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世爵娱乐挂机/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27 19:39   

  首页/世爵娱乐挂机/首页近期部分油厂因缺少大豆出现减产或者停机,而还在继续压榨油厂产生的现货只能大部分执行前期未执行合同,仅有少量的现货才能流入市场。一些需要买货的饲料企业及养殖户只能被迫接受高价现货,特别是目前需求旺盛且豆油回调的情况下油厂及贸易商纷纷上调豆粕价格,使得豆粕价格出现节节攀升的趋势。

  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近期豆粕现货价格已经出现连续的上涨,43%蛋白豆粕价格从8月底的约4400元/吨到昨日已经涨至5020元/吨,已经涨至近半年以来的高点;且三周的时间内上涨约600元/吨。所有油厂豆粕现货价格已经全面突破5000元/吨大关,而贸易商及个别有现货的厂家即将突破5100元/吨,内陆地区最高早突破5200元/吨。如此高的价格已经增加了不少成本,更为艰难的是还不是所有工厂或者贸易商都能立刻买到现货,从而加剧买家的抢购心理,毕竟谁家都不想发生无米下锅的窘境。

  豆粕不仅影响养殖成本,同时,我国进口的8803万吨大豆90%以上的来源于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国,大豆供需关系极有可能影响我国饲料粮安全及国人“肉盘子”。

  为保障国人餐桌上的肉蛋奶供应不断档,每年,将近1亿吨大豆从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国装上货舱,漂洋过海到达我国港口,榨出2000多万吨豆油,余下7000多万吨豆粕绝大部分被做成饲料,喂养了我国数百亿的猪鸡鸭牛羊鱼虾蟹,产出8800多万吨肉、3400多万吨蛋、3600多万吨奶、5000多万吨水产品。

  近年来,逐渐减轻大豆依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养殖业已在持续推动豆粕减量替代,做着“减豆文章”。

  昨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全面部署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行动。会议指出,粮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就是饲料粮,2021年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豆粕节约了1100万吨。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聚焦“提效减量、开源替代”,在需求端压减豆粕用量,在供给端增加替代资源供应,取得了良好效果。2021年,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豆粕占比降到15.3%,比2017年下降2.5个百分点,节约豆粕110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相当于1亿亩以上耕地产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使用工业合成氨基酸,补足原料中的短板营养元素,有效降低了饲料中蛋白用量,减少浪费。

  同时,充分挖掘利用新型饲料蛋白资源,包括餐桌剩余食物、微生物菌体蛋白等,这些资源经规范处理加工后,加上大豆油料扩种增产的蛋白原料,具有增加饲料蛋白供应量1000万吨以上的潜力。

  在牛羊等草食家畜上,持续增加优质饲草供给,推动牛羊养殖多吃草、少吃料,生产相同数量的牛羊产品,可减少精饲料消耗近2400万吨。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表示:初步预测,到2030年,饲料粮消费需求还将增加3500万吨左右,我们不能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寄托在粮食增产上,还必须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做文章,加法减法一起做。

  其实,玉米、豆粕并不一开始就是畜禽饲料主角,转变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之前,剩饭剩菜、酒糟麸皮、杂粮杂豆、草秧秸秆饲养家禽牲畜已经持续了几千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谯仕彦回忆:“1980年我国工业饲料产量才100万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快速发展,那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国外大豆、谷物等协会频繁灌输,国内养殖业开始主要用玉米、豆粕作饲料。”

  合成动物蛋白质需要多种必需氨基酸,豆粕的氨基酸组成较为接近动物需求,玉米也是好能量源,它俩做饲料配方简单、颜色黄白、味道不错、动物喜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量越来越大,玉米豆粕型饲料在养殖业上的用量也越来越大。

  很多外购商品料的中小养殖户认为高豆粕、黄白色的饲料才是好饲料,还有一些养殖场户将营养水平较高的小猪料一直喂到育肥,造成大量蛋白质浪费和氮排放污染环境。

  “我们一再和大家强调,饲料质量并不取决于用了多少豆粕和颜色是否黄白,而在于能不能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打破20多年形成的行业惯性是要花时间和力气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示范培训,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杨劲松说道。

  牧原集团副总裁褚柯表示,国内异亮氨酸市场量小价高,不能满足牧原需求,如果能增加供应,牧原完全可实现无豆粕日粮。

  我国氨基酸生产技术全世界领先,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还向外出口。如果其他一些小品种氨基酸的工业化生产水平再提高,豆粕还可以再降低更多。

