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天运注册-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25 19:17   

  天运注册-注册首页对于农村发展中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来说,水资源的破坏将会引发一系列无法预估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农作物发育受损、农产品产量降低、农业质量下降等等,而这些表现将直接限制农村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乡镇中工厂的大规模、多数量建立,随之而来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废水的大量产生,因为缺乏严格的监管,大部分工厂钻了环境的空子,在不处理的前提下随意排放工业废水,这些废水排放的最终目的是土壤或者是河流,而对于农村来说,河流中的水大多是用于日常生活和农作物灌溉,工厂污水不合规定的排放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从而带来严重的影响。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作物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品的过度使用而造成的。现阶段,因为土壤污染而引发的粮食、蔬菜质量安全不在少数,而这些粮食、蔬菜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这就意味着因为一个地区的土壤污染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人口的健康安全。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还会进一步引发土地沙化问题的产生,我国目前土地沙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并还存在逐年上涨的趋势,这样一来便严重制约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

  针对以上已经存在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引起相应的重视,农村环境问题现阶段可能并不太明显,但一旦严重造成的影响及经济损失将无法预估。因此,从现在起就开始预防和治理十分有必要。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应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政府可以再非农忙时期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系列的宣讲和教育,并针对环境污染对农村的长远发展、农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等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化、科学性的分析和讲解,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政策是基于城市、工业所造成的污染防治而建立而,但因为农村的实际情况与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关的政策在农村并不适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意味着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条件的农村环保政策体系十分有必要。

  首先,从生态补偿机制出发,应通过立法手段、市场手段等,促使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等优势地区对劣势地区进行合理的利益补偿。现阶段城市造成的污染在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因此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也应该对农村进行相应的生态补偿,必要时可介入政府行为,以确保补偿的实际操作效果。

  然后,从环境政策机制出发,随着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的逐渐细化,相应的生产行为也随之增加,而想要针对各项生产行为进行严密的监督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在环境保护机制上,因由管制性逐渐向引导性转变,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农民自觉进行环境保护的行为才是趋势。

  最后,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通过对市场消费的积极引导,在促使农民采取环保生产方式的同时,引导大众消费者对农业消费品的自觉监督,从而引导环境政策的有效建立。

  第一,传统形式上的农业模式对以土地为主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负荷,从而导致环境承受力的不合理增加,进而引导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区域内生态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因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合理的空间聚集,这就是所谓的农村向城镇转移,即城镇化建设。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农村经济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从根本上环境农产业及人口对土地资源的过分依赖。

  第二,城镇化是转移农村产业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非农业化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协作和效益,非农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于地域聚集,城镇作为各项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非农产业最为合适的聚集地。非农产业通过向城镇集中,不仅可以享受城镇的基础公共设施,还能系统化解决农村环境污染。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已成为威胁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事关“三农”工作大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客观需要[1]。

  遂川县人才市场状况遂川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共有29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总人口50.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耕地面积39.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八分,是一个人多耕地少、山地面积大的县[2]。

  遂川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致力加强城乡统筹,三农工作得到新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抓好农业本文由收集整理生产,粮食总产达到25.22万吨,增长7.8%,实现“九连增”;实现农业总产值20.41亿元,增长8%。扎实推进了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24万亩高标准农田、县城防洪堤、南澳陂灌县改造等建设,解决了5万农村居民和1.1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启动了全国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完成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3]。

  近年来,遂川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各涉农街、镇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尤其是2008年底遂川县通过了吉安市环保局组织的生态县建设预验收以后,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整改会议,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9年下大力气全面开展了农村“四绿工程”和农民居住县的环境清整,经过努力,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加快各镇工业集中县建设,促进企业污水集中治理。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积极推动对化工、造纸、电镀企业的污水治理设施改造,强化对各类重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农村重污染企业的整治初显成效。

  (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近2年全县共建设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站6座;垃圾转运站1座,各镇都配备了专人进行居住小县的环境卫生工作,由县农委组织,定期对居住中心县进行环境卫生检查。

