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天美注册-挂机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06 16:12   

  天美注册-挂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随着经济发展,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增长的需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小农经济也开始加速向商品经济转化,在农户家庭养殖这一基本事实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畜禽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牲畜与人争空间。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环境较差,粪便满地,臭气熏天,蚊虫肆虐,污水横流,造成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影响了村容村貌。

  2、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约束。农区家庭养殖方式,不仅是生产生活环境的问题,畜牧业发展到今天,即使朴实的村民能够忍受长年累月的气味和粪便污染,但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却难以满足。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房前屋后的家庭养殖及放养已经没有扩大生产所需要的空间,农民迫切需要有足够的饲养场地扩大畜禽生产,增加出栏量,提高收入。

  3、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受利益驱动,部分养殖户会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的畜产品。在过去几年间,“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接连不断,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是传统养殖方式下,利润追逐和道德法律冲突问题频频发生,加之养殖户高度分散,难于管理,不能保证上市畜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4、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畜产品是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加入WTO后,希望畜产品能够增加出口。但由于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难以形成加工出口要求的规模,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加工业和出口竞争。

  5、疫病防治困难。由于大量的分散饲养,难以有效的防止交叉传染、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

  6、难以抵御市场波动风险。传统养殖方式,不能预测和适应市场变化,无法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畜禽业的整个产业波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在吃饭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粮食生产特别是满足十多亿人的口粮问题就是最大的目标。一旦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保证人们口粮供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食物上的多种需求,就成为新的目标。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所以,在中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也将是我国畜牧业在未来几年里发展的大趋势。

  在未来几年、十几年,我国肉类和禽蛋产品将长期保持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格局。与肉类产品和蛋产品相反,我国奶产品则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肉类、禽蛋的增长速度将越来越趋缓,在肉类结构中,猪肉比重继续下降,禽肉和牛羊肉比重持续上升。而奶类产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未来十几年,中国人的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时期。城市有很少一部分人消费已饱和、甚至出现量的减少,但这只是食物之间的品种替代,而从整体上看,仍处在稳步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的“上升”阶段,特别是牛羊肉、禽肉、液态奶和乳制品、水产品,还将出现迅速增加的态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大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肉类和蛋类消费将会出现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农村奶类消费的现实需求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年,但潜力会更大。

  一是具有比较性。这是“洼地效应”的核心特征,是开展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是抓好产业布局的关键,决策群体可以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的区位、交通、资源、人才、技术、政策等因素的比较,根据需要做出适合产业发展的最佳组合。二是具有趋向性。趋向性即是一种形象性的概括,也是遵循市场规律的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供需、成本、政策导向、资源开发等关系的作用下,引发资本流向发生改变,形成新兴的产业集聚鄂尔多斯的羊绒、镜泊湖旅游、深圳特区都是“洼地效应”的趋向性体现。三是具有周期性。洼地效应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有其产生、发展、壮大、消亡的客观规律,起始“洼地效应”不是那么,伴随着“底层”设施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洼地效应”才会慢慢显现出来,随着资金、技术、劳动力的不间断流入,市场开始饱和起来,对外依赖开始加大,竞争逐渐严重,“洼地效应”逐渐消失,也跟水流一样,随着位势的降低速度不断趋缓。

  前面我们从理论层面对“洼地效应”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汲取科学发展要素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以发展水产养殖业为重点,分析八五五农场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八五五农场,隶属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位于密山市境西北部与宝清县、七台河市交界处。场部距密山市区60里路程。结合自然条件下的地理环境和发展乳肉禽蛋产业的区位要求,八五五农场具备了发展水产养殖的区位优势。

  场区内有小的河流5条。北为挠力河水系的上、中游,南为穆陵河水系的上游金沙河、小裴德河,还有沟壑水线公顷,占总面积的0.8%。场内已建数座水库,一是金星水库,库容三百六十万立方米,可以灌溉稻田200公顷;另一座是红星水库,库容九百四十万立方米,水面300~400公顷,可灌溉水田470公顷,有抽水站一座,可灌大田270公顷。另有育红、金沙、青一、新西河水库。形成了干、支、斗、农、毛配套齐全的立体化水利灌溉格局,辐射全场6个管理区,24个基层作业站,目前完善的灌渠设施系统是农场发展水产养殖的特有优势。