  豆粕要减量,精准营养、精准配方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是核心,产量和产能占全球70%的国产工业氨基酸是底气,广开饲用蛋白源头是抓手。

  这几年,国内较大规模自产自用一体化养殖企业基本用上了低蛋白低豆粕日粮技术,中等规模使用自配料的养殖场也大部分应用了这项技术。

  当下,猪价低迷,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却将养猪成本控制在行业最优,其中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低蛋白日粮。

  4月10日一大早,牧原集团副总裁褚柯赶到上蔡牧原生长育肥场猪舍,一头头猪正欢快吃食,膘肥体壮、个大身长。“我们要经常到猪舍看一下猪的生产成绩、采食情况、健康状况、饲料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等。传统认为猪吃得越多长得越快,但我们就不会让猪多吃。”为啥?褚柯解释道,品种决定猪瘦肉最大生长潜力,健康影响最大生长潜力发挥,营养则满足需求即可,超出需要吃得越多长的就是脂肪。过量摄入的蛋白质会以尿氮或粪氮排出,导致猪舍内氨气浓度高,不仅浪费还会影响猪群健康,同时也增加环保压力和粪污处理成本。

  “此外,仔猪、生长育肥猪、母猪各猪群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营养都不一样,细分后给予合适的营养会大幅降低营养隐性浪费。”褚柯介绍。牧原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猪群探索最适营养需要,针对豆粕替代原料营养成分进行准确评价,建立牧原猪营养标准。在养殖场通过混合技术将高浓度氨基酸日粮和低浓度氨基酸日粮按比例混合,可根据猪群生长性能动态调整,实现营养精准供给。

  2021年,牧原生产加工低蛋白低豆粕饲料1587万吨,供全国1700多个集团自有养殖场使用,覆盖猪群超4000万头。2015—2021年,其豆粕平均用量占比为8.4%,最低时可降至6.6%。

  2000年,牧原开始在生长猪群推广应用低蛋白低豆粕日粮。2003年,克服了来自养猪生产端的质疑,开始在集团全线年至今,牧原进入最低成本优化期,探索猪群生长真实营养需要量,合理设置氨基酸平衡需求,把饲用氨基酸用到极致,进一步降低豆粕用量。除了常用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牧原先后应用了色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

  有啥好处?“从成本效益、资源环保、粮食安全等角度考虑,豆粕减量都很有意义,这是公司坚定不移长期推行的战略。”褚柯掰着手指头算了几笔账。先看经济效益,豆粕消耗量下降,一头猪综合饲料成本就节省50元。再看社会效益,相比行业水平,牧原养一头猪可少消耗豆粕24.5公斤,折合大豆31.4公斤。此外,还有生态效益,豆粕用量降至9.8%,日粮蛋白降低2.82%,每头猪氮排放就减少1.5公斤,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全国上下的努力初见成效,但同时,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减排贡献无法获得经济效益企业积极性不是很高、养殖户认识有误区导致低豆粕商品料推广难、一些小品种氨基酸还需要提产能降成本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红敏介绍,降低饲料蛋白水平可以减少畜禽粪尿中氮的排泄量,进而降低粪尿储存、处理、利用全过程的氮排放。以生猪为例,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降低1%,猪粪尿中氮排泄量可减少8%-12%左右。按2021年生猪出栏量估算,如果饲料蛋白水平降低1%,全国生猪粪尿氮排泄量约可减少25万吨,据此估算约可减少氨气排放1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2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但目前豆粕减量替代其污染减排和温室气体控制的环境效益不被认可,达不到应有的生态补偿,不能兑现为经济效益,导致养殖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低。”董红敏认为。

  她建议,在国家畜禽废弃物资源利用等行动的支持下,建立综合养分管理台账基础上,建立减排监测、核证、报告等相关行业标准,依据标准对不同企业低蛋白日粮的定量减排效果进行环境补偿或交易,使企业环境减排与经济收益及国家激励机制联系起来。

  “现在虽然控制住了大豆的进口增长态势,但还是有巨大缺口。如果政策得力、措施到位,千方百计想办法,未来,预计能减少2300万吨豆粕用量,折合减少大豆需求近3000万吨,相当于2.3亿亩耕地的大豆产出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谯仕彦展望着未来。

  前景光明,从业者正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推动行业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进一步实现豆粕减量替代。

  今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饲料中豆粕减量替代典型案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公布了8大应用典型案例。

