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主页!「万豪注册」!主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6-21 01:59   

  主页!「万豪注册」!主页抓好乳食,过好初生关。一是要做好接生,防止仔猪被压死、冻死或难产而死,降低仔猪出生死亡率。二是要在出生24小时内剪犬齿和尾巴,防止咬伤母猪乳头、咬尾和互相咬架,影响哺乳和猪的安全。三是要固定乳头,吃好初乳。初乳中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丰富,又含有免疫抗体和镁盐等。初乳除将母体的抗体传递给仔猪,增强仔猪抵抗力外,还具有轻泻性,促进胎粪排泄,初乳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仔猪的小肠内几乎全被吸收,有利于仔猪生长。初生仔猪开始吃奶时,往往争抢乳头,为了使同窝猪生长均匀和健壮,应在仔猪生后2~3天内由人工扶助采取扶弱抑强的办法,让仔猪吸吮固定的乳头,即尽量把弱小仔猪固定在前几对乳头。四是要抓好防冻、防压、防病。母猪在冬春季节分娩造成仔猪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冻死或被母猪压死,因此加强护理,做好保温、防压、十分重要。五是要做好防病。主要是预防仔猪黄、白痢,多见于产后3~5日龄和15~20日龄。

  2、抓开食、过好补料关。一是补铁、防贫血。仔猪出生时体内贮存的铁约50毫克,每天生长需7毫克,而仔猪每日从母乳中仅能获得1毫克,如果得不到补充,一般10日龄前仔猪就会因缺铁而出现食欲减退,被毛蓬乱,生长停滞和发生白痢甚至发生死亡。一般在仔猪出生后3天内注射补铁剂。喂了防止僵猪和断奶后患水肿病、白肌病。补硒可和补铁同时进行。三是水的补充。仔猪生长迅速,代谢旺盛需要水量较多,因此从3~5日龄起要补充饮水。据试验,用含盐酸0.8%的水给3~20日龄的仔猪饮用(20日龄后改用清水),有补胃液分泌不全,消化胃蛋白酶的功效,可提高仔猪断奶体重。四是及时补料。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料,方法是在干燥清洁的木板上放少许料,待开始采食后换放料槽中。开始补料时,一定要按“少喂勤添”的原则,每日饲喂4~6次。及时补料的目的是促进仔猪胃肠道发育,解除仔猪牙床发痒,降低断奶后吃料的应激。

  3、抓旺食,过好断奶关。母猪的泌乳量在分娩后21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而乳猪所需要的营养是不断增加的,21天后母乳无法满足乳猪的营养需要,所以必须尽可能多地让乳猪采食全价配合饲料。乳猪料要求营养高且易消化。

  1、断奶时间一般为35日龄断奶,最迟不超过45日龄,体重达4—5公斤以上时断奶最适宜,哺乳期延长会影响母猪的年产窝数和育成仔猪头数。

  2、哺乳仔猪生长发育较快,所需营养物质的要求也较高,为此在有条件时尽量喂适当(每头仔猪5公斤)的仔猪全价饲料,如正大饲料或希望饲料。

  3、仔猪初断奶常会感到口渴,应多饮清洁卫生的水。更应保持一定的(20℃左右)室内温度,经常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和空气畅通。

  在既能满足猪只的生长需要,又能降低饲养成本的前提下,在1周内完成由小猪料过渡到中猪料(含粗蛋白16%,消化能12.6KJ左右)按体重4.5%的标准计算日粮。即每头每日1.35~2.7kg,日喂次数可由日喂3次过渡到日喂2次。

  每日2次清扫舍内粪便和每周消毒一次,同时每日早、中、晚仔细观察猪只的精神状况、呼吸、吃食、粪尿等状况,发生异常及时治疗。

  1、复式猪舍,夏季不仅要做好通风,还要注意防暑降温,猪舍安装喷淋装置,定时给猪只喷淋。尤其是在75~90kg体重时更应加强降温。

  2、单式猪舍,夏天更应注意防晒。下午不可冲刷猪舍,尤其是日光强烈时,易造成高温、高湿的环境,致使猪只中暑。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将猪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抢救。额头浇凉水,耳尖、尾尖放血,并根据病情发展,补液和其他药物治疗。

  3、在体重达60~70kg时,对猪只进行一次驱虫。为保证达到安全的标准,在体重达75kg时更换无药物残留的饲料。

  1.1土地的使用应符合当地农牧业规划与布局的要求,以不占用基本农田、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山坡及废弃地为原则。

  1.2距离主要交通干线米以上,与其它养殖场及屠宰场1000米以上。鸡场周围环境空气应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

  1.3鸡场应建在地势较高、地面干燥、背风向阳、通风良好、土壤透水性好并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的要求、水源稳定并配有贮存和净化设施、给排水方便并远离噪音的区域。

  1.4鸡场区应有充足、方便取用并符合卫生标准的地下水或自来水,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27)的要求。1.5有稳定的电力供应,场区内配有应急使用的发电机组。

  2.1场区合理布局。场区应设有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辅助生产区、粪便及废弃物处理区。生产工艺设计,应以从净区向污染区不可逆走向的要求进行布局。

