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杏鑫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07 16:21   

  杏鑫注册,首页侯马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侯马市“十四五”一山两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 规划的通知

  侯马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侯马市“十四五”一山两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 规划的通知

  侯马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侯马市“十四五”一山两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 规划的通知

  现将《侯马市“十四五”一山两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侯马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南端,东邻曲沃,西接新绛,南连闻喜,北靠襄汾。东西长约17.5公里,南北宽约16.5公里,总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较平坦,平川面积占总面积的89%,山区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11%。位于侯马市东南方向的紫金山是全市唯一的山脉,最高海拔为1120米,紫金山麓的黄土层经雨水不断侵蚀,形成梁、峁、沟、谷交错分布的地形。境内河流有浍河、汾河,均属黄河水系。汾河自市域北端北庄村入境,至西端张王村出境,境内全长23.5公里。浍河为汾河下游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沁水县,自境内东端西韩村入境,在市域西南角庄里村出境,境内全长17.5公里。

  本规划涉及侯马市全域,以“一山两河一流域”为重点,“一山”指紫金山,“两河”指汾河、浍河,“一流域”指黄河流域(侯马段)。

  本规划的编制以实施高标准生态保护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筑牢紫金山生态保护屏障,提升汾河、浍河生态功能,促进流域生态恢复,自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路径,不断拓展产业集聚、城乡共建、文化崛起、环境提升、

  本规划以《临汾市“十四五”“两山六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侯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纲要》为依据,部署“十四五”期间侯马市“一山两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以支撑侯马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侯马市坚定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现代装备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齐头并进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绿色侯马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2020年三产比例为2.6:23.9:73.5,服务业生产值实现连年增加,占比稳居高位,对全市GDP增长起到明显支撑引领作用,为侯马市评为“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现代物流集聚区奠定基础。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形势下,全市无

  ,同时压减焦化产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切实将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发展,逐步构建出工业发展新格局。

  2020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浓度值同比降低17.2%、7.7%、23.8%、9.5%、12.1%、8.6%,市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为219天(其中一级天为17天),优良天数占监测总天数的60%,环境空气质量动态好转。汾河上平望、浍河小韩两个国考断面考核指标均达地表水Ⅴ类标准,下裴、南杨及上马-驿桥饮用水源地均达到地下水Ⅲ类标准,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绿色侯马建设取得成效。截至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1708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7.76%。侯马北部汾河南岸的汾河护岸林带防护区,总长21公里,现有重点公益林面积213.33公顷,占全市重点公益林面积的19.26%。侯马汾河护岸林带防护区成为水源涵养、保护汾河大坝的重点区域,也是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的重要分布区域。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99.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2平方米。绿化兼顾植物生物多样性,其中香邑湖公园中具有沉水植物3种,漂浮植物4种,浮叶植物1种,挺水植物10种,湿生植物50种。生态经济同步发展,药用植物主要有菌陈、甘草、生地、党参、柴胡、地骨皮等61种。

  基础建设、城乡建设更加完善。2020年全市清洁取暖改造工程实现全覆盖,市域内全部划定为禁煤区,清洁取暖区域散煤整治实现“双清零”。先后完成紫金山北街、浍滨街、侯张街等主要街道雨污分离改造,为有效解决雨污混排影响河流水质问题奠定基础。积极引导鼓励各乡村统筹实施“六个全覆盖”工程和村庄绿化提档升级工程,稳步推进村庄周边、进村街道和农村庭院绿化、美化和彩化,先后有宋郭、垤上、复兴、金沙、乔村等一批村完成了新植或改造提档工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风景线。涌现出北王、下平望、复兴等明星村庄,复兴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称号,下平望村成为省级森林乡村的候选村。

  监管水平不断增强。完成了平阳重工体育馆、金世纪家俱城两个比对监测点与两个现有空气站点数据比对工作;更新了全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老化监测设备;钢铁、焦化、电力重点企业厂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建成运行;建邦铸造、华强钢铁、山西寰达三家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治一体化智能平台建成投入使用;五个乡(办)空气自动监测站站房已全部建成;实施汾河上平望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保障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科技监管水平大幅提升。编制了侯马市“十四五”森林采伐限额;建立了河长制;落实林长制,构建市、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各项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修订了《侯马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侯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涉及气、水、土壤的13家重点企业分别进行了监督监测;完成了全市63家企业、22家的医疗机构、3家危废经营单位、29家汽修厂固体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情况的排查摸底;对放射源、射线装置进行定期检查,环境应急工作有序开展。

  生态文明深入人心。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群众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开放日活动,面对面对生态环境工作提意见,提建议。多单位协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举办参与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赛等,提高公职人员业务水平及生态文明责任意识。编发《今日侯马》专刊和《临汾日报》专版刊登生态环境信息,利用电视、电台播放生态环境相关影视剧和公益广告,在村、社区及重点企业刷写、张贴生态环境相关标语、公告,通过企业宣传展板、校园生态环境知识手册等全面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秸秆焚烧、禁煤管控、烟花爆竹禁放管控等政策和要求,发挥宣传阵地作用,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法律意识。开展名家书法笔会、法律咨询、书法、美术、摄影展、文艺表演、百里汾河徒步行等系列群众喜闻乐见和参与性强的宣传活动,牢牢把握环境质量改善、打赢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这一核心,在生态文明宣传的广泛性、深入性、群众性、持续性上下功夫,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采取局领导统筹,分管领导主抓,科室负责的三位一体推进机制,有序推进国省试点改革工作。

  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集聚区双双纳入全省十二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全省六大服务业集聚区。国省试点改革成效显著,

  “三园区一中心”现代物流发展格局,物流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国省试点改革的稳步推进,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速度。

  打造绿化屏障、生态景观、康养福地、文旅名胜的步伐,以核心区(城市可视区)为重点的绿化开发工程率先取得突破。

  600余亩的景观式造林,栽植各类苗木3万余株,成活率达到95%以上。同时

  5.8公里,新建蓄水池设施3座,可容水2600余立方。建邦集团与市政府正式签订紫金山绿化开发认建协议,认建区域4600余亩。企业聘请全省高端文旅策划团队编制完成紫金山建邦康养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并经市规划委员会原则通过。目前,在规划引领下,片区封山围挡、道路整修等工程已经铺开。

  “十三五”以来,针对污水直排漏排、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河道底泥污染、径流量小,河流自净能力差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实施系列治理工程项目。新建污水管网18.88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网43.718公里,建成13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实施