  《通知》附件显示,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猪低蛋白日粮应用,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仿生技术开展饲料精准配方应用,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猪禽多元化日粮应用,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杂粮杂粕类原料高效利用,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饲料原料高效处理利用,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饲料精准配方高效加工应用,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生猪低蛋白多元化日粮应用,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杂粮杂粕原料精细加工利用获评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通知》指出,2021年以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在饲料养殖行业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大力推广低蛋白多元化饲料精准配方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部分饲料养殖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成功的技术路径,涌现了一批典型案例,为全行业豆粕减量使用作出了示范。经专家评审,优选3类技术模式和8家企业典型案例予以公布。

  《通知》附件显示,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猪低蛋白日粮应用,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仿生技术开展饲料精准配方应用,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猪禽多元化日粮应用,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杂粮杂粕类原料高效利用,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饲料原料高效处理利用,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饲料精准配方高效加工应用,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生猪低蛋白多元化日粮应用,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杂粮杂粕原料精细加工利用获评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通过精确评价饲料原料净能值、氨基酸组成及其消化率,建立了饲料原料净能和可消化氨基酸等营养参数数据库。在生猪养殖生产过程中,对不同原料配制饲料的饲喂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构建与完善了不同阶段的生猪净能和可消化氨基酸需要量模型,形成了适合自身养殖品种和猪群结构的营养标准体系。应用实践证明,额外补充适量 5 ~ 6 种合成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 ,可将生猪养殖全程饲料蛋白含量标准下调至 12% ,比目前国内平均水平低 2 ~ 3 个百分点,大幅度减少豆粕等蛋白原料使用量,且不降低动物生产性能。

  2021 年,公司生猪养殖使用配合饲料 1580 万吨,豆粕平均用量占比为 6.9% ,比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平均含量低 8.4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 130 万吨。

  研究构建黄羽肉鸡、肉鸭、生猪等动物体外仿生消化系统平台,结合原料化学成分检测和近红外扫描分析方法,以可消化赖氨酸为核心参数对动物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等指标进行评估验证,建立了常用饲料原料常规化学成分与净能、可消化氨基酸的预测模型,由公司总部建设统一的饲料原料动态营养价值数据库,为各区域分公司制定精准饲料配方提供核心数据支撑。公司下属各饲料生产厂通过近红外扫描终端检测原料品质,结合动态预测模型,即时调整原料营养参数,控制杂粮杂粕原料的适宜用量,实现饲料配方精准、成本控制精确。在此基础上,采用可消化氨基酸参数确定猪禽必需氨基酸的添加种类和适宜水平,根据原料特性合理补充生物酶、脂肪酸、抗氧化剂、色素等添加剂,适当调整粉碎粒度、制粒温度等加工参数,形成了整套成熟的豆粕减量替代技术体系。

  2021 年,公司配合饲料产量 1150 万吨,豆粕平均用量占比为7.4% ,比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平均含量低7.9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 90 万吨。

  应用湿化学法和近红外分析模型测定原料化学成分和营养参数,开展动物消化代谢和体外仿生消化联合试验,准确分析有效能值和可消化氨基酸含量,即时校正更新营养参数,全面检测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真菌毒素等安全指标,构建自主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注重开发地源性饲料资源,采用生物发酵、酶解、吸附等技术手段,降低纤维、单宁、醇溶蛋白等抗营养因子以及真菌毒素的含量,提高替代原料在配合饲料中的使用比例。在饲料加工过程中,针对不同原料的物理特性,重点围绕原料粉碎粒度、混合均匀度和成品硬度、颗粒均匀度、含粉率等关键指标,适时调整饲料加工工艺参数,提高产品加工精细度。采用净能和理想氨基酸模式,补充合成氨基酸,配合使用酶制剂等添加剂,配制低蛋白日粮。

  2021 年,公司猪禽配合饲料产量为 1960 万吨,豆粕平均用量占比为10.7% ,比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平均含量低4.6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 90 万吨。

  充分参照国内外猪禽营养需要量标准,根据不同养殖区域的饲养管理条件和公司生产性试验结果,优化调整营养需求参数,建立了差异化的猪禽营养精准需要量体系。分析构建了公司常用饲料原料的完整营养价值数据库,除玉米、豆粕外,还涉及稻谷、小麦、大麦、高粱等替代谷物,花生粕、棉粕、菜粕、葵花籽粕等杂粕,麸皮、次粉、米糠、米糠粕、玉米胚芽粕等谷物加工副产物,主要指标包括干物质、蛋白质、粗脂肪、灰分、18 种氨基酸、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通过长期大群饲养试验验证,以净能值和可消化氨基酸等关键参数为基础,在补充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等合成氨基酸的前提下,确定了不同杂粮杂粕原料在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适宜添加量。根据不同杂粮杂粕原料的抗营养因子组成和含量,采用体外仿生消化模型和动物饲养试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结合酶制剂在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评估结果和动物内源性消化酶活力参数,研究筛选适宜的酶制剂组合和用量。为消除杂粮杂粕原料的真菌毒素等风险因子,额外使用真菌毒素吸附剂等添加剂,提高杂粮杂粕原料添加比例。