  (3)局部地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于田镇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砂子岭工业园区现有11家企业均按要求进行了综合治理,县政府投巨资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通过污水管网铺设、深槽河改造、污水坑填埋等措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4)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技术,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完善0.133万hm2金桔无害化生产基地,抓好4个现代畜牧示范园县和2个优势水产品示范基地的建设;鼓励发展茶叶、板鸭等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5)积极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通过多层次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探索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2007年年初,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创建工作部署及国家生态县建设的实际要求,启动了于田镇、汤湖镇、左安镇、泉江镇、碧洲镇、草林镇、衙前镇、禾源镇、汤湖镇、珠田乡、巾石乡等23个镇、143个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全县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水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河道淤积严重,上游客水水质严重超标,原有水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环,河道自净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2)部分农村居住小县环境卫生管理较差,镇、村环卫配套设施配套率、完好率不高,收集不及时,转运不规范,垃圾随意堆放在村头、道边、河边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塑料袋、农膜等白色污染现象仍时有发生,尤其是秋冬季节仍比较严重。

  (3)农村工业污染设施的治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对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不到位,受利益驱动的影响,部分企业污染处理设施不能保证稳定正常运转。

  (4)畜禽养殖污染亟需重视。县内畜禽养殖以非专业分散养殖为主,畜禽粪便大多未处理直接回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的处理率也非常低,大多采用堆积发酵处理后回用,尚未实现大规模有机肥生产,许多中等规模的养殖场未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与城市、工业环境问题相比,农村环境问题呈现“面广、点多、污染来源复杂”的特点,问题的主要原因:

  3.1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农村面源污染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农民自觉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责任感不强,广大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还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积弊根深蒂固。

  3.2法制缺位。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现行的环保法规主要是针对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环境立法缺位,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可操作性差,缺少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根本依据。

  3.3资金不足。一是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二是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因此,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3.4技术薄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治理技术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物面广量大、污染物收集难、治理成本高、防治技术有特殊的要求,有别于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治理技术,需要研发适合农村污染实际和农村可接受成本的治污工艺和技术。

  3.5职责不明。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职能和治理资金分散于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中,各个部门针对农村环保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不利于农村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

  3.6监管滞后。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滞后、不配套,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相对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监管力量难以覆盖广大农村地县;农村环境监管的合力不够,与日益繁重的农村环保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4.1摸清底数,制定对策。组织开展农村污染源普查,摸清全县农村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农村生活污染、农膜污染和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等底数,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对策。

  4.2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生态环境良好的镇、村率先达到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要求,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至下而上全面开展,对已建成的镇、村要加大复查力度,从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4.3实现农村环境管理监督的标准化、网络化。首先,选择较大的建制镇建立环保所,推动农村环境管理工作;其次,抓好考核。把重点镇(街)、村的环保工作直接纳入县级考核范畴,建立健全环保工作考核验收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增强重点镇(街)、村抓环保工作的主动性;第三,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责任。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4]。

  4.4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控制面源污染。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建立必要的污染治理措施,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原则,综合利用和处置畜禽排放的污染物,并在土地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还田。

  4.5要在清洁村庄、集中整治生活环境上下功夫。第一,要妥善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要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禁止随意倾倒垃圾、随意堆肥和简易填埋处理垃圾;第二,需要强调指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安全处置,防止医疗废弃物污染;第三,引导农村居民改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传统陋习,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深埋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需求急剧膨胀,加剧了对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变,加重了以水土流失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五滥”,是指滥伐、滥牧、滥垦、滥采、滥用水资源。第一是滥伐。滥伐林木使大量最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200万hm[2]以上,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滥伐造成植被破坏,使1/3以上的土地沙化。第二是滥牧。沙区草场牲畜超载率为50%~12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0%。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内蒙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20世纪70年代的70cm下降到目前的25cm,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现脊梁”。第三是滥垦。许多地方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开垦,导致土地沙化。

  农田化肥投入逐年增加,化肥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我国化肥用量为4339.5万t,超过世界总用量的1/3,居世界之首;2004年全国化肥使用量已高达4412万t。据估算,除N[,2]外,化肥氮的损失中对环境质量有影响的各种形态的氮素总量约为其施用量的19.1%。2002年,我国农田化肥氮通过损失进入环境的数量达471.8万t。这些氮导致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地下水的硝酸盐富集以及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过度使用化肥导致了严重的非点源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如太湖非点源污染一半以上的氮磷来自化肥使用。