  5个排污口;市政通污水处理厂日处理4万吨的改扩建工程投入运营并进行保温提效和提标改造,建成并投入使用1.5万立方调蓄池,有效控制了城市管网雨污分流改造不到位带来的溢流河道情况;完成了浍河侯马段河道主槽清淤疏浚工程;完成了紫金山北街、浍滨街、侯张街等

  主要街道雨污分流改造。专项治理工作及工程对改善汾河、浍河水环境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确保了断面考核达到地表水

  钢铁、焦化、电力等重点企业均已建成洗车平台,对进出厂区车辆进行清洗。督促重点用车企业逐步推进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转化。

  4处黑加油点。加强逸散油汽回收设施运行的监管,有效防止成品油企业逸散油气污染。强化成品油企业抽检力度,确保油品质量到位。建成区

  严管秸秆、垃圾、落叶焚烧,大力引导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还田。加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的安装和使用监管

  所有土壤监测能力仪器设备安装到位,完成了仪器操作培训,基本具备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完成全市重点企业行业土壤污染遥感核查和农用地土壤状况详查点位核实工作。制定出台年度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市政府与侯马北铜、山西平阳重工、卫洁垃圾处理场先后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督促重点企业完成土壤污染调查监测工作;完成全市所有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工作;对用途变更为居住、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启动了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12处(政策性关停9处、证照自动过期3家)、历史遗留粘土砖场6处、有证矿山1处(小河石料厂),对其造成的地形地貌及景观破坏处开展排渣消隐、边坡防护、复垦复绿等综合治理措施。

  79811平方米、清运场地建筑垃圾与废渣工程量30225.57立方米、恢复耕地0.2918公顷,复绿面积为17.1691公顷。督促有证矿山编制生态地质环境修复方案,并设立土地复垦账户及基金账户,目前,已栽植树木573棵,撒播草籽1.55千克,复土植绿1.1亩。

  37650亩,25平方公里,现有成林地7100亩,宜林地15400亩,一般农耕地2100余亩,岩石裸露地13000亩,植被极为脆弱。宜林未林地、岩石裸露地约占侯马市境内山体面积的75%,且主要分布于前山,城市第一可视山脊线范围内,山体生态绿化压力巨大。在绿化开发中,因水、电、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薄弱,为确保绿化开发标准及成效,还需同步建设相应基础设施。

  水土保持任重道远。全市改革开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1210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54.8%,其中:冲积平原水土流失面积8926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53.1%,侵蚀量较小,主要是汾浍两滩沿河一带,侵蚀模数一般在1200吨/平方公里。丘陵阶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174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63.1%,主要是紫金山一带,水力侵蚀模数达2500吨/平方公里。经过多年来采取绿化荒山,改造荒滩,沟里打坝,沿河植树等综合治理工程及措施,截止2019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989公顷,治理度达到66%。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

  浍河为季节性河流,由于上游曲沃境内实施东韩段深度提质治理项目,上游来水在曲沃境内进行循环回用,致使侯马入境至浍河二库常年断流。浍河二库属于病险水库,截止

  2020年10月,水库仍在加紧治理中,无蓄水功能,闸坝为常开状态。除雨季外,浍河二库下游长期断流。非汛期浍河河道水主要来自侯马市政通污水处理厂及临近小韩断面处的铜厂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水,汛期沿线有雨水汇入。浍河水量不稳定,断流情况严重,水体流动性差,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水体自净能力弱,加之沿岸污水汇入,污染物在河道内长期累积,导致河道水质不断恶化,水生生境无法保障,水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汾河侯马段属于汾河下游,根据历史记载,该段曾是鲤鱼、鲶鱼等水生生物的产卵场,近年来由于汾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化,产卵场已不复存在。截至目前汾河上平望、浍河小韩两个国考断面考核指标均达到地表水

  Ⅴ类标准,但是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还不到位,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力度不够,污水直排、垃圾随意倾倒现象偶有发生,污水管网完善和管护、清河行动等河流污染源头整治力度还需再加大,涉水环境重点整治工程还需要持续实施完成。水环境稳定达标、提升河流生物完整性指数任务艰巨。

  细颗粒物和臭氧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也是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与难点。

  “十三五”期间,侯马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细颗粒物浓度大幅下降,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但由于氮氧化物和有机废气的排放量较大,在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下,臭氧污染问题逐步显现。2015年至201

  2020年略有下降,但依然超标。推进氮氧化物和有机废气协同减排,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已成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

  期间,侯马市积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了侯马经济技术开发区规范化建设与发展,同时

  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压实生态环境责任,明确各部门生态环境职责。加大管理

  创新投入,依靠科技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做好一山两河综合治理工作,实现生态经济大发展。

  全市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将开启一个新征程、进入一个新阶段。聚焦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全市“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保障期。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2020年5月12日,习在山西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考察汾河水治理及沿岸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建设等情况,并首次提出“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的“四治”要求,明确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方向。党的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我省2021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要求加快构建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保护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持续抓好污染防治,着力抓好生态修复,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依法构建绿色生活场景,让绿色发展广泛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期。“十四五”时期,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将得到进一步落实,《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42号)、《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发改地区〔2018〕1248号)等文件将持续发力。全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和关中平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为全市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山:指紫金山,属中条山余脉,位于侯马市东南方向,是全市唯一的山脉,最高海拔为1120米,面积25平方公里。紫金山麓的黄土层经雨水不断侵蚀,形成梁、峁、沟、谷交错分布的地形。科学规划紫金山生态保护修复与开发,对于建成侯马市生态屏障、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河:指汾河、浍河。汾河自市域北端北庄村入境,至西端张王村出境,境内全长23.5公里。浍河为汾河下游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沁水县,自境内东端西韩村入境,在西南角庄里村出境,境内全长17.5公里。推进两河生态修复治理,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侯马市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指黄河流域(侯马段),侯马市总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均属于黄河流域。推进黄河流域侯马段生态环境治理,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实市委“1355”战略,以实施高标准生态保护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筑牢紫金山生态保护屏障,提升汾河、浍河生态功能,促进流域生态恢复,自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路径,不断拓展产业集聚、城乡共建、文化崛起、环境提升、民生改善“五大兴市战略”,建设绿色、宜居、开放、文明侯马。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考虑人与自然关系,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和优质生态产品需求。

  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区域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源头控制与工程治理、环境质量改善与风险防控结合,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

  公众参与,社会共治。坚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搭建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平台和信任机制,真正让人民群众、企业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广泛参与者。培育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创新公众参与模式,调动社会共治积极性,构建生态环境全民行动格局。