  2.2生活办公区应设在生产区的上风向较高的地段,并与生产区保持适当的距离,同时建立不透风的围墙加以隔离。

  2.3饲料加工厂(或拌料间)应与生产、生活区保持适当的距离。2.4粪便暂存、病死鸡与废弃物处理区及其设施,应设在生产区围墙外下风向、地势较低的地段,并与生产区保持适当的距离。该区的场地与设施要进行封闭。

  2.5生产区具有配套合理的育雏、育成和产蛋鸡各阶段鸡舍,并划分成相对独立的生产小区,小区之间保持50米以上的隔离空间,小区内每栋鸡舍间有适当的距离。各生产小区设施要满足按栋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要求。

  1.1鸡舍类型:根据气候特点,鸡舍类型应选用全密闭的有窗或无窗环控鸡舍。鸡舍应采用坐北向南东西走向建造。

  1.2鸡舍建筑要求:地基稳固、墙体屋顶坚实、内壁及地面光滑防水耐酸碱、便于消毒处理。建筑结构可采用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1.3鸡舍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防雨雪、防鼠害、防鸟。鸡舍外墙合理设置门窗(有窗鸡舍)及通风口。

  1.4鸡舍内地面两侧应设30厘米宽带漏缝地板的排水沟,排水管道通往舍外污水排放系统。

  2.1蛋鸡笼养设备:包括育雏、育成、产蛋鸡笼,采用阶梯式与重叠式笼养方式均可,笼养产蛋鸡不得少于380 平方厘米/只。蛋鸡笼养应配备合适的给料、给水与除粪设备。

  2.2饲料加工设备:自己加工饲料的鸡场(企业),应根据饲养规模购置原料粉碎机、饲料搅拌机、成品料包装等设备。有原料储存仓。

  2.3环控设备:密闭鸡舍采用纵向通风,使用轴流风机和湿帘通风降温设备。风机宜使用大口径低速风机(风扇直径900~1200毫米)。

  2.5育雏舍的供暖设备:根据条件可采用水暖设备、火炉供暖及热风炉供暖设备,推荐使用热风炉供暖。

  3.1消毒设施:场区门口有消毒池,鸡舍门口有消毒盆。有消毒泵等消毒器械。

  3.2辅助设施:专用商品蛋、种蛋储存库、门卫室、更衣消毒室、兽医化验室、解剖室、储粪场所及鸡粪无害化处理设施。

  1.1.2成活率高:0~6周死亡率不超过2%。生长发育正常、符合本品种的技术要求。

  拟定进雏及雏鸡周转计划;饲料及物资供应计划;防疫计划;财务预算及计划;技术经济指标。

  1.3.2设备检修:检修供暖、供水和光照设备、安装和调试育雏笼具及其辅助设备。

  1.3.3消毒:在育雏舍准备完毕后应立即对其进行全面清扫、冲刷干净。在舍内使用的设备和工具全部就位后实施消毒。

  育雏舍在进雏前1~2天必须进行试温,将温度调整到最佳;料盘与料桶、水槽及饮水器、垫料、操作工具等均应准备好。

  品种纯正,健康无病、无残疾、卵黄吸收好、腹部松软、精神状态好,活泼好动、羽毛整齐清洁有光泽、手握有挣扎力。

  1.4.2.2车辆消毒要彻底,运输过程要平稳,防止剧烈颠簸,运输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

  1.5.2.1开食时间,在孵出后12~36小时开食为宜,一般应在饮水1~2小时后再开食。

  1.5.2.2开食方法:开食用浅料盘、纸板或塑料布铺在地面或网上,将饲料均匀撒在上面。饲料要少喂勤添。开食头3天采用23小时光照。

  1.6.1.1温度控制程序:开始1~3天,采用34~35℃、4~7天,采用32~33℃,以后每周降2~3℃,至室温20℃恒定。

  1.6.1.2脱温:鸡雏逐渐长大,室内外温差不大时,即可开始脱温;要求脱温速度不要太快,用3~5天逐渐完成;天气异常降温,应延迟脱温时间。

  1.6.2密度:育雏阶段应保持适宜的密度,对鸡雏的健康非常有益。应根据雏鸡的日龄、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和通风条件进行调整。一般1~2周,笼养60只/平方米,平养30只/平方米,3~4周,笼养40只/平方米,平养25只/平方米。

  1.6.3通风:根据室内外温差、季节和舍内空气质量加以控制。鸡舍内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的要求。

  1.6.4湿度:适宜湿度56%~70%,要求前高后低,尤其是育雏后期鸡舍湿度不能过高。

  1.6.5断喙:蛋鸡一般在6~10日龄进行精确断喙。在转群前对断喙效果不理想的进行一次修喙。

  2.1育成鸡的培育目标,18周龄的育成鸡要求,健康无病,体重符合该品种标准,肌肉发育良好,骨骼坚实,体质状况良好;鸡群生长整齐:均匀度达80%;0-18周育雏育成率95%以上。

  2.2.1日粮过渡方法:育成料/育雏料按比例逐渐增加,利用1周时间过渡完毕。

  2.2.2饲料更换的体重指标:6周末体重符合标准时,7周龄开始更换饲料;未达标者,可继续喂育雏料,直到达标为止。

  2.2.4饮水:育成鸡要有足够的饮水空间;要根据鸡的体重、季节、采食量供水。

  2.3.1体重测定:轻型鸡:从6周龄开始每隔1~2周称重一次;中型鸡:4周龄后每隔1~2周称重一次;测定数量:万只鸡按1%抽样,小群5%抽样,每次称重数量不得少于100只。要随机分区均匀抽样,不得挑鸡。