  畜禽养殖污染已不容忽视。几乎每个大城市周边都有许多养鸡场和养猪场,排放大量粪便与有机废水。早在1995年,我国牲畜总排污量就已达25亿t,是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总量的3.9倍。只有少量的牲畜排泄物在排入水体前处理过。

  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污染加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居住由分散趋向集中,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显起来。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人口分散、污染物难以集中处置等多种原因,村镇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不少村镇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使得农村污染较之城市更加严重。

  城市工业生产的“三废”和市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未经妥善处理排入大自然,污水通过河流广泛渗流到农村。同时,许多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在城镇中难以立足,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以联营、设分厂、扶助、技术转让等名义,纷纷下乡进村。因此,乡村企业多为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这些企业往往技术落后、装备陈旧。

  城镇化是农村生态环境减压的有效途径。传统农业对以土地为核心的地表自然生态系统施压过重,从而导致环境超载,引发、加重生态环境问题。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的承载力是有限的,需要在地域空间上合理聚集,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因而,需要通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引导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以及空间转移,使当地农村居民把生存或提高生活水平的努力放到非农产业上,从而减轻农业人口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

  城镇化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城镇化是非农化的必然结果,非农化必须以城镇化作为支撑。出于协作和效益的要求,非农产业的发展趋向于在地域上集聚。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非农产业理想的集聚地。非农产业向城镇的集中可以共享基础设施,方便协作,如财政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避免乡村工业发展导致“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局面。

  推广现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集约化经营可以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所谓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劳动力,精耕细作,努力从单位土地面积上产出较多的农产品,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实行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运用先进技术,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从而走出一条速度和效益并重的发展路子。

  必须从多途径推进乡村企业的污染防治。第一,要加强乡村企业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乡村企业应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控制。第二,要严肃执法,坚决依法打击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关停“15小”企业。第三,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循环经济。乡村循环经济应在三个层面发展,一是提高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二是建立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链;三是发展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尽量减少乡村企业能源和原材料的投入,延长乡村生态系统中的“能源”循环周期,实现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第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充分、附加值高、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

  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以饮水安全为目标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取缔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区的排污口,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将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及上游、南水北调工程、太湖、滇池、巢湖作为流域污染治理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但骄人成绩的背后却是对环境的过度破坏,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长期处于监管的盲区,遭受着严重的破坏。特别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一些大型乡镇企业的涌入和规模化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农村环境的负担,使本已污染严重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政府采取了多项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为促进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目标和任务;特别是 2012 年,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并将“环境之美”视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而农村环境又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新一轮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随着人们对农村环境的普遍重视,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然而我国虽制定了大量的关于推进农村环境的政策与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很难达到政策规划的预期,被经济或其他利益所支配,不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鉴于此,建立健全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迫在眉睫。

  农村环境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效保护和治理农村环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对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相互协调发展,农民和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农村环境是基本健康和稳定和谐的,但是一些局部地区破坏严重,已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还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来探索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普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也成为国内学术界探讨的焦点话题,在关于农村环境的法制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

  唐刚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在分析现行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缘由的基础上,从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与环境监督机制、完善法律和法规体系、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与参与权、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以及建立政府驱动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途径;邹荣在《健全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从现阶段环境保护规划理念、国家环境保护体制、环境保护地方制度以及公民参与状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对策。李彦玲和李延华在《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探索》一文中,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从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进行探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源投入、加大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投入与普及力度等方面的建议。杨永芳的《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对策》等文章也从如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借鉴性资料。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迪新的硕士论文《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问题研究》中,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状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构想与建议。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专门从经济手段、行政监管、立法执行等视角提出了健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的主张,对本文深入探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国外关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联邦政府较早的将重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较好的保护了农村环境。与之相对应的,国外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相关研究也主要体现在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完善基本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方面。第一,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德国部分学者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肩负着环境管理的重任,以环境因子外部性的特点,要合理划分环境政策的制定标准和实施方案,以此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上。韩国学者从国家新村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通过加快新村建设的途径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建议,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同步进行,此外,韩国学者还主张通过环境相关政策与经济政策、农业发展政策、资源开发政策共同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循环模式。第三,在完善基本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上,日本学者从日本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出发,对健全农村环境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构建以《环境基本法》为核心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总之,由于各个国家的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农村环境的状况,从国家的发展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的建议,为各国的农村环境的治理与维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求。特别是最近十年,党的富民裕民政策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和城市的差距在缩小,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成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美好追求。但是,从很多农村地区的现状来看,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逐渐呈现令人担忧的状况,而这与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初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同时急功近利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策略也使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成为了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直观体现。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善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那么,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并不同步,主要是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垃圾污染主要表现在垃圾的随意丢弃和垃圾的长期堆积不能及时清理;而污水污染主要是污水的随意排放,基本上没有处理污水的设施。