  经济合理,效益综合。按照经济、技术可行原则,优化工程项目,实行低成本修复、低成本管护、低成本升级改造,促进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生活、经济综合效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保障黄河支流汾河和浍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生活高质量改善。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最优位置,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重新估量生态价值,充分挖掘绿水清水的经济优势、资源潜力和产业价值,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水转化的有效途径。

  国家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深度融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等发展战略,全力推进通道物流产业、推动综保区申建,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优化健康养老产业,积极推行绿色生态发展,全方位打造国家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

  全省碳中和、碳达峰先行区。坚持低碳理念,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方式,推动打造现代化低碳工业体系,研发和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产品认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探索节能交易、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创建绿色低碳城市,力争打造全省碳中和、碳达峰先行区。

  到2025年,产业结构转型岀雏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逐步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紫金山生态屏障初具规模,宜林地基本实现全绿化,汾河、浍河生态功能基本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初显成效,“一山两河一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显著增加。

  到2035年,资源型经济转型全面实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更加现代化,生态侯马、宜居侯马全方位呈现。

  加强紫金山的绿化与保护,以第一可视山脊线和岩石裸露坡面为重点,大力推进紫金山绿化造林,整体打造绿色屏障、生态景观。力争5年内完成12000亩绿化工程,基本实现紫金山宜林地全绿化,形成侯马园林城市的绿色背景,改善侯马城乡生态环境。

  注重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结合国家级省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紫金山森林公园工程,在规划设计上要具前瞻性,兼顾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针对地形地质特点,推荐常规造林树木与景观花卉、彩叶灌木等不同类别的植物种类,选择合理的种植方式,科学规划、管理,逐步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景观。

  协调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造林绿化的同时,同步推进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修建、拓宽上山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利用山体自然资源开发引水工程、修建蓄水池,建设林地开发指挥部,满足林地浇灌、开发、管理条件。

  融合生态经济发展。大力推广适应性极强、成活率极高、春季花期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极为突出的连翘等中草药栽植,打造峨嵋岭4000亩连翘经济林工程。深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传说典故、古居村落等旅游文化要素,利用现代理念和科技手段,打造森林氧吧、康养度假旅游基地。

  创新社会化造林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认建认领”,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汤荣、建邦生态林区建设,高标准完成绿化造林任务。

  提高生态治理标准。以紫金山生态脆弱区治理为抓手,加强紫金山山体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大峨嵋岭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加强植被保护,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植被恢复与种植,控制水土流失,恢复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重点对已经实施的矿山生态治理项目进行跟踪调查,明确生态恢复后的地类性质,进一步提高标准实施绿化修复和培育,确保生态修复效果。

  严格林带用途管制。按照《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依法划定汾河护岸林带为永久性生态公益林,设立界桩和标牌,严格用途管制,保持面积长期稳定。

  加强林带培育与修复。以汾河南岸的现有汾河护岸林带为重点,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辅以人工措施,实施封育护林、补植改造和中幼林抚育,对永久性生态公益林进行修复和培育,做好病虫害防治,促进森林植被群落结构稳定。

  促进林带可持续发展。汾河护岸林带防护区的林地以建设和保护汾河护岸林为主,兼顾发展农田林网,保障汾河大坝的生态安全,把汾河护岸林带纳入国家生态林保护范围,提高保护等级。创新林木管护机制,落实林木管护成效。

  以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化用地为对象,分类规划、建设、完善,形成一个与人居环境紧密结合的生态绿地系统。加强中心区外围农田林网,景观林地,生产绿地等的建设,保障生态系统格局的完整性。加强铁路、公路沿线防护绿地的建设,形成贯穿侯马市域的绿色交通网及绿色景观走廊。

  合理布局城乡绿地系统。依托外围浍河湿地景观绿化带和生态隔离绿化,结合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结构,构建“一环、一廊、多点、线网”的城乡绿地系统。一环:指为保护中心城区内分散的晋国遗址,将其串联而成遗址文化绿环。将城市浍河湿地景观绿化和生态隔离绿化等外围绿化引入中心城区内部,改善城市热岛现象。一廊:指浍河滨水景观廊道,可改善城市整体景观形象。多点:指城区多处城市公园、游园和广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场所,同时还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线网:指线性公园绿地和沿道路两侧防护绿地。延续外围自然生态绿化格局,使中心城区内部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尽可能与外围自然生态背景相衔接,构筑城市绿化与市域生态资源相互交融的开放式绿化格局。

  分类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游园、活动广场以及街头绿地,至2030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02.4公顷。整合现有苗圃,合并后的苗圃位于中心城区外围,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且苗圃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可以为城市提供特色、精品苗木,也可供游人观赏,提升生产绿地价值,至2030年,生产绿地面积达到124.5公顷。完善防护绿地,包括污染企业外围设置的卫生隔离绿带,城区外围公路及快速路沿线开辟的防护绿地、高压走廊绿带等,至2030年,防护绿地面积达281公顷。建设住宅小区、道路、机关、学校、厂矿及其它公共建筑时,同步建设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和市政设施绿地等附属绿地,至2030年,附属绿地面积达562.3公顷。同时对居住绿地率、道路绿地率、公共设施绿地率、工业绿地率等设置指标。大力提倡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深入开展创建“园林式居住区”活动,使城区园林式居住区占50%以上。

  综合治理浍河生态系统。加强浍河滨水区域的环境保护与开发,注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北方城市滨水空间。根据浍河实际情况设置雨水花园、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植草沟等多样海绵设施,铺设透水砖,规划生态停车位,建设浍河南北两侧各约100米左右绿带。以防汛、蓄水、治污、清障、退耕、还湿、植绿、布景、架桥、筑路等为重点任务,通过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有效修复治理浍河生态系统,把浍河建设成为融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体运动、健康养生、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景观廊道和文化旅游生态园区,为城市提供生态保障。

  系统提升绿地格局。在完成侯马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各绿地质量,丰富绿地内容,进一步完善侯马市绿地系统格局,改善绿化生态功能,实现“依山傍水、城绿交融、人地和谐”的绿地格局。

  针对侯马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本底调查,确定本市所属的气候带和主导生态因子,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层次,确定本市所属的植被区域、植被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和建群种、优势种以及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乡土树种。