  所说的存续是指农场区域内存在经营的水产养殖基地和废弃续留的养殖基地,据畜牧水产部门统计,全场现有大小鱼池52个,其中经营性鱼池24个,续留性鱼池28个,其中第二管理区的笨养活养鱼基地占地5公顷,第四管理区的水汪汪水产泥鳅养殖基地占地4.7公顷,原东灌渠废弃引渠待养殖水面达到7公顷,这些存续养殖场是农场重新规划和打造水产养殖产业的基础。

  目前,农场水产养殖相比水产养殖先进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全场渔业年总产量36吨左右,仅占市场的16%以内。据调查牡丹江垦区渔业也处于起步阶段,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消费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水库地产鱼类,近年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兴凯湖鲤鱼价格从前几年的每斤80元飙升到现在的每斤200元以上由此可见水产养殖的前景巨大。

  “洼地效应”是在基础产业比较优势凸显的基础上形成的资本集聚过程,对于八五五农场来说江水养殖产业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但是从比较优势上分析,农场已经具备了创造洼地效应的环境和条件。

  一方面,主要由于水本身的流动再加上鱼类的活动具有类似流水池的特性,箱内外的水质不断更新推动溶氧和饵料持续得到补充,代谢物和残饵时排出箱外,箱内水质始终能保持良好状态。另一方面,网箱把鱼类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避免凶猛鱼类、风浪的危害和侵袭,能量消耗低,营养积累增加,利于生长和育肥。容易控制凶猛鱼类的危害和竞争者的威胁,存活率高;容易捕捞,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

  我们在对密山市网箱养鱼科技区多年的实践看到:100平方米的网箱养鱼产量,和25亩池塘养殖量相同,1个工人可以管理3-4个网箱正常生产运行,而一个20亩的池塘至少需要3个工人。从下面分析的数据来看,在在正常生产和正常销售的情况下,每个网箱效益计算如下:在2014年1个网箱数产量达到2400千克,成本为3.1万元,总产值为16.8万元,纯利润就达13.7万元。排除非可抗自然因素外,每个网箱的年利润相当于种植16-18公顷水田,以八五五农场200个可扶持的低收入的家庭计算,人均1个网箱,可以实现3000万/年的增产,数量变化可导致几何数增长,网箱养江鱼的前景非常可观。

  一是从需求角度上看,因为泥鳅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非常高,拒不完全统计,国内市场需求量每年达到30-40万吨,主要消费国的韩国和日本每年需求量也在30万吨以上,但目前国内市场供应量不到40%,出口量更是有限,由于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加速了国内外对泥鳅的需要,据水产专家介绍,淡水养殖的泥鳅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从资源条件上看。八五五农场得天独厚的水田优势,适合发展稻田养殖和洼塘养殖,辖区内河流水里拥有大量的天然泥鳅,就可以得到免费的泥鳅鱼苗,而且天然的鱼苗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一是稻田养殖,据水利部门调查显示:稻田养泥鳅病害少、省工省饲料,有利于管理,综合效益高,水稻、泥鳅互生一举两得,每亩稻田可产泥鳅50斤左右,去掉成本,产值在200元/亩,以全场水田计算,每年直接增收近五千万元。二是洼塘养殖,即采取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的模式,据畜牧水产部门提供信息,全场现有适合定点养殖的洼塘50余处。

  “洼地效应”的潜在要求前面我们综合分析了八五五农场创造洼地效应的比较优势和布局产业的客观条件,但是能否形成这种效应使之达到最大化的效果,笔者认为还需在产业延伸配套上做好准备工作。

  这是水产养殖的必备条件之一,水产品具有流动性、保鲜性、季节性强的特点,所以具备“夏保鲜、冬冷藏”的库藏设施能够使经营者在开放的市场条件觅寻良机获得最大收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餐饮市场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提高,保鲜运输已经成为水产配送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水产养殖产业具备与仓储配套的配送运输设备成为必要条件。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畜牧业迅猛发展,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跨越式转变。“十二五”期间,湖北全面步入现代畜牧业发展征程,正在努力向畜牧强省迈进。充分认识当前湖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以及产业支撑要素,对于实现“十二五”建设畜牧业强省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畜牧业一直以来就是湖北省的传统产业,畜禽养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站在“十一五”发展起点上,湖北畜牧业迎来了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新的发展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更加聚集,产业发展复杂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显现,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更加复杂,主要体现在三个“并存”和三个“多元化”上。

