,编发资料等有效形式,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乡土实用科技带头人。

  5.定期反馈当地农村工作信息,反映当地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提出发展当地经济的建议和措施。

  第八条科技特派员每期下乡进点服务期限暂定为2年,可根据工作需要和项目执行进展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科技特派员在派驻工作期间,如遇特殊情况不能继续履行工作任务的,由特派员本人提出申请,经入驻点同意后,报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公室批准,方可离开。

  第九条科技特派员可以根据农时季节、实施项目需要和当地实际,灵活掌握在乡镇的服务时间,但每月驻在项目单位工作的时间一般应不少于10天。特派员所在服务单位或示范基地要为特派员提供食宿和工作方便,支持特派员的工作,保证科技特派员有工作、学习、生活必须的基本条件。

  第十条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公室每季度要召开一次科技特派员例会,掌握工作进度,交流特派员工作、学习、思想情况和先进工作管理经验。解决存在问题,部署阶段性工作;半年进行一次小结,年终召开会议交流进行评比。

  第十一条科技特派员要认真填写《科技特派员工作日记》,每季度须向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公室和派出单位书面汇报本人的工作、学习、思想情况及所在服务单位项目进展等情况,半年写出小结,年终写出总结。

  第十二条科技特派员在派驻期间,享受省人事厅、省科技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鼓励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优惠政策的通知》(陕人发[2006]185号)所规定的各项待遇。

  第十三条科技特派员帮助入驻地及企事业单位申报的扶贫开发、科技开发、农业产业开发等项目,县政府相关部门要优先予以支持。科技特派员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取得的收入为合法收入。

  第十四条鼓励企业自愿聘请科技特派员。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民营企业引进科技人员创造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特聘科技人员给予奖励。科技特派员在企业工作期间,有关优惠政策和待遇,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十五条建立科技特派员档案管理制度。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公室统一建立特派员工作档案,实行一人一档,电子档与文书档并用。档案内容包括科技特派员个人简明资料、特派服务的工作内容、阶段性工作实绩、考核考评意见、创新的成果和突出贡献与经验等内容。

  第十六条建立检查督促制度。在科技特派员驻点工作期间,由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公室和派出单位共同做好跟踪管理,对特派员驻点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第十七条建立考核鉴定制度。由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公室会同派出单位对科技特派员进行半年工作考评和年终考核鉴定。科技特派员年度考核时,派驻地必须写出鉴定意见,重点对特派员一年的工作成效和工作纪律进行评价。考核和鉴定材料存入本人档案,作为今后晋升职称、晋级、评优以及提拔使用和县委、政府对特派员进行表彰奖励的依据。

  第十八条对于成绩突出、考核优秀的科技特派员,由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公室报请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县级以上科技拔尖人才要优先从成绩突出的优秀科技特派员中选拔,在推进有关项目建设中取得明显成效、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的由县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在提拔使用、晋升职称上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

  (一)抓选派,保质量。我们坚持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的“双向选择”原则,做到选择有所长之人、派往有所需之处,从起始环节为增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在做好供需双方意愿对接,找准农民科技需求与科技特派员技术专长、农村产业特色和科技力量优势的最佳结合点的基础上,体现了“三结合”:一是与科技特派员已建科技项目相结合,确保项目实施的延续性;在今年的下派队伍中就有745名科技特派员因有项目在实施而继续下派。二是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相结合,带动相关产业的规模发展;今年共有342名科技特派员派驻到产业化基地和重点村。三是与其他下派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全面落实“互动联动、一体运作”;近几年来,凡有下派村支书的村都至少配套派驻一名科技特派员。同时,根据工作发展的要求,对选派工作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改一年一派为一派三年,以利科技特派员制定和实施驻村工作更稳定的目标和更长远的计划,也使之与下派村支书工作更好地配套协调;二是改统一要求为分类选派,按服务范围和驻村时间分为驻点为主兼顾面上、跑面为主点面结合和季节性驻村三种类型选派,工作要求各有侧重,使各类型的工作重点更加明确。