  物种多样性保护。发掘本植被气候带内乡土植物20-30种,筛选出生长势旺、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种类,推广于园林绿地。引种适生的外来植物 5—10 种,经较长时期试种后,确定生长势态、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景观效果好,与乡土植物能共生共荣的种类,逐步推广于园林绿地。逐步提高园林绿地植物物种的丰富度。结合生产绿地,建立种质资源基地,开展特殊种类植物的选育。

  遗传性多样性保护。从侯马现状出发,收集各种优良园林绿化植物材料进行栽培、选育,培育适合侯马的园林绿化树种。加强合作交流,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入广泛的科研合作,充分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侯马的园林绿化树种培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和恢复本地植被气候地带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和群落类型,保护自然生境。丰富城市绿地系统类型,使各个绿地系统各具特色。适当应用虽非本地但属同植被气候带和相邻植被气候带的植物种类。

  景观多样性保护。充分借鉴紫金山、浍河自然景观特点,创建各种景观类型,建立景观廊道。重视保护本地历史文化,古树名木,建设历史文化性绿地,展现侯马的历史风貌。

  紫金山绿色屏障工程:统一规划,鼓励社会力量“认建认领”,“十四五”期间完成人工绿化12000亩,同时完成通路、通水、通电、通网,进行文旅开发。对已进行生态修复的25.74公顷矿山治理项目,进一步提高标准实施绿化修复和培育,确保生态修复效果。稳定汾河护岸林带工程:实施封育护林、补植改造和中幼林抚育,做好病虫害防治,促进森林植被群落结构稳定。城乡绿化工程:分类规划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东城公园、香邑湖水利风景区,综合治理浍河滨水区域,打造景观廊道,加强铁路、公路沿线防护绿地的建设,形成绿色交通网。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进行本底调查,通过人工栽培、选育等逐步提高园林绿地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做好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保护。以紫金山、浍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依托,开展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保护等。

  强化生态水量联合调度。加强浍河流域河流水量统一管理,与上游县市联合调度,增加河道上游来水量,增加生态流量。完成浍河二库除险加固工程验收,确保其蓄水功能,依托引黄工程,规划建设配套管线工程,引黄河水由北庄至车干渠,汇入浍河二库,解决浍河二库下游地区工农业和生态用水的短缺问题。实施七一水库调水计划,结合侯马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逐步完善城乡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节水方案。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市级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落实主要领域和重点领域用水指标,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调整农业节水导向。根据水资源条件,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扩大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种植比例,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施轮作休耕,适度退减灌溉面积。积极发展集雨节灌,加大节水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滴灌、集雨补灌、覆盖保墒等技术,在蔬菜、果品等特色种植区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和建设,推行节水型畜禽水产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工艺及设备设施,鼓励采取进排水改造、生物净化、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种植、循环水养殖等措施,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在实施农村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工程和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基础上,推广节水器具,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

  加强工业节水管理。加强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鼓励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和再生水回用改造,对重点用水行业、企业加大已发布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实施监察力度,对超过用水定额标准的企业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并实行水费(税)累进加价制度。2022年底前,工业企业用水计划管理实现全覆盖。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将用水效率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工业节水专项行动,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等集成优化,切实抓好工业节水工作。

  开展城镇节水降损。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落实城市节水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推进城市节水改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强化基坑排水管理和利用,重点抓好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城市生态景观和绿化、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和建筑施工等,应优先使用非常规水源。优化新建供水管网方案,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加强公共供水系统监督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理体系,制定公共供水管网减损措施和管控制度。鼓励城市园林采用中水灌溉,要求公共建筑必须安装节水器具,大胆探索合同节水,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型标杆建设。

  加强用水管理。全面排查汾河、浍河取水口,依法加强沿河地表水、地下水取水口规范化管理,坚决取缔非法取水口,严控随意无序取水,限制地下水过量开采。对于超采区的冲积平原区,要引进新的水源,压井压采,严格控制耗水大户的用水量,禁止在超采区域建设新的工业项目,在保证人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通过水量置换,逐渐减少地下水的用水,使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进一步缩小,地下水位止降回升,保证侯马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科学建设海绵城市。规划新建绿地和广场必须设置蓄水池、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三项海绵城市设施,其他海绵城市单项设施根据绿地和广场的实际情况积极设置。浍河生态湿地公园结合河流、湿地、坑塘、沟渠等自然水体设置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水花园、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植草沟等多样海绵设施。新建综合公园东城公园、森林公园、南环公园等,鼓励积极设置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雨水花园、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植草沟等海绵设施。新建的街旁绿地、道路防护绿地、社区公园、带状公园在设计阶段就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鼓励进行雨水蓄水池设计。新建道路在绿地率达标的基础上,分隔带积极设置下沉式绿地与透水铺装,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海绵设施。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管理。进一步完善政通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提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结合排水专项规划及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完成侯马市主要街道雨水管网的敷设和泵站的建设,对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分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推进分支道路、小区等处的雨水管网敷设,全面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加强市政管网运行维护。对主管网、泄洪口、排水口、检查井等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与专业的施工队签订协议,定期进行集中清淤和疏通工作,及时加固、整修和更换损坏的设施,定期排查市政管网泄漏、溢流及雨污管网混接情况,并及时整治。建成中心城区雨水调蓄池及附属系统,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渗透性公园绿地广场,对已建城市主次干道的人行道、绿化带及商业步行街、广场、停车场进行透水性铺砖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减少雨水径流,缓解初期雨水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

  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依据《侯马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按照突出重点、相间梯次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的原则,科学推进剩余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确保2025年沿河主要农村无污水直排,强化汾河干流沿线退水管理,禁止田间灌溉退水入河,保障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

  减少农业生产污染排放。建立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制度,全面治理养殖场粪污污染问题,杜绝畜禽污染物排入汾河、浍河,实现零排放。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汾河沿岸农田原则上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包括生物菌肥、控缓释肥等)。其他区域耕地通过精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路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逐步控制化肥使用量。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保证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推进农田退水治理。汾河沿岸灌区建设生态沟渠等设施,拦截灌溉退水和雨水,未被土地完全吸收的氨氮、总磷等在生态沟渠内进一步充分吸收后排放,减少对水体环境的直接污染。

  狠抓工业水污染防治。对全市现有焦化、钢铁、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化改造,加快治污设施提标改造,强制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煤化工企业全部完成工艺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扩建上述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治理设施。鼓励现有园区建立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扩大侯马生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规模,推进侯北工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对重点监控的山西平阳重工机械厂和铜工业园区等重点有毒污染排放企业,加强污染源中特征污染物的检查与控制,实施“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清单”制度,推进重金属污水处理提标升级。