  2.4.1饲养密度:网上平养,10~12只/平方米;笼养,笼底面积20~30只/平方米。有条件的尽可能减少饲养密度。

  2.4.3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鸡舍内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的要求。

  对产蛋鸡舍进行清扫和整理并对供水、供电、取暖、通风、鸡笼、清粪及其它辅助设备等进行维护,并试运行;老鸡淘汰再进新鸡,两批鸡衔接消毒空舍时间不得少于3周。

  3.1.2.2清扫后用高压水枪对鸡舍内天棚,墙壁、地面、设备、用具彻底冲刷。

  3.1.2.3用具等用普通消毒剂喷洒消毒。地面用火碱刷洗消毒。之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3.1.2.4熏蒸消毒。封闭鸡舍,加温25℃以上、加湿,用甲醛42毫升高锰酸钾21克/平方米熏蒸24小时以上,进鸡前3天打开鸡舍。

  3.2.3补充光照:18周龄体重达到标准,18周末或19周开始补充光照;体重未达标者推迟1周补光。

  3.2.5营养:根据不同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执行。各类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 5042)的要求。

  3.3.1免疫监测:若发现新城疫、禽流感抗体效价不高,应立即注射一次油乳剂灭活苗或免疫一次弱毒苗。

  3.3.2.1喂料:一般产蛋鸡每日喂料3次,第一次,在早晨给水后30分钟,料量是日喂料量的1/2;第二次,在下午2点以后,料量1/2;第三次,在闭灯前1.5小时,此次是对全天料量的一次补充。炎热季节尽可能在清晨上午和夜间给料。

  3.3.2.2产蛋鸡饲料营养:应按引种公司提供的标准执行。各类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 5042)的要求。

  产蛋鸡生产性能应达到相应饲养品种的生产技术指标要求。饲养日产蛋率大于或等于90%并维持12-16周或更长时间;产蛋期料蛋比小于2.2:1;产蛋期月死淘率小于10%。

  3.5.1鸡蛋标准:鸡蛋的卫生应符合《鲜蛋卫生标准》GB 2748的要求。鸡蛋质量应符合《鲜鸡蛋》SB/T 10277的要求。

  3.5.3鸡蛋保存:蛋库温度在10~15℃,湿度60%~70%。储存时间不得超过7天。

  3.5.4.1鸡蛋可用纸蛋盘或塑料蛋盘盛放。使用纸箱包装,每箱10盘或12盘。盛放鸡蛋的用具使用前应经过消毒。

  3.5.4.2运送鸡蛋的车辆应使用封闭货车或集装箱,车辆事先要用消毒液彻底消毒。

  蛋种鸡的饲养管理技术与商品蛋鸡大致相同,但亦有其不同之处。主要区别是蛋种鸡饲养管理更注重其种用价值方面。

  1.1.2饲养密度:依鸡种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轻型蛋种鸡,22只/平方米;中型蛋种鸡,20~22只/平方米。

  1.1.3种母鸡产蛋期营养标准:应按引种公司提供的标准执行。1.1.4光照控制:光照增加比蛋鸡稍迟1~2周,以提高开产蛋重和种蛋合格率。

  2.1.1第一次选择:6~8周选留发育良好,冠髯大而鲜红者;淘汰有缺陷者。

  2.1.2第二次选择:17~18周龄(转群时)选留体形、体重符合标准,外貌与品种相符。

  2.1.3第三次选择:21~22周根据精液品质选择。最终公鸡选留比例:人工授精1:25~30选留;自然交配1:10~12。

  2.2.2饲养方式:平养、笼养均可。17~18周龄转入单笼饲养(人工授精)。

  种鸡人工授精技术应符合《种鸡人工授精技术规程》(DB23/T 1289)的要求。

  3.1平养自然交配的鸡群,一般在25周龄或蛋重达到50克时,开始留种蛋。

  3.3笼养人工授精的鸡群,对同一鸡群连续两天的人工授精后,第三天开始收集种蛋。

  除满足能量、蛋白营养外,更要注意影响蛋壳质量和种蛋内在营养的矿物质元和维生素的添加,具体应按引种公司提供的标准执行。4.2科学管理

  4.2.1种蛋的收集次数:上午3次,下午2次,并作好记录。4.2.2种鸡群管理:防止惊群、以减少畸形蛋、软蛋和坠卵的发生。

  4.2.3对种鸡饲养人员实行生产指标管理:制定岗位责任、生产指标,奖惩制度,以提高管理水平。

  笼底弹性要好、笼底钢丝直径2.5毫米、笼底蛋槽坡度不大于8°;每个单笼装鸡不超过3只。每只鸡占笼底面积不小于380平方厘米;标准种鸡笼破蛋率不超过2%。

  产出的种蛋要及时收集,要求每两小时收集一次种蛋,应使用刷洗和清毒过的蛋托收集,经舍内消毒后送往种蛋库保存。收集蛋人员集蛋前要洗手消毒。

  5.2.1蛋形:蛋形指数(蛋的短径/蛋的长径)在0.72~0.76之间。5.2.2蛋重:应按品种或品系的要求来选择。用于孵化的种蛋蛋重应在52~65克之间。

  5.2.3蛋壳质量:蛋壳结构应紧密均匀,厚薄适中,蛋壳厚度约在0.28~0.35毫米之间。

  5.2.4新鲜度:孵化种蛋越新鲜越好,一般夏季在常温下保存最长不能超过5天,冬季不能超过7天。

  5.2.6蛋壳颜色:同一品种(品系)的壳色应该一致,符合本品种(品系)的要求。

  5.3.2消毒方法: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甲醛28毫米,高锰酸甲14克,密闭熏蒸30分钟,熏蒸环境的温度要求达到25~27℃,相对湿度在75%~80%。