  (二)抓服务,促发展。广大科技特派员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开展科技服务。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和实地指导工作。科技特派员下村后,坚持“实用、实地、适时”的原则,积极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服务到田间地头,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几年来,全市共举办果树、食用菌、大棚蔬菜、毛竹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讲座等10241期,分发技术资料91.8万份,参训农民达88.4万人次。同时,在科技特派员行业服务组的组织下,广大科技特派员还积极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勤劳致富的本领。各地在组织开展培训活动中不断创新方式和方法,如建瓯市科特办按产业划分组织专业人员制作了15片技术培训资料光盘,并刻录发放;松溪县科特办与县电视台合作设立固定栏目定期播放农业科技知识;武夷山市在全市范围定期给每一个农户发《致全市农民朋友的公开信》,分农事季节把收集的大量实用种养技术刊登在《公开信》上。另一方面,身体力行进行示范、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带头引项目、建基地、搞示范、接龙头,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几年来,全市科技特派员共实施农业科技项目5100多项。科技特派员在抓项目示范带动的同时,积极通过利益共同体建设建立与农户和基层经济组织之间更加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增强项目的拉动作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一条心、同步走”。据统计,几年来累计有1827名科技特派员与农户或基层经济组织建立了经济利益共同体,实施项目1125项,总投资1.89亿元,其中科技特派员个人投资2459万元,并从中赢利1169万元。今年新建利益共同体项目191项,总投资633.9万元,其中科技特派员个人投资287.28万元。此外,科技特派员还积极协助驻点村(厂、场、基地)做好一些临时性、突发性的工作。如在今年的抗洪救灾期间,我办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抗灾救灾工作的通知》,各县(市、区)科特办也及时制定了抗灾措施和做好灾后恢复生产的方案,广大科技特派员积极发挥技术优势,深入驻点村(厂、场、基地)开展救灾和生产自救,迅速调集经济作物种苗补插、补种,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尽量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抓示范,树典型。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整体功能,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工作中重视培育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动,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有效开展。其中,着重抓好五个层次的示范典型培育工作:一是科技特派员驻点村或基地科技服务工作的典型;二是科技特派员个人典型;三是示范农户典型;四是行业服务组工作典型;五是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整合运作典型。几年来,共培育示范典型6975个,示范基地面积24.5万亩,为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整体推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科技特派员典型方面除了詹夷生、谢福鑫、方金妹、刘瑞壁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典型之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了许多新典型。如,建阳市莒口镇科技特派员李荣正,连续6年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经历,使他越来越增强和显现不凡的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在他的指导、推动下,该镇饲养内三元母猪从2000年的300头,到现在2000多头的规模;从自己出资引进了波尔山羊优良羊种,结果全军覆没,到现在莒口镇拥有南江黄羊种群48个3600余头,并且南江黄羊繁育技术还荣获建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一个为鸭子打疫苗的普通技术员,发展到现在年销售母鸭120万羽以上的闽北著名的后备母鸭协会的负责人。又如,武夷山市科技特派员高国仁,2001年底,他把在蘑菇大省山东经营得很不错的弟弟高国扬引回武夷山发展蘑菇后,他就成了武夷山市蘑菇推广的编外顾问,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全市蘑菇种植面积从2001年仅星村镇红星、枫林两个村示范种植15万平方尺,推广到今年的覆盖星村、岚谷、洋庄等7个乡(镇)的240万平方尺的种植规模,成为武夷山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再如,顺昌县水南镇新屯村科技特派员池茂连,为了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2002年5月,他把自己原先建在城郊的珍稀食用菌开发试验基地搬到了新屯,带动农户多方投入,建立利益共同体项目,进一步发挥和扩大示范服务作用。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他已经建成占地16亩、拥有冷库3600平方米、生产规模达年生产300万袋、年创产值580万元的“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成为行业内知名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也是顺昌县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并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10多个城市建立了20多个销售网点,部分产品还销往日本、香港等地。

  (四)抓创新,促深化。我们积极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农户或基层经济组织建立利益共同体项目,在农村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逐步实现利益共同体项目的做大做强。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对利益共同体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保障利益共同体的健康运作,利益共同体项目总体规模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合作关系更加深化。如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将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建设作为建立长效机制、抓好科技特派员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特派员和农户发展利益共同体项目建设的热情。

  为进一步增强科技特派员行业服务组在我市相关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近年来,我们结合各行业服务组实际情况,对行业服务组设置和内部组成进行了两次调整,加强了部分行业服务组的力量,同时,也撤并了几个产业规模小的行业服务组。再度整合后,共设立14个市级、789个县乡级行业科技服务组。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动行业科技服务组向行业协会发展转型,目前全市由行业科技服务组发展而成或由科技特派员牵头组建的行业协会已有763个(其中市级2个、县级71个、乡级300个、村级390个),会员总数达63700人(户)。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开展的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整合工作已暂告一段落,全市乡镇都已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根据“三农服务中心”建设的要求,工作站的职能和管理方面进一步理顺,工作站在承担原有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的各项服务职能的基础上,负责对所在地下派科技特派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使原有分散在各部门的科技人员和下派的科技人员更紧密地结合和协作,最大限度满足辖区内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在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方面,省农科院与我市在农村科技攻关项目上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共派出了46位科技特派员长期在我市农村驻点开展工作。目前,还有15名科技人员长期在我市农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去年,在建阳市麻沙镇江坊村试种的搭载卫星返回水稻品种航优Ⅰ号于去年底通过专家验收,千亩示范片亩产量达600多公斤。省农科院与我市共同合办的科技特派员进修学院坚持系统性地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和传授工作,大大加强了我市科技力量。科技特派员进修学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7期,培训人数4603人。