  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持续排查汾河、浍河入河排污口,按照“站在水里看岸上”原则,运用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管道机器人等手段,掌握所有向汾河、浍河排污的入河排污口数量及其分布,包括工业排污口、农业排污口、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排污口、雨水口以及存在污水排放的沟渠等,形成入河排污口名录及分布图。对所有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溯源,按“一口一策”的治理原则,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排污口整治工作。对确定保留的入河排污口建档立牌公示,实施规范管理,并逐月开展水质监测,对超标排放的实行限期治理,逾期仍不达标的予以封堵。定期巡查,形成管理规范、监管到位的长效机制。完善重点污染源的在线G技术搭建水质智能监管平台,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进行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切实提高监控能力和监控水平,加大污染源排放监察力度。

  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浍河综合治理项目、汾河上平望上游水环境治理项目,不断提升河流水环境,确保十四五期间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在未实施饮用水调水计划前提下,推进现有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对3 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界碑、交通警示牌和宣传牌等标识牌及保护区内道路警示标志进行定期维护。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置隔离防护设施。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及环境状况评估。

  围绕水生物多样性、自然岸带生态本底、河道生态主要状况等基本要素,开展水生态状况调查,实施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对汾河过境段实施严格的保护和管控措施,对市界断面水质进行严格的监控,排入市界断面附近河道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市界断面附近河道的纳污总量;强化浍河二库集雨区保护,严格限制集雨区变更土地利用方式,恢复种植涵养水源;深入开展浍河侯马段综合整治,强化截污纳管、清障拆违、生态修复、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全面改善浍河水质,恢复河流自然形态,浍河及两岸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水资源保障工程:谋划浍河生态补水调水工程,依托引黄工程,建设配套管线,引黄河水由北庄至车干渠,汇入浍河二库,保障浍河生态基流。实施七一水库调水计划,完善城乡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雨、污分流全面改造工程,至2023年完成城市建成区内全部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通过纳管集中处理排入现有污水处理厂、建站集中处理及分散处理三种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全面治理。水环境提升工程:通过在驿桥段等处设置格栅、沉沙塘、稳定塘、潜流湿地、表流湿地、水生态修复系统等提高浍河水质;建设台骀湿地、上平望湿地等,提高汾河水质。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十三五”期间秋冬季、夏季攻坚行动取得的成果,协同控制臭氧与PM2.5,狠抓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不放松,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严格电力钢铁行业污染排放管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和“两高”行业产能控制要求,从布局优化、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产能规模、燃料类型、原辅材料替代、污染治理等方面,推进产业向规范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重点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加快工业绿色发展,发展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与新材料、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建邦铸造、华强钢铁对照临汾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钢铁企业CO治理管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对CO治理进行查缺补漏,确保达效。侯马热电分公司按照省厅《关于开展煤电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及环保绩效排序的实施方案》开展深度治理。

  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通过分类处置、规范引导,实现不散、不乱、不污,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稳定就业、推动创新、促进增收。针对产业集群持续开展综合整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建设清洁化产业集群。鼓励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中心,集中涂装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等。

  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全面推进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钢铁、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对有组织、无组织及清洁运输等环节开展全过程、高标准、系统化整治,并建设完善无组织排放监控系统。加大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力度,稳步推进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严格控制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加强粉粒物料堆场扬尘控制,全面完成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加强氨排放管控,采用SCR和SNCR艺的脱硝设施全部安装氨逃逸监控仪表。推进养殖业、种植业大气氨减排,加强源头防控,优化肥料、饲料结构。探索开展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大气氨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涉VOCs排放工业企业综合治理情况评估,对照标准实施全行业、全过程、全指标整治。按照“源头-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进行全流程控制,大力推进低(无)VOCs原辅材料生产和替代,严格含VOCs物料储存、转移、输送、设施泄漏等过程管控,严格已建成VOCs处理设施管控。强化餐饮油烟排放整治,强化汽修、喷涂场所VOCs治理。禁止城市建成区露天烧烤,严控秸秆焚烧,控制农业源氨排放。加强恶臭、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防控,探索开展致臭物质识别、恶臭污染评估和溯源。鼓励开展恶臭投诉重点企业和园区电子鼻监测。实施季节性调控,引导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企业合理安排停检修计划,减少臭氧高发季非正常工况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城市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积极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在有条件的公共设施、商业建筑、工业厂房屋顶安装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全面组织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老城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改造等工作,对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等进行外墙保温、建筑外门窗、单元门、屋面等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对既有供热系统进行供热计量和管网热平衡调节改造,降低建筑能耗损失,提高供热系统热效率,推行节能低碳管理。开展低碳建筑示范工作,以政府机关、大型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为重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推进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试点示范工作。

  调整运输结构,鼓励使用新能源。加快漳泽电力侯马热电分公司“公转铁”项目落地实施,督促重点用车企业逐步推进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转化或使用新能源车辆进行运输。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城市建成区新增的公交、出租、环卫等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车。狠抓柴油货车污染管控。严格重型柴油车、散装物料货车禁限行管控措施,完成国家下达的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中型和重型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加强对油品制售企业质量监督管理,持续开展生产和流通领域车用油品质量抽检,持续严厉打击黑加油站点。严格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控制区管理,落实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要求,完善全市非道路移动机械数据库。

  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推进碳达峰行动。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把发展非化石能源、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作为治本之策。调整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产业结构,从根源上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碳排放。鼓励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选择典型地区和城市,开展环境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升级钢铁、建材、化工领域工艺技术,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推广水泥生产原料替代技术,鼓励利用转炉渣等非碳酸盐工业固体废料作为原辅料生产水泥。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行业节能低碳技术开发与推广。实施含氟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推广六氟化硫替代技术。加强标准化规模种植养殖,控制农田和畜禽养殖甲烷、氧化亚氮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强化工作统筹,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支撑保障。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对污染扩散出厂界的,精准施策,开展风险管控。落实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措施,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实施管道化、密闭化改造,重点区域防腐防渗改造,物料、污水管线架空建设和改造。以侯马北铜、山西平阳重工为重点,严格执行涉重金属排放行业最新排放标准,严控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

  强化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依法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严禁规划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结合侯马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并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鼓励对严格管控类耕地按规定采取种植结构调整、轮作休耕等风险管控措施。根据土地用途变更、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效果等实际情况,对辖区内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强化对工矿用地复垦的监管,原则上曾用于生产、使用、贮存、回收、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地块禁止复垦为种植食用农产品的耕地。