  水是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的必需资源,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枯竭成为制约农村安定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部分微小污染企业的乱排乱放使地下水水质变化很大,部分地区饮用水不达标,导致居民饮水困难,这些都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

  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高产的目标,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从而造成农作物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另外,每到夏收、秋收季节,很多农户为了方便自己生产,往往随意倾倒、焚烧农作物秸秆,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为了家庭的增产增收,家庭副业在当前农村发展很快。很多农户都进行畜禽和水产的养殖产业,如养鸡、养猪、养鱼……这些产业的发展在给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到了夏季,畜禽的粪便随意堆放,导致恶臭蔓延,严重影响到广大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很长一段时间来,由于缺乏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通过破坏森林资源,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导致森林资源数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而环境的恶化使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弱,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个别物种面临消失的危险。

  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不符合我国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因此,关于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基础。那么,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

  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投入,要大力发展环保型的技术,并努力推广。如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程建设,搞好农村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同时,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的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力争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很多时候,一些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监管与指导不够及时有一定关系。因此监管非常重要。要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

  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

  新形势下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是多方面的问题,以下从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现象严重水资源浪费与污染、水土流失难以控制等方面出发,对于新形势下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带来的影响是整体性的。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坯伴随着农村环境污染曰益加剧的问题。在现今我国许多农村中都存在着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的现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环境的破坏还会非常严重的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因此深入的分析农村环境问题时,应当从早晨污染的根源入手,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够真正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且还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问题所在。

  生态破坏现象严重非常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通常来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出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会从基本对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侵蚀,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和农产品质量的降低,并且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此外,生态破坏现象的严重化还会使得我国农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等收到很大的影响。举例来说,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粮食生产的发展,并且还会基础上导致各种疾病,最终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国内的贫困人口。与此同时,长时期的生态破坏现象还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疾病在我国农村爆发,因此其带来的有害影响必将是长远的。

  水资源浪费与污染还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根据2014年的资料显示,我国27个主要湖泊和水库,湖泊和水库的水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这一现象在农村与城市交界的地区尤为严峻。举例来说,在我国许多城市的郊区,蔬菜种子密集种植的地方,地下水硝酸盐带来的污染都非常的严重。此外,在我国超过20个省份都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缺乏,但是正是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仍旧屡禁不止,从导致了水污染和水浪费成为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难以控制的结果必然是土壤污染越来越严峻。水土流失难以控制首先体现在了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地表土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都受到了由于化肥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这一前提下土壤污染对于农作物实际上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举例来说,.江苏高邮的水稻在经过调査后就发现了存在汞超标的问题。而广东生产的蔬菜则必然査出农药超标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受损,其间接带来的经济损失完全无法估计。此外,在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着的生态功能下降和生态承载力下降仍旧没有得到根治,因此在新形势下采取全新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策需要着眼于不同的方面以下从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完善环保政策体系、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出发,对于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的第一步就是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进一步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环境宣传工作。此外,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在农村地区,从政策体系和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等角度出发,对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大力的阐述与宣传,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和农民具有更加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应当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引导农民采取环境有益的行为。例如我国可以通过加强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宣传来进一步的引导消费市场的需求,最终可而已促使农民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贯彻与执行。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还需要建立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我国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的加强农村环境政策的制度创新工作。例如我国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前的环境政策和工业污染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预防措施和控制手段。此外,我国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过程中述应当对于现行的环境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革新,例如我国可以选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且通过规划、立法、市场手段来进一步的促进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的环保联动,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生态补偿与城乡之间的补偿上升到整个区域,最终能够促进我国环保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全面。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还能够起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效果。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深刻的了解到城市化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此外,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城镇化视为以土地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改良,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减少农村琢境超载现象的出现,并且对于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进行必要的处理。与此同时,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的发展非农产业。例如可以合理的引导农村人口向二、三的产业和空间转移,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最终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破坏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农村环境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都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关心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