  5.5.1包装:待运种蛋应采用规格化的种蛋箱包装。定期对蛋箱、蛋盘进行消毒。

  5.5.2运输:运输时要求快速平稳。运输过程中夏天要防晒防雨淋,冬季要注意防冻。

  建立规范的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防疫消毒制度。制度上墙。编制雏鸡、育成鸡、产蛋鸡饲养管理操作规程;饲料配合加工操作规程;消毒、免疫操作规程等。

  场址选择、布局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同时应强调以下几点:1.2.1.1.1不同日龄的鸡群应分舍饲养,不得混养。

  1.2.1.1.2养鸡场应实行整场或整舍的“全进全出”鸡群周转制度。1.2.1.1.3防止其它禽类、家畜、鸟类及啮齿类动物进入鸡舍。

  1.2.1.1.4养鸡工作人员必须经更衣、淋浴、更换舍内工作服和消毒工作鞋后方可进入鸡场。进场后不许串区、串舍活动。

  鸡舍内部消毒:先用季胺盐类或(和)戊二醛、酸碱类或卤族等消毒液全面喷洒,然后关闭门窗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鸡舍周围环境、鸡场进出口及道路的定期消毒。每2~3周用2%火碱液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1~2个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设消毒池,使用2%火碱或煤酚皂溶液。

  带鸡消毒,使用0.3%过氧乙酸、0.1%新洁尔灭、0.1%的次氯酸钠、季胺盐类等对鸡无不良刺激的消毒药,对鸡及舍内环境进行定期消毒。

  1.2.1.2.2消毒方法:针对不同的场地和对象使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如高压水喷枪冲洗,火焰消毒,紫外线灯消毒,酸、碱、盐等化学消毒药进行消毒,熏蒸消毒,鸡粪和垃圾的发酵处理等。

  1.2.1.2.3消毒药的使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 5040)的要求。

  1.2.1.3.1免疫程序制定的基本依据:根据当地传染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状况,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种类的疫苗;根据疫病的检疫和监测情况,进行有计划的免疫接种;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疫苗性质、鸡群状况、环境等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1.2.1.3.2发生传染性疾病的紧急措施:对烈性传染病等疫情要及时上报,对鸡场封锁、隔离,对病死鸡检查、剖检、采样、确诊、治疗和紧急接种等措施。

  1.2.1.3.3鸡群免疫要符合《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 5041)的要求。

  1.2.1.4.1鸡群的有计划预防性投药:鸡场兽医和技术人员要根据本场既往各种疾病的发生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类疾病的预防性投药方案。

  1.2.1.4.2鸡病的治疗性投药:鸡群一旦发生病情,要及时作出诊断投药治疗。如遇到复杂的重大疫情,应及时求助于当地专业兽医部门进行会诊,以防贻误病情。

  1.2.1.4.3保持用药的有效性:使用某种药物前应作药敏试验,选用针对性强的敏感药物。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应经常更换给药的种类。

  1.2.1.4.4治疗药物的使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 5040)的要求。

  按照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完整的养殖档案,每批鸡有完整的生产管理档案,并保留2年以上,要求以下记录齐全完整:

  2.1进鸡时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保留完好,并记录品种、来源、数量、日龄等情况。

  2.2生产记录完整,包括日产蛋、日死淘、日饲料消耗、出栏、温湿度等环境条件记录。

  2.3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记录清楚,包括其名称、使用对象、使用时间和用量等记录。

  2.4免疫、用药、抗体监测、病死鸡剖检、鸡群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记录。

  应有与养殖规模相应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人畜共患传染病人员不得从事养鸡生产工作。

  储粪场所位置合理,并具备防雨、防渗漏、溢流设施。有与相应的养殖规模配套的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并且工艺合理。

  粪污进行集中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l8596)的要求。

  病死鸡处理应符合《畜禽病害肉尸及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 6548)的要求,病死鸡采取深埋或焚烧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有相关记录。

  鸡场位置应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临近公路、靠近消费地和饲料来源地。一个生产规模1万只的鸡场,每天需要饮水3吨~4吨,而其他用水,如洗刷、降温、生活用水等也不少于10吨。因此,考虑鸡场水源时先要了解供水量是否充足,其次检查水源的水质。

  大中型肉鸡场在设计和建造鸡舍时,应注意保温隔热、通风采光、防潮以及便于生产操作和消毒防疫等性能。

  按建筑结构和性能不同,可分为开放式和密闭式两大类。前者包括侧壁敞开式和有窗式鸡舍两种,可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密闭式鸡舍又称无窗鸡舍,由于与外界相对封闭,具有隔温和遮光功能,可调节和控制舍内环境,比开放式鸡舍有更大的优越性,但造价高,基础设施投资大。