  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对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为潜在高风险地块的,组织开展进一步调查和风险评估。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要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确保建设用地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从严管控农药、焦化、化工等行业中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严禁规划学校、住宅等,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对于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的,以及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的,要优化土地开发和使用时序,原则上,“一住两公”等敏感类用地应后开发,在周边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后再投入使用。完善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等部门建立调度协商机制,每季度调度分析辖区内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情况。

  坚持能减则减,力促产废源头减量化。抓好工业企业源头减量管理,引导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在其场内开展利用处置,提升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置工艺,有效减少源头产生量。严格涉固废、危废项目准入。进一步落实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与产生量直接挂钩的差别化收费机制。深入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及其废弃物产生量。推动循环型工业、生态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模式。

  提高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固体废物处置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固体废物重点产生行业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促进固体废物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综合利用。积极探索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引进固体废物重复利用的绿色企业,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工业企业产品和包装物强制回收。发挥价格杠杆调控作用,确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污染防治。落实《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类,逐步推行建成区定时定点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投放、分类处理试点。以村收集、乡(办)转运、市处理为运行模式,提升生活垃圾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效率,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系统和生活垃圾处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推广城乡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鼓励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使用量,重点推进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纸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探索研究塑料污染治理领域关键技术,以可降解、可循环、易回收为主要方向,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提高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拆解处理。到2023年底,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到2024年底达到60%以上。到2025年底达到90%以上。

  严格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到2025年底,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0%以上。持续完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制度,到2025年底,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长效运维,以种养循环、就近利用为重点,到2025年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多途径的秸秆利用模式,到2025年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分质利用,完善收集、清运、分拣、再利用的一体化回收处置体系。健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标准体系,明确适用场景、应用领域等,提高再生产品质量。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生态修复等工作,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城市道路、河道、公园、广场等市政工程,凡能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应优先使用,确保城市建设产生的各类建筑垃圾安全利用和处置。

  强化医疗废物源头分类管理。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按规范分类。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对未被污染的一次性输液瓶(袋)规范化分类处置。推广小箱进大箱的回收医疗废物做法,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体系全覆盖。

  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厘清全市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自行利用处置设施数量,各企业危险废物实际产生量与利用处置量,危险废物运输及安全处置量、去向等,全面建立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涉及危险废物产生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及环评批复等环境保护要求。加大工业源危险废物收集力度,开展工业园区危险废物收贮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体系。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及处置等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措施。鼓励危险废物优先综合利用,重点推进金属冶炼废物、废贵金属催化剂、煤化工残渣、表面处理废物、废包装容器等的综合利用。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根据需要自行配套建设高标准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鼓励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大力发展危废资源化利用上下游企业,实行闭环式管理,支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领跑企业做大做强。适度发展工业炉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技术研发及应用试点。

  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将固体废物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范围,形成规划“一张图”。积极打造“一般工业固废不出市,危险废物市域内自行利用处置”的格局。2023年底前补齐餐厨垃圾处置能力缺口,重点推进餐厨垃圾处置厂项目建设。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等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共建共享。以节约型机关、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快递网点、“无废”景区等为抓手,制定“无废城市细胞”标准,开展百优“无废细胞”评选等活动,提升全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水平,防控固体废物环境风险。到2024年底,建设“无废城市细胞”50个。到2025年底,建设“无废城市细胞”100个以上。

  加强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树立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理念。完善以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开展规划环评,引导重污染高风险行业合理布局和发展,防控区域、产业环境风险。以排放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为重点,全面调查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完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强化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范主体责任,完善环境风险排查、评估、预警、应急及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加快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监测装备建设,建立环境应急响应分级体系、统一指挥系统和事故处置系统,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提升环境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事故现场应急监测、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危险废物处置及管理水平。健全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危险废鉴定机制和企业危险废物管理台帐制度。提高危险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加强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的准入管理和动态淘汰,鼓励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专业化运营,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处置的产业化水平。规范废弃电子产品处理行业发展。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系统。推进医疗废物收集系统向乡镇、村级卫生单位延伸,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强化涉重金属企业的环境监管,完善涉重企业档案管理制度,落实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实施排污许可,逐步安装重金属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加大涉重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鼓励涉重行业先进生产工艺升级改造和污染防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侯马冶炼厂” 两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企业为重心,落实重金属污染防治各项措施。集中开展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违法专项检查,全面调查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工作。

  推进废弃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建立和完善废弃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制度、转移排放环境管理制度、风险评价制度。加强创新工业园区、生化医药园区、铜产业园区等园区的环境风险排查和防控,完善和建立园区环境保护安全设施、应急救援体系和物资储备建设。加强对化学品废弃物和污染场地的管理和处置。开展涉危险化学品的废弃工业企业场地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工作。对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替代。完成全市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调查,落实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和替代措施。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加强现有放射源安全管理,严防放射性废物通过气、水、固体废物、运输等各种途径的扩散和转移,保障辐射环境安全。严格执行废旧源及放射性废物的集中处置要求,对已有放射源的生产、销售、使用、退役、收贮全过程实施强制审批备案和跟踪管理。提升辐射环境安全监管综合能力,配套工作仪器设备及防护设施,充分保障辐射监管能力水平。继续加强核与辐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应急监测、应急程序和反应机制建设,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提高辐射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核与放射性环境安全。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依据《侯马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按照突出重点、相间梯次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的原则,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成运行后,及时开展运行情况调查评估工作,对设施停运、管网未配套或破损、处理能力不符合实际需求、出水水质不达标等非正常运行的设施及时整改,确保2025年沿河主要农村无污水直排。研究制定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建设农田、林地、环境景观等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衔接。

  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因地制宜选择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科学配置村庄收集房(点、站)、乡镇转运站及各类运输车辆,优化垃圾运输路线。合理设置渣土灰土垃圾就地消纳场所,鼓励用于村内道路、景观建设,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98%以上自然村。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方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区域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

  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科学施肥,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技术方案,依法落实化肥使用总量控制。改进施肥方式,推广应用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积极推广缓释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兴肥料,推进畜禽粪肥、秸秆和种植绿肥等有机肥资源利用。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集成配套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长效肥料应用、保水剂混肥底施等措施,减少养分挥发和随雨流失。鼓励农企合作,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推进科学用药,推广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推进精准施药。