  2021 年,公司猪禽配合饲料产量 1400 万吨,豆粕平均用量占比12.0% ,比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平均含量低3.3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 46 万吨。

  应用我国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 FeedSaas) 和《 中国猪营养需要》的重要参数,结合大群动物饲喂效果验证,对公司自有数据库中的原料营养价值和动物营养需要量参数进行实时修正,建立基于饲料原料净能和可消化氨基酸等核心参数的饲料配方软件系统。根据不同区域杂粮杂粕和粮食加工副产物的种类和营养特性,检测评估抗营养因子、真菌毒素等质量安全风险因子的种类与含量水平,针对性采用优良发酵菌株和高效酶制剂对原料进行发酵处理,降低原料中有害因子含量,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最大限度扩大玉米、豆粕替代原料的选择范围。根据替代原料中的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营养物质含量,精准补充亚油酸、生物素、氯化钠等添加剂,确保饲料中脂肪酸、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性,提高杂粮杂粕型饲料品质。

  2021 年,公司猪禽配合饲料产量 500 万吨,豆粕平均用量占比为10.0% ,比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平均含量低5.3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27万吨。

  系统检测分析饲料原料的常规化学成分,应用动物消化代谢试验和体外仿生消化试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准确测定原料的有效能值和可消化氨基酸含量,参照国内外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和动物营养需要量数据,结合动物试验场的生产实践评估结果,即时校正更新公司自有数据库。应用原料净能和可消化氨基酸体系精准制定饲料配方,合理补充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合成氨基酸。充分发掘利用豌豆、椰子粕、棕榈粕、木薯等资源,准确测定各类抗营养因子含量以及矿物质、色素、亚油酸等指标,采用酶解、发酵、高温调质等处理工艺,精准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针对性使用酶制剂,提高杂粮杂粕原料在配方中的使用比例。饲料加工过程中,重点关注粉碎粒度、饲料硬度、颗粒耐久性等指标,合理使用粉碎、膨化、制粒等方式,提高原料营养价值和适口性。

  2021 年,公司生猪配合饲料产量220万吨,豆粕平均用量占比为9.5% ,比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平均含量低5.8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13万吨。

  通过连续多年的生产实践积累,确定了生长育肥猪最佳阶段划分、各阶段饲料蛋白水平底限值和适宜净能值等参数,形成了适应自身养殖生产特点的生猪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技术体系。通过合理添加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等合成氨基酸,在保证生猪生产性能的前提下,将养殖全程饲料蛋白水平降至 14% 。对小麦、大麦、高粱等谷物类原料进行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淀粉、氨基酸、钠、钾等重要化学成分的全项分析检测,采用可消化氨基酸和净能预测模型,结合养殖试验场生产数据和饲料产品市场信息反馈,持续修正更新自有饲料原料数据库的营养参数,精准评估原料的可消化氨基酸及净能值等营养价值参数。公司自有生猪养殖用料和外销饲料产品全部采用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技术。

  2021 年,公司生猪配合饲料产量200万吨,豆粕平均用量占比为 12.1% ,比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平均含量低3.2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6万吨。

  应用体外仿生消化系统和动物消化代谢试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棉粕、花生粕、菜粕、米糠、玉米干酒精糟(DDGS) 、玉米胚芽粕、小麦、大麦、面粉、稻麦混合物、高粱、米糠粕、谷氨酸渣等杂粮杂粕,进行营养价值参数评定、抗营养因子分析和真菌毒素分析,形成了相对完善且持续补充更新的自有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参考国内外主要数据库的最新数据,实时收集动物生产实践的数据结果,筛选确定杂粮杂粕饲料原料添加量及其使用优先序。根据饲料配方中杂粮杂粕原料的组成及其营养特性,适当补充维生素、生物酶等添加剂,调整饲料加工过程中环模压缩比、粉碎粒度、膨化温度等加工参数,提高饲料适口性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保证正常养殖生产效率。

  2021 年,公司猪禽配合饲料产量近 180 万吨,豆粕平均用量占比12.0% ,比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平均含量低3.3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6万吨。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