  高品质的雏鸡来源于健康的种鸡群。要求种鸡群没有鸡白痢、鸡伤寒及霉形体感染,同时种鸡群进行过科学的免疫接种。雏鸡大小和颜色均匀,体重在32克/只以上,鸡只健康活泼。

  鸡舍及设备的严格清洗和消毒。消毒好的鸡舍应空置一到两周,使病源菌的生命周期不能持续。所有设备(包括垫料)安放妥当后,用高锰酸钾及福尔马林对鸡舍及设备进行熏蒸。熏蒸时关闭门窗,熏蒸剂量为每立方米空间有高锰酸钾14克,福尔马林28ml。进鸡前48-72小时开门窗,以免造成小鸡损害。

  不滥用抗生素、抗菌素:家禽使用药物,对预防和治疗疾病都非常重要,但药物只是保健管理计划的补充,而不能代替正常的管理,用药必须遵照兽医的建议。有充分的消毒间隔期:储藏垫料及其它物品和用具的地方,应该尽是远离鸡群。每间鸡舍在出鸡和下次进鸡之间必须经过清洗消毒,而且最少在消毒后空置一周才可以再进鸡。

  肉鸡饲料分为510、511、512、513四种,在1-21日龄使用510,18-30日龄使用511,28日龄至上市使用512,或上市前7天使用513。就应逐步进行,一般3-4天内完成换料。

  不能停水,并要求饮用水清洁卫生,不含致病性微生物,饮水器在装水前就清洗和消毒。鸡每食用1kg饲料,便需饮水2-3L的水,气温越高,饮水量也会增多。饮水器的高度要随着鸡只的成长作适当的调整。

  鸡舍通风,能给鸡只提供足够的氧气,排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驱除鸡舍内的水汽,控制鸡舍湿度,调节鸡舍温度并有助于控制疾病。

  0-3周龄是商品肉鸭的育雏期,习惯于把这段时期的肉鸭称为雏鸭。这是肉鸭生产的重要环节,因为雏鸭刚孵出,各种生理机能均不完善,还不能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必须要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让其顺利地生产和发育,并发挥最佳的生产水平。因此,在育雏期必须掌握以下内容:

  雏鸭的生理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刚出壳的雏鸭体小,娇嫩,绒毛稀短,自身调节能力差,很难适应外界的温度变化,需要人工给温。二是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机能尚不健全,因此要喂一些易消化的饲粮。三是生长发育迅速,4周龄时体重比初生增加20多倍,7周龄时增加约60倍,体重达到3千克以上,需要丰富而全面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要求。四是抗病机能尚不完善,易发病死亡,特别注意防疫卫生工作。

  目前比较常用的饲养主要有地方圈养、网养和笼养。所采用育雏方式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集约化饲养肉仔鸭多以舍饲地面圈养为主,或在有池塘、水库的地方,前期地面圈养,后期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的一种饲养方式。网养是一种新型的饲养方式,不搞运动场、游泳池、垫料,全期在网上饲养。这种饲养方式具有成活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等特点。笼养则有饲养密度大、生长发育好、增重快的特点,但也存在许多弊端,现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应用。

  3、育雏前的准备工作在雏鸭进舍前,根据雏鸭的数量准备育雏前的设备和用具。

  4.1温度:供给适宜的温度,是培育雏鸭最主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因为温度适宜,雏鸭热消耗少,用于生长发育的营养相对增加,所以雏鸭的生长发育快,成活率高。采用保温伞保温时,伞可放在房舍的中央或两侧,为了保温,在保温伞的周围围一圈50厘米高的护板或草席,随雏鸭日龄的增长,逐渐扩大范围。直径2米的保温伞可放仔鸭500只左右,2.5米的直径可放750只雏鸭。1日龄保温伞的温度为34-36摄氏度,育雏室的温度为24摄氏度,烟道或煤炉供热。室外温度可升至29-31摄氏度。温度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至3周龄时温度降到18-21摄氏度为好。育雏的温度除依据温度计外,也可根据雏鸭的行为动作表现调节温度,从而提高雏鸭的成活率。

  4.2相对湿度:雏鸭的体内含水量大,约75%。室内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雏鸭的生长和健康。因此第一周要保持舍内的相对湿度为65%左右,第二周为60%左右,第三周为55%左右。

  4.3密度:密度是指每平方米地面上所饲养的雏鸭数。密度过大,雏鸭活动不开,采食,饮水困难,空气污浊,不利于雏鸭的生长;密度过稀,使房舍的利用率低,多消耗能源,不经济。雏鸭的饲养密度可参考以下表。

  4.4光照:光照可以促进雏鸭的采食和运动,有利于雏鸭的健康生长。雏鸭出壳后每天光照时间为23小时,1小时黑暗。但光照强度不能过强,白天利用自然光,早、晚提供微弱的灯光,只要能看见觅食即可,防止突然停电造成雏鸭的恐慌。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5瓦,灯泡离地面的距离是2-2.5米。

  4.5通风:据测定,鸭每千克体重1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数量为1.5-2.3升,如不通风会造成缺氧,尤其在室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粪便分解快,挥发大量的氨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刺激眼、鼻和呼吸道,严重时会造成中毒,因此育雏舍要定时换气,以保持舍内的空气新鲜。适当的通风还有助于夏季降温,保持鸭体健康,羽毛整洁,生长迅速。