  引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农村废弃物污染,积极防治农膜、秸秆等农田废弃物污染。落实严格的农膜管理制度,加强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的全链条监管,持续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联合专项行动。因地制宜调减作物覆膜面积,大力推进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回收、利用网络体系。鼓励全生物降解农膜研究试验及推广应用。规范、引导以畜禽粪便、秸秆及有机质农业废弃物、生活污泥等为原料的有机肥产业发展。积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秸秆饲料、生物菌沤制、果园覆盖、食用菌生产等多渠道、多领域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真正成为一项“富民工程”。

  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统筹安排,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管理制度,依法合理施用畜禽粪肥。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提档升级,规范畜禽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开展设施装备配套情况核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提升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粪肥还田利用示范基地,推进种养结合,畅通粪肥还田渠道。严格规范畜禽养殖、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排污行为,杜绝畜禽粪污、废水直排或偷排。到2025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畜禽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水平明显提升。加强水产养殖尾水监测,规范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排污口设置,依法加大环境监管执法检查力度。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推广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水面生态增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循环水和进排水处理设施,推进养殖尾水综合治理。

  培育扶持生态农业发展。支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推广生态种养殖模式,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力支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生态环境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结合本市自然资源优势、民俗文化、休闲农业等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实施乡村旅游工程,推动旅游特色村、休闲养生基地建设,支持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生态环保效益评估,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价值量化表达。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侯马热电分公司深度治理项目及铁路专用线项目,推进深度治理,推进运输公转铁,减少污染物排放;热电分公司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主要对尖峰冷却系统改造、锅炉磨煤机性能提升、锅炉燃烧优化、汽轮机通流进行改造,起到节能减碳作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工程:格盟国际垃圾处理综合处理项目,主要处置废旧催化剂、精蒸馏残渣、化工厂油泥、电子危废等,并对玻璃渣进行无机纤维资源化利用,实现危险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与利用;山西汇丰智融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年处理25万吨建筑垃圾、1万吨装潢垃圾及0.5万吨园林秸秆垃圾综合再利用项目;侯马创领建材有限公司利用电厂脱硫产生的废弃物,建设年产5000万㎡的纸面石膏板;废旧轮胎综合利用项目,新建一条工业连续化废轮胎裂解生产线万吨,生产附加值较高的裂解油、裂解炭黑和钢丝;威创动力汽车、报废家电拆解项目,建设一条汽车拆解线,及其他配套设备;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利用餐厨废弃物生产沼气,日消耗餐厨垃圾30t、废弃油脂3t。废水综合利用项目:规划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管网工程,将政通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节约水资源,有利于缓解水资源不平衡问题。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侯马市政通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改善(一期工程)、汾河流域汾河干流及浍河侯马市段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侯马市汾河流域浍河下游生态综合整治项目、侯马市电厂粉煤灰堆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汾河流域浍河支流侯马区域农村黑臭水体及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减排替代品工程:山西玖辉环保生物可降解塑品项目,主要生产食品包装袋、餐饮包装膜、一次性餐盒、超市购物袋、包装袋(膜)、医疗用具、特种材料等可降解产品和可降解生产设备。

  坚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同步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新型化,全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挖掘培育未来新兴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挥政策优势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推进工业互联、融合发展。发挥省级特色产业集聚区政策优势,以汤荣、东鑫为龙头,推动汽车装备制造企业固链、延链、补链、强链,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提升智能化水平,由零部件向轮端、车桥、离合器总成发展,实现规模扩张、提质增效。重点加快汤荣制动鼓技改项目、恒鑫涡轮增压器项目建设。以平阳重工等大中型装备企业为依托,发挥军工企业技术优势,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形成上下游相关企业联动互补、协作共赢的高效供应体系,打造成套装备产业集群。重点加快平阳重工研发平台项目建设。

  依托产业集聚优势着力发展“新基建”。依托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开发区的产业集聚优势,加快产业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步伐。以中信机电为领军,大力发展智能科创产业,着力招引上下游产业、“新基建”项目入驻,带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重点加快中信机电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昱贤磁电电子元器件二期、深圳菲尔曼高科技智能穿戴等项目建设。依托中国移动通信第七研究所、侯马普天法尔胜光缆有限公司和天河电子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应用电子仪器制造、光导钎维电缆制造以及软件产业等。

  突出重点大力发展轻工制造业。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化学制剂药和现代中药等,以旺龙药业、康健恩、康必健等公司为引领,推动健康医疗产业基地建设,做特、做大猴头健胃灵、男康片、男宝等知名品牌,做精、做强体外诊断试剂、膳食纤维等防疫类、贴敷类、消毒类医疗器械产品和健康休闲食品产业,着力打造中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食品医药产业基地。先进环保产业。立足山西省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环境保护专业设备制造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产业。根据全市实际和发展基础,以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LNG、CNG、光伏、风电、沼气发电等项目。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负责、市场运作、多方支持”的原则,探索新能源发展的新型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全市新能源的规模化利用。

  加快治理改造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按照国家级“绿色园区”标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企业深度治理、超低排放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发展。以建邦、华强、汇丰、正大、远大等核心企业为抓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循环产业链。继续跟进北铜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建邦高纯铁+铁型材项目,积极做好寰达焦化退出及后续产业对接工作。

  研发新技术推动有色冶金产业循环发展。依托北铜铜业,以新产品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重点,积极开发铜冶炼及加工短流程工艺技术,重点发展不锈钢阴极电解工艺、氧气底吹造锍捕金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围绕阴极铜深加工,引进高精度铜管、带、箔、杆线、丝、阀门等深加工项目,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向前延伸,与废旧家电、电子产品、电线电缆拆解企业开展合作,增加原料来源;通过向后延伸,上马符合铜加工产业发展方向的深加工项目,加强阴极铜深加工,实现产品多元化;通过横向联合,构建废物链,提高副产品、废物的利用效率。围绕铜冶金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渣、废水、余热以及阳极泥等多种副产品及废物,采用先进的热管技术对精炼炉高温烟气进行热量回收,从烟尘中回收有价金属及氧化物,用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生产浓硫酸,构建“烟气-余热、有价金属及氧化物、硫酸”产业链。

  以申建综合保税区为契机,用好省级“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聚集区”政策,充分发挥全市区域物流重要节点、开放平台和交通枢纽的优势,优化物流布局,提升市场活力,全力打造中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物流高地。