  现在很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即使做一些处理,方法也及其简单。于是,很多城市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垃圾场。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村对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它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治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容易被人们重视。此外,养殖业也是农业生产的另一污染源,据国家农业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多达30亿t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另外,还有养殖獭兔、狐等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造纸、冶炼、化工等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纷纷在各个乡村建立起来,这些企业往往规模小。设备陈旧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基本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差,加上地方领导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做保护,从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越加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已达13.3万hm2以上,533.3万hm2以上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由于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我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5亿元。

  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暴露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在一些农村,炸山开矿、挖河取沙、围湖造田、乱砍树木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的破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经济指标,以不惜牺牲农村土地为代价,肆意开采矿产。致使大量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这不仅使农村土地养分大量流失,而且使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淤塞,致使蓄洪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一些牧区过度开发工业,导致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入退局面。

  在我国,环境保护教育已开展多年,但这项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对农村的环保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教育普及覆盖面还很狭窄,致使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价值观缺失。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保意识觉醒与群体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人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以及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分离,规模相对也较小,畜禽粪便就大部分形成了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农村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种产业的污染总量便大幅增加,而且呈相对集中趋势。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则因在养殖过程中大量地投放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等,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觉得使用化肥和农药简单、方便。就不再过多使用畜禽粪便作农田肥料,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及其短缺,更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农村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投融资机制不畅、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尤为突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已开始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还没有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有关专职人员和设备经费等都十分短缺,对农村环境还没有形成常规监测。比如,大多数农产品既无一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也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农村环境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都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关心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

  现在很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即使做一些处理,方法也及其简单。于是,很多城市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垃圾场。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村对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它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治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容易被人们重视。此外,养殖业也是农业生产的另一污染源,据国家农业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多达30亿t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另外,还有养殖獭兔、狐等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造纸、冶炼、化工等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纷纷在各个乡村建立起来,这些企业往往规模小。设备陈旧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基本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差,加上地方领导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做保护,从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越加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已达13.3万hm2以上,533.3万hm2以上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由于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我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5亿元。

  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暴露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在一些农村,炸山开矿、挖河取沙、围湖造田、乱砍树木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的破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经济指标,以不惜牺牲农村土地为代价,肆意开采矿产。致使大量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这不仅使农村土地养分大量流失,而且使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淤塞,致使蓄洪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一些牧区过度开发工业,导致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入退局面。

  在我国,环境保护教育已开展多年,但这项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对农村的环保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教育普及覆盖面还很狭窄,致使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价值观缺失。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保意识觉醒与群体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人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以及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分离,规模相对也较小,畜禽粪便就大部分形成了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农村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种产业的污染总量便大幅增加,而且呈相对集中趋势。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则因在养殖过程中大量地投放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等,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觉得使用化肥和农药简单、方便。就不再过多使用畜禽粪便作农田肥料,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及其短缺,更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农村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投融资机制不畅、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尤为突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已开始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还没有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有关专职人员和设备经费等都十分短缺,对农村环境还没有形成常规监测。比如,大多数农产品既无一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也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要解决我国农村环保问题,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是首要任务。需要通过不懈的宣传教育,促使广大农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要及时适应新形势,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普及教育,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让农民自己行动起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的解决。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广大农村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要健全乡镇及每个村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并定期在农村公布环境信息,使每个村民拥有环境知情权。要对现有乡镇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对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下令停产治理;对新建乡镇企业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污染的产生。要确实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村违法排污行为;改革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制度。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重要考核内容。