  5、饲养管理技术,肉用仔鸭生长特别迅速,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高,且对环境很敏感,有比较娇嫩,稍有不慎会引起生长不良,甚至导致死亡率增高,因此需要科学的饲养管理,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进行介绍:

  5.1雏鸭的选择:肉雏鸭必须来源于优良的肉用品种健康的母鸭群,种母鸭在产蛋前经免疫接种过鸭瘟、禽霍乱、病毒性肝炎等疫苗,以免雏鸭在育雏期内发病。所选购的雏鸭大小基本一致,体重在55-60克,活泼,无大肚脐、歪头拐角等,毛色为蜡黄色,太深或太淡均淘汰。

  5.2分群:雏鸭群过大不利于管理,环境条件不易控制,易出现惊群或易挤压死亡,所以为了提高育雏率,进行分群管理,每群300-500只。

  5.3饮水:水对雏鸭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雏鸭在开食前一定要饮水,饮水又叫点水或潮水。在雏鸭的饮水中加适量的“高效氨基多维”、VC、葡萄糖、矿物质预混剂、效果会更好,即增加营养又提高雏鸭的抗病力。气温高,鸭的饮水量加大,要求饮水器数量充足,不能断水,也要防止水外溢。

  5.4开食:雏鸭出壳12-24小时或雏鸭群中有1/3的雏鸭开始寻食时进行第一次投料,现在饲养肉用雏鸭有全价的颗粒饲料,饲养效果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也可用半生米加蛋黄饲喂,几天后改用营养丰富的饲料饲喂。

  5.5饲喂的方法:第一周龄的雏鸭应让其自由采食,保持饲料盘中常有饲料,一次投喂不可太多,防止长时间吃不掉被污染而引起雏鸭生病或浪费饲料。因此要少喂勤添,次数是2周龄以内每昼夜添加6次,3周龄时每昼夜添加4次。如发现剩料则少添,第一周按每只鸭35克饲喂,第二周105克,第三周165克,21-22日龄时在喂料内加入25%和50%的生长育肥期饲料。

  5.6准备充足的垫料:鸭喜欢在饮水时呷水梳理羽毛,会把饮水器附近的地面弄湿,也会使室内的热料潮湿,为此要准备足够的垫料,在潮湿的地方垫上新的垫料,保持鸭舍的干燥温暖。

  5.7疾病防治:为保证鸭群的健康成长,鸭场必须有严格的消毒和防疫制度,保证鸭舍的清洁和卫生,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鸭疫综合症、鸭曲霉菌病、鸭球虫病等。但育雏期还要防止中暑和食盐中毒在疾病防治的过程中,同时应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添加。

  肉鸭的4-8周龄称为生长育肥期。育肥就是加强鸭的采食和消化力,增强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运动与热能消耗,积累脂肪的过程。这段时间商品肉鸭的生理特点身体状况已不同于育雏期。因此要相应的改变原有的饲养管理措施,先把肉鸭的育肥期的生理特点及相应的营养水平管理方式、饲养技术、耗料标准等介绍如下:

  育肥期的生理特点体温调节已趋于完善,肌肉与骨骼的生长和发育处于旺盛期,绝对增重处于最高峰阶段,采食量迅速增加,消化机能已经健全,体重增加很快,因此要根据肉用仔鸭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使其在短期内迅速长大,达到上市要求。

  育肥鸭饲养管理的技术要点,肉鸭的育肥方法可根据饲养者的现有条件和市场的供需要求来选择一种合适的育肥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自然育肥法、舍饲育肥法2种。

  1、自然育肥法:又叫放牧育肥法。是将50-60日龄的仔鸭放入稻田育肥25-30天,体重达2.5KG以上上市,若结合补饲,可提早上市。这种方法季节性强,主要结合夏收,在水稻或小麦收割后,将肉鸭赶到田间觅食遗粒和各种草籽、昆虫等,使肉鸭获得全面的营养,迅速生长,达到育肥的目的。现在稻鸭共作技术正在推广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与鸭的生活习性、水中的植物饲料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养殖方法。技术要点:

  1.2选择范围广、土质肥沃的稻田,水的深度以鸭脚刚好能触到泥土为宜。随着鸭的成长,水的深度也逐渐增加,一般稻田每1000平方米放养10-20只鸭,早期栽插的水稻每1000平方米放养10只鸭。

  1.3设置防逃、防天敌的围栏,在稻田的一角为鸭修建一个简易的栖息场所,以防强光和暴风雨。

  1.4注意放养时间,插秧后1-2周,待倒秧苗泛青后放入20日龄左右的健康雏鸭,把鸭放入稻田的时候,选择晴天为宜,并注意鸭的保温,以免使小鸭受冷生病。为了使鸭的生长速度快,每天提供一次辅助饲料。

  1.5适时收鸭,当水稻开食抽穗时就要将鸭从稻田中收回,这时鸭一般长到2千克左右,觅食能力很强,如不及时收回,会采食快成熟的稻谷,造成水稻减产。稻鸭共作技术的效果是鸭子可除草、除虫、不需要农药除草除虫,同时拉的粪便可肥田,是天然的肥料,既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又养肥鸭子,这是一种稻鸭共利的好方法,同时供给人们所需要的绿色食品。