  积极申建综保区。进一步巩固、提升、凸显全省外向型经济“桥头堡”的作用,推动综保区申建,打造集综合服务、口岸作业、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四大功能区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优化物流格局。以“三园区一中心”为总体构架,着力调整空间布局,稳步推进城市建成区物流企业退城入园,依托海关、方略以及振通、邮政跨境电商示范园,重点引进国内外商贸、物流等企业,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有序、高效便捷、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黄河金三角工业品交易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交易中心大宗贸易、融资服务等平台作用,构建智能化大宗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实现生产、贸易、物流类企业和金融机构、终端用户集聚发展,全力打造晋南千万吨级交易量、千亿级交易额的大宗商品和进出口商品交易集散中心。

  加快电商发展。继续保持电子商务领跑全省的态势,进一步涵养本土电商品牌,支持“马上购”“芝麻开门”“米兰多格”等电商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鼓励商户创新“在线批发、网络直销”模式,努力建设区域网货集散中心,重点加快邮政电商孵化基地建设,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发展壮大。复制扩大“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继续推广“赤焰辣椒”“晋南娇葡萄”等优势品牌,通过电商一条龙服务,打通特色农产品上行通道。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按照《侯马市全域旅游创建总体规划》,运用市场经济思维,深入实施文化崛起战略,加快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整合,打好历史文化、台骀文化、孝道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牌,逐步做大文化旅游产业。

  保护与开发并进。依托紫金山山地自然景观、生态资源,以康养为抓手,结合山地观光、户外运动打造紫金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恢复湿地生态、加强湿地保护为核心,并通过理水、整地、增绿、旅游开发等方面措施,把全市的“香邑湖湿地公园”建成一个集生态保护、森林氧吧、田园谐趣、旅游观光、包容城乡为一体的含山纳水式园林景观。利用原晋田热电公司废弃工业设施,着手规划以博物馆、会议会展、探险运动等多功能融合的工业遗址文化园区。

  文化与经济对接。充分挖掘晋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具有明显晋文化标识、区域文化符号的文旅项目。利用“晋国古都博物馆”、“新田文化广场”、“庙寝遗址公园”、“铸铜遗址公园”、“晋国宝鼎公园”等以晋文化为主题的广场、公园,布局文旅项目。挖掘和发展廉振华皮影图谱、赵翠莲皮影雕刻、仿古青铜器铸造、白店秧歌、乔村麒麟舞、蝴蝶杯制作等优秀的民间艺术,并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道路。积极策划台骀庙“张氏宗亲根祖文化”、上马古驿道文化、《忤逆坟》孝文化等项目。举办张氏家族的寻根祭祖仪式,将台骀庙打造为寻根祭祖胜地。以祭台寻祖为题发展研究台骀文化,由单一观光向研学科普、深度休闲旅游转变,发展文化旅游经济。

  教育与旅游融合。围绕彭真故居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和旅游基地,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在彭真故居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活动,推出“红色记忆”书画作品展、蒲剧展演等,开发故居文创产品,联动马小宝墓、烈士陵园、抗日战备洞、程村马南支部形成市内市外红色旅游路线,打造侯马红色旅游名片。

  服务升级,拓展文旅产业链。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升级服务,不断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出具有更高质量品质和思想内涵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特殊化的需求,使旅游者体会到人性化游览服务,吸引更多客源。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和健康经济,加快金融、康养、餐饮、休闲等产业链拓展,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带动侯马市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坚持产业集聚,形成城郊农业发展集群。重点打造一批产业布局好、产品结构优、产业融合度高、示范带动力强的城郊农业示范点区,形成以蔬菜、瓜果、药材种植和标准化养殖场“三园一场”为标志的城郊农业发展集群,推动农业生态经济良性发展。

  加强合作,拓展中药材产业链。以上马办乔山底、卫家庄为药材种植示范点,发展半夏、远志、黄芩、白芍等品种的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以引资山西国新晋药参与农业项目建设为产业发展示范项目,力争将中药饮片厂落户本地,填补全市中药材加工的空白。加强与中草药集散地亳州的深度合作,将晋南道地中药材侯马交易中心项目落地侯马轻工城,逐步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都全产业链。

  引进新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支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力支持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樱桃园防护设施建设项目、五洲缘现代化精品葡萄产业园项目、上阳现代农业园区改扩建项目的实施,带动种植结构调整,以“生产环境不污染、违禁农药不使用、化肥施用不超量、农药残留不超标”为原则,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果品种类、提高果品品质,丰富市场供应,提高农产品效益,力争新增果业农户200户,新增果品类产值1亿元,新增可规避自然灾害果品生产基地1000亩。

  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壮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化联合体,继续扶持赤焰辣椒、道地药材、茂洲牛业、鸿舟银杏茶等本土龙头品牌企业,发展张少西瓜、乔山底半夏、河东香菇、小里葡萄、北坞樱桃等“一村一品”示范村特色产品,打造“晋南娇葡萄”“瑞河食用菌”“赤焰辣椒”等农业品牌,努力创建“晋南黄牛”地理标志品牌,加大招商引资与项目对接力度,不断打造侯马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全力推进城郊生态农业发展。

  标准化养殖,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采取养殖污染防治新技术,落实畜禽养殖防疫制度,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模式,建成全市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示范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生态破坏,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

  转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支持生态环境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民俗文化、休闲农业等发展生态旅游经济,采取“农业+文化+旅游”模式,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实施乡村旅游振兴工程,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特色村、休闲养生基地建设。加快开展生态环保效益评估,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价值量化表达。

  产业链提升工程: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满足军品总装及试验能力需求;山西汤荣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新型双金属复合一体式制动鼓技术改造项目;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建设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项目;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节能技术改造(综合回收)。新材料、新能源类项目:侯马市纤维素生物基新材料项目;建邦特种金属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山西丰润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MW食用菌光伏农业大棚循环产业园项目。转型发展类:侯马市综合保税区项目,建设综保区及路网、标准化厂房等配套基础实施建设,打造集综合服务、口岸作业、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四大功能区为一体的开放平台;侯马航空经济产业园,依托通用机场建设航空经济产业园,为运营保障、通航研发制造、延伸服务等航空领域相关企业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并拓展关联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紫金山文旅康养小镇项目、紫金山汤荣区既马家山片区绿化开发、香邑湖水利风景区、汾河台骀文化园等。农业生态产业链工程:旺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提升建设,包括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建设,中成药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建设,研发、检测中心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功能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中药饮片、颗粒生产基地建设,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区域文明建设的目标。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发展阶段、重点问题,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区域特色,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道路。

  落实企业清洁生产。纳入各地区清洁生产审核范围的企业应提高主动性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自主开展或委托有技术能力的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清洁生产工作,进一步挖掘自身节能减排潜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