  (1)传统散养与规模化养殖并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北省经济规模迅猛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当前畜牧业发展格局必然是传统养殖与规模化养殖长期并存,发展规模化养殖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规模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流,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几年来,湖北省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经营主体大体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由原来的国有畜禽养殖场演变而来;二是由个体养殖户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和升级技术演变而来;三是由工商等社会资本介入养殖业而形成的新生代养殖场。国有养殖场演变成集约化养殖场的过程已经结束,但是个体养殖户的演变和工商资本的介入过程还在继续,这两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工商资本将是未来从事规模化养殖的主力军。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规模化养殖的比重会逐年上升,传统养殖的比例会逐年下降。但受基本国情和湖北省情的影响,未来10年内传统养殖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主要是因为在未来10年内广大农村地区会有大量的中老年劳动力留守,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寄希望于从事传统养殖来增加家庭收入。此外,传统养殖生产的畜禽产品风味独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也给传统养殖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传统养殖粗放管理与标准化管理并存。传统养殖的主要特征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是养殖规模较小、管理和技术水平低下的窝棚式的养殖,散、乱、脏、差的现象难以避免,粗放管理的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都相对较大。传统的畜禽养殖属于家庭副业,多以自主粗放型管理为主,生产过程随意性大,疫病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大,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生态、安全畜产品的需求。因此,在管理方式上,只有对生产中的每一个程序进行规范,严格动物防疫程序,规范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使用,实行标准化生产,才能控制畜产品质量,保障畜产品安全。畜禽养殖的标准化是畜牧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根本标志和核心内涵。

  畜牧业标准化是畜牧科研成果和畜牧生产经验以及现代畜牧科学技术的概括和总结,是发展畜牧业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基础工作。抓标准化养殖,是防控重大疫病、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生产风险的需要,更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和产品质量、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需要。近年来,湖北省在实践中一直致力于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并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肯定。从发展趋势上看,实现畜牧业标准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做大量工作。

  (3)小农分散经营与产业化经营并存。传统的畜禽生产组织方式多由自然形态的小生产、分散经营为主,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稳定的投入品来源,生产成本难以控制;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话语权,往往处于利益受损的不利地位,因此市场风险较大。只有发展产业化经营,才能让农户的小规模养殖与大市场对接,让养殖户取得市场话语权,使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产业化经营无疑是产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未来建设现代畜牧业,推进畜牧强省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产业化。

  (4)现代畜牧业投入更加多元化。自“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惠牧政策和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不仅农民加大了对畜牧养殖的投入力度,而且大量的社会工商资本也纷纷加入到养殖行业。“十一五”期间,雨润集团、中粮集团、温氏集团、正邦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加大了在湖北省的投资力度。同时,大量返乡农民工、工商界老板也纷纷投资兴建养殖场,据初步统计,畜牧业在近5年来已汇集吸纳社会资本超过200亿元。而在2012年,武汉钢铁集团也表示要进军养殖行业。畜牧业的投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为产业发展带来不竭的资本动力,也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我国特种毛皮动物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且绝大部分养殖品种均源自国外。《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发展皮毛类动物繁育利用产业基地。黑龙江省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肇源农场居民除种植水稻外另一个脱贫致富的经济增长点。但近年来,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狐貉皮张的收购价格在逐年下降,养殖效益呈下滑趋势。

  2002年初,农场决定在原有协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组建民营性质的养殖协会,本着“先给予,后发展;先扶持,后规范”的原则,指派1名农场副职领导专门负责协会的组建工作。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条件,农场与养殖协会于同年规划了2个共计10万平方米的养殖小区,采取免收费用、给予建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进入养殖小区养殖狐貉。2014年,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实现产值1440万元,利润收入350万元,增加值约为500~600万元。2015年肇源农场狐貉总存栏量达到了36412只。其中,基础母总计6458只,包括蓝狐1671只,银狐3406只,乌苏里貉1381只;种公狐958只,基础公母合计7417只;狐貉仔总计28995只,其中蓝狐仔8904只,银狐仔12663只,乌苏里貉仔8238只。从狐貉养殖的总量上来看,肇源农场的狐貉养殖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虽然肇源农场的狐貉养殖业在黑龙江垦区以及黑龙江省内有自己的养殖特色,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农场也在积极地扶持产业发展,但在我国毛皮动物养殖的整体大背景下,也存在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