  2、舍饲育肥法:在没有放牧条件或天然饲料少的地区宜采用此方法。饲养到4周龄时转入育肥舍。育肥舍可建造成既有水面又有运动场的鸭舍,利用自然温度夏季通风良好,鸭舍清洁凉爽适宜。适当限制鸭的活动并饲喂含能量较多的饲料,如稻谷、碎米、玉米等,有条件时应添加鱼粉、矿物质饲料。饲料中也要添加一些砂粒或将砂粒放在运动场的角落里,任鸭采食,以助于消化。饲料要多样化,每天喂4次,任其饱食,不能剩余,以吃完为宜。食饱后让鸭子在运动场饮水,防止鸭舍湿度过大,保持地面干燥,也可白天放在舍外,晚上赶回鸭舍,舍内安装白炽灯以便于采食、饮水,但光照度不宜过强,能看见采食即可,夏季要适当限制饮水,防止地面过于潮湿。舍内的垫料要经常翻晒或添加,垫料按每平方米1-8只(4周龄)、6-7只(5周龄)、5-6只(6周龄)、4-5只(7-8周龄)。舍饲成本较大,不宜久喂,7周龄就可以上市出售,且羽毛已基本长成,这时饲料的转换率较高,若再喂则肉鸭偏重,绝对增重开始降低,饲料转换率也降低。若屠宰时胴体分割,则最好养到8周龄。

  在许多非牧区的地方,可以看到有些养殖户松散的养殖方式,几口猪,几只羊,而养羊多半简易养殖,平日里用木桩拴上,而羊只就会出现夏天壮,秋天肥。到了冬天,平日里饲喂只能用来抵御寒冷,根本谈不上增膘增重。那么如果想增加养羊效益,就应该改变设施结构,建造布局结构合理的羊舍或暖棚。这样可以开辟饲草资源,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过腹还田,与放牧相比,羊只生长快、出栏早、膘情好、出肉率较高。这样无论在炎夏还是寒冬,羊群都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促其快速生长与增重。饲养设施的合理建造与布局、可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减少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疾病等因素带来的损失。

  传统养羊所喂饲草往往不经过任何加工调制,像玉米秸多数以整捆整株干秸喂养,这样饲喂后消化利用率低,不仅造成饲草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羊只生长慢,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所以要广泛推广青贮、氨化、发酵等饲料调制加工技术,提高养羊的经济效益。其中目前采用的一种膨化技术对养羊、养牛来说效益明显,作物秸秆经过膨化处理以后,对牛羊来说,适口性和消化率大幅度提高,直接效益可以提高30%以上。

  羔羊长至四周龄后母羊奶已不能满足羔羊的营养需要,因此需早期训练羔羊吃草吃料、进行补饲。正常情况下,有意识地将羔羊进行饲喂训练。一般从7~10日龄开始诱食,15~30日龄日喂50~70克、30~60日龄达到100克、60~90日龄达到200克,保证羔羊全活全壮、快速生长,为早期断奶和后期育肥打好基础。

  早期断奶在100日龄进行,最迟不要超过4月龄,这样可缩短产羔间隔,增加母羊利用年限内所产胎数。 杂交方式,利用肉用优良品种公羊与本地母羊开展二元或三元杂交,生产优良杂种羔羊、育肥生产商品肉羊。这个选择很灵活,充分利用当地种源优势,而杂种羊不仅生长快、饲料报酬高、而且肉质好、鲜嫩、售价高,经济效益好,在销售上也容易找到相应的宣传点,目前国家很重视原产地保护这个概念,条件成熟的地方,完全可以申请原产地标识,可以扩大饲养规模和提升养殖水平,并延长这个产业链。有不懂的地方,要养成咨询当地技术人员的习惯,不可以按照惯性思维方式自我判断和处置。

  人工授精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种羊的利用率,减少种公羊的饲养数量、节约饲养费用和优良种公羊的购买费用。而且,优良种公羊价格昂贵,目前每只均在万元以上。如果一直采用自然方式配种,容易导致某些疾病的交叉感染和散播蔓延,致使种公羊失去配种能力,长远来说,缩短了公羊的最佳使用周期,更增加了养殖成本。

  同养猪养鸡一样,疾病同样是养羊生产的一大威胁。所以一旦选择设施养殖,一定要重点搞好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日常喂给的饲料、饮水必须保持清洁。不喂发霉、变质、有毒及夹杂异物的饲料。饲喂用具经常保持干净。羊舍、运动场要经常打扫,并定期消毒。要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不从外地购羊,防止疫病传播。定期进行预防注射,要注射口蹄疫、羊痘、羊三联四防苗。要定期驱虫,每年春秋两季各一次。常见药物有阿维菌素类和伊维菌素类。羊舍饲后,活动范围变小,容易造成圈舍的潮湿和环境不良,往往会引起寄生虫病的发生,因此要注意羊舍的环境卫生、通风和防潮,做好羊疥癣等寄生虫病的防治。再有最常规要做的是定期驱除羊体内外寄生虫,经常观察羊只精神、饮食、粪便等是否正常,做到没病早防、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1、选择好的品种,发展舍饲养羊,选择好的品种非常重要。目前我市饲养的绵羊品种如小尾寒羊、波尔山羊、改良黄羊、黑山羊品种等,这些品种比较适合我市的环境、气候,市场销路也比较好。