  (五)抓督查,促落实。为了加强队伍管理,促进工作落实,根据选派工作的改革,我们加强和改进了科技特派员队伍的管理制度,与分类选派相对应,建立了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制度。各县(市、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本着充分调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则,对科技特派员的驻村考勤制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奖罚制度进行了修订。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科技特派员驻村情况的督查力度,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办公室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及时掌握科技特派员驻村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武夷山、建瓯、建阳、浦城、光泽等县(市)对原有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加强了督查力度,对科技特派员驻村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为更全面地掌握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县科技特派员办公室还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科技特派员行业服务组和协会工作情况调查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情况的调研活动,较真实地掌握了整体工作的情况。

  (六)抓整合,促联动。各级党委、政府按照“长期坚持、重在抓实,不断完善、重在有效,有所创新、重在联运”的要求,重视运用适当的组织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保障和推动工作的开展。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上半年出台了《关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若干问题的通知》,对今后一段时期的科技特派员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县(市、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进一步加强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继续深化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措施。如浦城县委、县政府将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五捆绑两挂钩”互联互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五支下派队伍的整体优势,形成合力,推动农村工作顺利开展。顺昌县正式挂牌成立“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中心隶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主任由县委副书记担任,下设办公室和科技工作、流通工作、劳动力转移工作、金融工作、综合工作等五个服务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10名干部集中办公,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整合力量整体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为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市于去年恢复了村级农民技术员的选聘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市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科技特派员队伍与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相结合,对其进行“传、帮、带”,加强了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提升了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我市的科技特派员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科技特派员队伍的管理有效性有待加强。由于科技特派员是一支来自各个不同单位、不同层面的人员构成的松散型的队伍,加上市、县两级科特办受职能和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对全县(市)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而派出单位和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所应负的职责不够明确,从而影响了整个科技特派员队伍管理的严密性和运作的协调性。二是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中的体制上遗留问题不容忽视。上下关系不理顺的问题普遍存在,对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业务工作的开展乃至整体工作的运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存在多个乡镇副职领导分管的现象,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工作站并未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整合;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员的职称评聘无法正常进行。三是县、乡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造成有的管理工作以及业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差旅费都无法解决,影响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部分科技特派员没有很好地处理原单位工作与下村服务的关系。有的下村服务的时间很有限,有的服务措施不落实或服务不主动,工作的实效不明显。五是行业科技服务组工作开展不平衡。行业服务组的工作虽较前几年有较大进展,大部分行业服务的工作更加扎实,有的行业服务组已转型为农村中介组织或初步具备了向行业协会等农村中介经济组织过渡的条件,但是,也有一部分行业服务组工作很少开展,各行业服务组之间的工作很不平衡。

  一是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管理。市、县、乡三级修订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一套与工作相适应的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管理。县、乡两级从科技特派员工作任务落实入手,抓好科技特派员驻村考勤、项目实施、服务指导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着重负责科技特派员日常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对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按年度为时间单位进行量化,建立量化考评体系,建立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考核制度,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的跟踪和管理。

  二是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在原则上坚持一派三年的前提下,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和科技特派员的正当要求,适当调整部分人员、派驻点;同时推行科技特派员服务合约制度,由科技特派员与驻点村(场、厂、基地)等签订合同或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一步推动“利益共同体”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方式获取合法报酬,增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内在动力。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组织和引导好有条件的行业服务组适时向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过渡,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着力提高集约化联动服务水平。重在整合力量、加强协调,使科技特派员队伍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增强服务实效。一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几支下派干部队伍的结合,大力推进互动联动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派驻到省下派和市、县下派村支书村的科技特派员,要积极与所在村支部书记配合,加强协作,大力推进驻点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二要加大与村级农民技术员的合作,壮大农村基层科技工作力量。三是结合乡镇“三农”服务中心的创建工作,深化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在“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下,放手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发展。四是规范行业科技服务组的活动,使之进一步发挥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引导、服务和带动作用。

  四是抓紧科技特派员知识更新和农民培训工作。重视科技特派员的知识更新,组织针对科技特派员知识更新的培训活动,选送科技特派员参加有关教育培训,使之不断汲取和提高。继续深入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工作,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知识技术水平。重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院校的作用,经常性地邀请市外专家、学者到闽北讲学;同时,也要挖掘和发挥本地人才包括乡土人才的潜能。

  五是加强科技特派员项目建设工作。加强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开发和引进,鼓励科技特派员建设以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建设、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和利益共同体建设,通过大力开发和引进切合农村实际、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项目,着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增强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实效和示范、辐射、带动功能。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日趋开放、充满竞争的发展环境,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自主创新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过去数十年间,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地位日趋突出,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政府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随着信息和人才流动的加快,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大,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更为显著。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强,面向未来,各省区都更加重视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科学技术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

  今后15年,是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只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科技先导,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我省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用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15年,我省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针是: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

  合作创新就是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成力量进行攻关;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互动为主线,促进创新体系各要素在全省的有效整合。

  加强转化就是强调科技工作的重点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心要放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上,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