  在中央财政加大支持的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保障力度,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在农村地区产生污染的有关企业还要落实污染治理责任。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引导和督促地方各级财政和相关企业,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的投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共同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要在农村因地制宜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并着重推广太阳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加快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改变靠大量施用化肥,喷撤农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现养殖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推动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依据城市先进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经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建设中小城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面对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党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调整和规范小城镇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许多小城镇都已经初步具备了一部分城市功能,加之农村市场容量大,有比较好的基础可以实现农村工业化,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多数居民到城镇中生活、工作,致使这些城镇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协调发展。城镇作为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既是城镇体系的基础,又是农村城与乡、工与农的结合部,因而,城镇化是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以前的农村除了青菜叶和瓜果皮,基本上没有其它什么多余的垃圾,可是随着农业产品在农民生活中不断增多,塑料袋、废旧电池、农药瓶等随处可见,这类垃圾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且极难降解。目前在农村,虽建立了部分固定的倾倒垃圾的地方,但这些倾倒的垃圾并没有被及时清运、回收和处理,有的地方虽然有人清运,但是清运后只是运到比较远的地方,如山脚下或者江河边、沟壑里等倾倒,任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分解, 这些垃圾长期露天堆放产生了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不仅严重污染了大气,而且在堆放腐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污水灌溉、农村生活废弃物、水产养殖、乡镇企业的“三废”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粪便污染等问题,造成我国农村地区水体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化学农药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饮用水安全。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通过地表径流或淋溶直接污染着地下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样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农产品和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用药不到一定时间就进行采摘,即使时间够长,一些有机化学药品也会残留并积累在农产品中,致使人食用后在体内聚积并引发疾病;农药瓶、农药袋随处乱扔,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30 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但乡镇工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 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另外,由于布局的原因,大部分乡镇企业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更容易造成直接污染。

  一是建立补偿机制。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保障下游地区、保护地区、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同时,针对城市产生的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情况, 城市要对农村进行生态补偿,这样对农村才公平。二是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辖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当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是逐步建立引导性环境政策体系。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单位日益细化,对大量分散的生产行为进行环境监督不切实际。所以,政府管制性环境政策向引导性环境政策转变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要用市场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现阶段,加强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宣传,引导市场消费需求,一方面促使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是引导性环境政策的成功范例。

  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要依靠两种基本的力量: 一是具有专门技术的环保科技公司,他们可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开展治理和修复; 二是农民群众依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污染防治实践,结合各地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处理技术,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废弃物的的资源化利用。

  白城市位于松花江干流的洮儿河流域北部,是吉林省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重点地区。根据吉林省对松花江、辽河、洮儿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部署,白城市政府制定了2012年-2014年三年农村环境整治规划,以期通过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四大工程,使洮儿河流域各村的环境得到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民的环境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效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此,需要认真剖析白城市农村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所在,在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是越来越令人担忧。乡村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乱放等问题十分突出。调查中农民对自己本村环境感到满意的占27%,基本满意的占36%,不满意的占37%。而且,文化层次越高,满意度越低。

  从调查来看,白城市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民居住环境不佳。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泥草房改造工程的推进,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综合治理,一些乡村的总体居住环境并没有多大转变。虽然大多数人住上了砖瓦房,但仍有部分农民还居住着土坯砖房和土房,庭院、住所及道路脏、乱、差现象严重。二是农民饮用水污染严重。洮儿河下游十几米深的浅层地下水污染加重,水颜色发绿,气味恶臭,连牲畜都不喝。目前,还有部分村屯没通上自来水,农民饮用的大多是未经处理得地下水,有的水井无遮盖设施等。另外,农业生产中逐年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造成饮用水源受污染,水质标准降低。三是厕所条件较差。据调查,虽然大多数农户有固定厕所,但卫生条件极差,招来各种禽、畜蹬刨,夏季还滋生着大量蝇、虫,容易造成疾病传播。有公厕的村较少,有环保厕所的更少,没有一个自然屯有公共厕所。四是村屯卫生环境不清洁。由于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乱扔乱弃现象严重。绝大多数畜禽养殖户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仍以家庭散养为主,产生的畜禽粪便大多数露天堆放,牛舍、猪圈、羊圈是卫生条件差、疾病传播源栖息的好地方。