  2、建造舒适的圈舍,羊舍的基本要求是通风干燥,卫生清洁,冬暖夏凉。可建成单坡棚式或全封闭式。单坡棚式一般后墙高度为1.8米、棚顶倾斜度为15度,冬季用塑料布封闭;全封闭式墙高2.3-2.5米、门宽2-2.5米,窗户面积为地面的十五分之一并向阳。羊舍地面高出舍外地面20-30厘米,铺成斜坡以利排水。一般成年羊每只约占面积1.5-2平方米;怀孕母羊、哺乳羊、种公羊所占面积稍大些。舍外设运动场,面积约为羊舍面积的2-3倍。可让羊在运动场上自由活动,采食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同时栏舍空气状况也可恢复。

  草料的准备和调制是圈养羊配套技术的重要环节,同时又是舍饲经营方式下饲养经营成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各场户应按照因地制宜、多元搭配、四季均衡、阶段供应的原则要求,制定相宜的贮备草料方案。饲草、料可通过四个途径解决:一是充分收集花生秧、地瓜秧、柳树叶等营养较高的秧蔓和树叶。二是进行青黄贮或干玉米秸粉碎。种植青贮饲料作物青贮,利用采收后的玉米秸秆铡成0.5-2厘米的小节后黄贮,干玉米秸粉碎。三是利用糟、渣类副产品,如酒糟、豆腐渣等。四是种植牧草,如紫花苜蓿、籽粒苋等各种优质牧草。

  一是设计好食槽、水槽和盐槽,控制羊践踏草料、弄脏饮水和食盐,提高草料利用率;同时大小羊、公母羊分开饲养。二是饲喂方式。将饲料放入饲槽中让羊自由采食,喂食应少量多次,每天2-3次。水槽中不能断水,注意每天换水。每只羊每日必须补喂食盐5-10克,放入盐槽自由采食。同时按照羊只不同生长阶段配置精料适当补充,一般育肥羊秸秆饲草与精料比例为4∶1、妊娠羊5∶1、种公羊4∶1。

  1、品种:在同等条件下,改良杂种牛增重速度、肉的品质和饲料报酬都明显高于本地牛。因此,多选择用西门塔尔牛冻精与本地黄牛杂交的杂种牛等,育肥时日增重平均都在1100~1300克左右。

  年龄和体重:牛的年龄越大,饲料利用率越低,增重速度越慢,牛肉品质就越差。采用架子牛育肥,应选择12-18月龄入栏为最佳,体重250-350公斤左右。

  2、性别:性别对增重速度、饲料报酬影响较大,一般公牛最佳,阉牛次之,母牛较差,但从肉的综合品质来看,以阉牛为最好,是生产高档牛肉的首选。

  3、体型外貌:不论侧望、上望、还是前望、后望,肉牛体躯部分呈明显的矩形或长方形,也称为砖块形,四肢及胴体较长,十字部略高于体高,后肢飞节部位高的牛发育能力强;另外,牛背、腰肌肉要充盈、肩胛与四肢必须强健有力。

  1、犊牛持续育肥就是指犊牛断奶后,直接进行育肥(育肥期为10--12个月)。根据肉牛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的特点,持续育肥牛应分成两个阶段饲养。第一阶段为生长肥育阶段(6--16月龄);重点是促进牛的骨骼、内脏、肌肉的生长。此时应饲喂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优质粗料、青贮饲料和糟渣类饲料,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应占干物质的13%--14%,尽量多喂粗料,少用精料。第二阶段为成熟育肥阶段,重点是促进肌肉的生长和脂肪的沉积。日粮中粗饲料的比例一般不超过饲料总量的45%,日采食精料量为肉牛体重的2%左右。

  2、架子牛(18月龄以上的牛)短期育肥(育肥期为3--6个月)。根据饲养过程,可分为育肥前期,育肥中期和育肥后期三个阶段,育肥前期(大约15d),主要是让刚购进的架子牛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让牛自由采食粗饲料,每头牛日补饲精料500g,与粗饲料拌匀后饲喂。精料应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到1.5kg,并在此阶段对牛只驱虫,健胃。育肥中期(45--75d);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应达到体重的2.2%--2.5%,日粮蛋白质水平为12%,精粗料比例为45--50∶55--50。若是采用酒糟作粗饲料,可适当减少精饲料的用量。育肥后期(30--80d),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为体重的2.2%--2.4%,日粮蛋白质水平为11%。

  3、建议精料配方:玉米60%,饼粕类25%,麸皮10%,食盐1%,复合预混料4%。

  牛舍选在开阔、平坦、干燥、无污染源、水源方便、水质良好、避风向阳、空气流通、交通方便的地方进行建设。牛舍坐北朝南,东西走向,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双坡浅蓝灰水泥瓦(石棉瓦)屋顶,单幢牛舍平均长25—50m、宽10m,面积平均为325 m2。檐高不得低于3.8m。牛舍门高2.2m,宽2.5m。牛舍平面布置为双列单走道形式,两侧为清粪通道,通道宽2m。牛床尺寸长2.5m、宽1m,饲槽宽0.5m。粪沟材料选用砼,尺寸为宽300mm、深300mm、2%纵坡。牛舍墙上1.5m以上全都留花孔,有利于牛舍通风换气。冬季用农膜护孔,保证牛舍温度,创造利于肉牛育肥的环境。舍内地面向后倾2—3度,利于排水尿。做到冬暖夏凉。达到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既能保持卫生,又便于管理的要求。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