  随着狐貉养殖业的逐步发展,农场狐貉养殖户意识到自己忽视了品种的改良,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狐貉个体变小,皮张质量下降的情况,致使狐貉养殖的利润下降。农场鼓励养殖户出资40万从从芬兰引进了100只种狐。2002年,协会养殖户的狐貉品种改良率为30%,到2003年,狐貉改良率达到了90%,平稳地度过了种源危机,并为养殖户增添了收益。但从调查了解到,近年来,种源退化的问题再次出现。目前来看,由于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户从留种到繁殖都是在自己家里完成的,缺乏科学性,传统观念上并不重视种源的问题依旧存在。

  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多以家庭养殖为主,不具备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产业化程度不高。1家养殖户平均每人一年约可以养殖400~600只狐貉,从个体规模上已经初具规模。但农场并没有龙头企业或统一的组织,生产的皮张被小贩以低价收购,形成了北方生产原料在南方加工增值后又销往北方的产业发展格局,对地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近些年,肇源农场也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曾组织养殖协会号召养殖户集体入会,但因为养殖户个人原因,养殖协会的发展并不顺利。

  据了解,我省畜牧业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对“两牛一猪”的扶持,但并没有对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出台过多的优惠政策。在养殖户调查中了解到,狐貉这种经济动物受市场环境影响很大,2012年开始,狐貉皮张收购价格进入低谷期,从皮张行业流传的一句俗语“皮张价格3年一小变,5年一大变”来看,何时皮张价格回暖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我国皮毛动物的品种优化问题一直都在靠引种解决,由于技术、财力等多方面原因,狐貉养殖业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支柱品种。养殖户认为引种是解决狐貉皮张质量最有效、收益最明显的方法,所以“重引种轻选育”现象普遍存在。养殖模式一直循环“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模式。肇源农场作为在狐貉养殖业具有多年养殖历史的地区,应该多了解现阶段狐貉养殖的主流品种,定期对其养殖品种进行适量更新,在狐貉的繁殖、选育上多下功夫,与省内知名大学合作进行狐貉种源优育问题的研究。

  继续强化狐貉养殖协会的职能作用,鼓励养殖大户加入狐貉养殖协会,通过大户引领和帮扶小户的方式,壮大肇源农场的养殖队伍,从而提高养殖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肇源农场凭借素有“农垦第一米”之称的品牌稻米和嫩江丰富的水资源,发展了“尝江鱼、吃好米、享受农家乐”特色旅游,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如果在此基础上,建立“狐貉养殖园区”使游客有机会接触、认识狐貉,也会促进农场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农场狐貉养殖产业的发展。

  养殖场(小区)要大力推广先进畜牧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充分利用良舍、良种、良料、良方、良医等“五良”配套技术,在畜禽圈舍的标准化改造、饲料的科学调配、良种畜禽的引进和改良、疫病防治、饲养管理方法的改进和提升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通过消毒、发酵等措施加强对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提倡在养殖场(小区)兴建生物有机肥厂,处理畜禽粪便。也可以推广“养畜—沼气—种粮—养畜”、“养畜—沼气—种果树”、“养畜—沼气—种草—养畜”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力争实现秸秆节约化,能源清洁化,人居环境卫生化,村容村貌整洁化。

  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断变化的科技与市场信息,了解国家政策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和需求。新农村呼唤新农民,新农民呼唤新技术,新技术要靠众多的基层科技人员来推广,新农民要靠基层技术人员来培训。畜牧业及其关联产业所需技术相对容易为农民所掌握,是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就业领域,对于缓解人多地少,减轻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畜牧业推广体系和畜牧队伍建设,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工程,大力推广畜牧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近年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不仅危害着畜牧业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要把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摆上更重要的位置,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方针的要求,落实“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各项措施,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