  一是环保投入不足。农村卫生设施、卫生环境的投资力度不够,财力有限,集体资源几乎消耗殆尽,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搞环境卫生。二是缺乏统一管理。农村环保缺少真正的统一管理组织,没有约束力,单纯依靠各家各户的自觉来改变卫生环境是难以做到的。有的村干部对卫生环境工作认识不够,没有把新农村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农民反映村级没有相应的卫生配套设施、管理机构和人员,即使有也是摆设,脏、乱、差现象未发生根本转变。三是管理机制不完善。政府部门对环境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难以形成环保合力。如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农村环境建设归环保局负责,改厕所归城建局管,村路则归交通局统抓,多部门各行其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四是村民环保意识差。一是老辈遗留下来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还在延续。二是村民之间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已见怪不怪,延续着垃圾随处扔随处倒的习惯。农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卫生的行为较为普遍,这既影响了农村卫生环境,造成了一些传染疾病的发生,同时也阻碍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考核体系,将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保护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二是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推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乡镇企业法人对本企业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三是加强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科学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

  一要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各级政府按一定比例以配套的方式进行专项治理。二要采取政府投入和企业参与政策措施相结合,并在政策上给予有力支持,促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觉地做好环保工作。同时,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环保。

  一是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土壤、水、大气环境的质量监测。二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对分散式畜禽养殖可以采取建设养殖小区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三是设置垃圾集中倾倒地,各家各户的柴草垛及其它杂物,都整齐堆放在院内或村外的空地上,不能出现占用公共用地沤粪积肥的现象,一律堆放到田间地头或村外空地上。

  加大农村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转变农民传统观念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营造良好氛围。

  要明确环境管理职能和权限划分,推行重点环境问题挂牌督察、督办,促使查处到位,整改到位,加强对各类污染的巡察和抽查,切实提高农村环境监管的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制约着我国生态城镇建设的整体进程。

  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比较淡漠,对科学、安全、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予重视,对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甚至有许多人仍然意识不到破坏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性,意识不到保护环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这给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有些农村没有专门的固定废弃物场所,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污水有的也未经过任何处理便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等。农村公厕也没有形成规模和正式化,使得有机排泄物既没有能够有效的处理也没有能够转化为农田所需化肥。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几乎全部是露天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对农村的饮水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总之,多数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法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资料的大量使用和禽畜粪便的随意堆放。一是化肥使用污染。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农民在施肥过程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化肥施用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所规定的标准上限,不仅造成了土质变差、土壤污染,而且流失的化肥还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二是农药使用污染。当前农药使用品种较多、乱、杂,使用量较大,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三地膜使用污染。随着地膜和反光膜的反复应用,许多残膜因破碎无法清理而残留在土壤中,残膜不能腐烂分解,越积越多,造成农田固体废物污染,导致农作物减产。四是畜禽粪便污染。我国农村畜禽养殖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大部分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和污染防治措施,致使禽畜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使广大群众苦不堪言。

  环保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环保部门要从农村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制定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全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确实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从而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要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作的指导和引导,改进传统施肥方式,加强化肥农药的用量控制,禁止销售和使用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料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膜,自觉捡拾残留废旧农膜,鼓励农民使用可降解地膜。加大对废旧地膜、反光膜加工企业扶持力度,积极为其提供一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从而使其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收购价格,充分调动加工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要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禁在饮用水源地、输水河道附近建设畜禽养殖场。要以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分散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减排任务依旧艰巨,抓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对完成我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要发挥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减排作用,加快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建设,确保已运行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切实改善农村水质。二要严格执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要继续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将行动触角向农村进一步延伸。加强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坚决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淘汰落后企业向农村转移,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新建项目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过程进行监管,确保治污设施按环评要求设计、施工、投运,对擅自改变治污方案或未建治污设施的项目,一律责令停工,依法进行处罚。

  在公共财政上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建设工程,从土地、水电、税收、金融、信贷以及项目实施的经济补偿等给予扶持,引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逐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鼓励社会资金投身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探索农村公益事业市场化,解决农村生态环保管理、运营经费不足的问题。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