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耀世娱乐」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5-18 22:15   

  首页「耀世娱乐」首页在石家庄圆满结束,本次会议报名420人,实际到会378人,多家头部企业、知名贸易商和众多期货投资者云集,最重要的是还有200多位中小养殖户参会。每年行业会议众多,普通养殖户却少有机会参与,不过蛋先生的会议一定少不了行业的主体力量-中小养殖户。这次会议得到了所有参会者的一致好评,是一次“有深度、有气氛、有秩序”的大会。

  会上蛋先生作了《“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中国蛋鸡产业的抉择》主题演讲,直面当前行业最尖锐的矛盾“中小养殖户和规模化大企业之争”。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在行业大会上阐述这一高度敏感的话题,说实在的压力很大。 这次演讲也是蛋先生十年行业浮沉的思想总结,这几天我将把演讲稿陆续发布在公众号上,供大家交流探讨,不对之处望多多指教。

  严格的说我是一个被养殖业淘汰的养鸡失败者,不怕大家笑线年前刚养鸡时我曾豪气万丈地立下了10年超过湖南标杆企业-三尖农牧的宏伟目标,而今天三尖农牧依然笑傲湖南蛋市,蛋先生的鸡场却杂草丛生…...

  退出养殖一线后,我经常反思自己为何会失败。80年代初蛋鸡养殖刚进入中国时,有几百万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经过了40年的优胜劣汰只剩下20几万家,无数从业者像我一样被淘汰了,但多数人不是因行情低迷亏损出局的,而是看不清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被时代淘汰了!

  这两年行业经常可以听到诸如:“快手不倒,蛋价不好”、“网络不倒、蛋价不好”、“期货不倒,蛋价不好”,今年又出现了“电商不灭,蛋价不好”、“换羽不死,蛋价不好”等言论,但请问大家:快手会倒吗?电商会灭吗?网络会消失吗?期货会退市吗?都不会!这些新事物代表了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奢望社会停下脚步或者后退几步等等自己,而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和行业的步伐。

  历史前进的车轮不会因为下面躺着几个人就停止的,要么爬起来上车,要么被无情地碾压!所以每个从业者除了关心明天、后天蛋价,更应该关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下图,这些年行外资本和行内大企业迅速扩张,中小养殖户们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存危机。

  所以有关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本质就一个问题:未来中国养殖行业是规模化大企业逐渐垄断市场,还是中小养殖户继续占据主体地位?这是行业不可回避的焦点,关系到每个养殖户、每个养殖企业、每个蛋商的命运(都是大企业了,还需要那么多蛋商干嘛)。

  蛋先生的观点一直都很明确:未来中国养殖行业的主体依然是中小养殖户,而不是规模化大企业。这次演讲从中小养殖和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比,从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从当前国家大政方针等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我的观点。在阐述论据之前,首先得把中国鸡蛋产业的现状说清楚。

  我始终认为蛋鸡养殖是中国畜牧业中发展最健康,最具活力的产业,无论与全球其他国家的鸡蛋产业相比,还是与我国畜牧业中各个细分领域比较,中国蛋鸡产业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1,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根据联合国农组织数据:2017年中国人均鸡蛋消费量达280个/年,远超世界人均水平,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新西兰。目前中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无论哪个行业只要一算人均,我们就处于中游水平了,而中国人均鸡蛋消费量居然高居世界前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鸡蛋产业超过了国内绝大多数行业的发展水平,这一成就足以让所有养殖户和蛋商自豪!

  如下图,在大中华圈,大陆经济发展水平和老百姓生活水平是低于港澳台的,但人均鸡蛋消费量却遥遥领先,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

  2,与国内其他畜牧业相比肉禽蛋奶是我国畜牧业的主体,也是中国老百姓主要营养来源,80年代鸡蛋、猪肉,禽肉等都是一块多钱一斤,而时至今日哪怕没有非瘟,猪肉价格也远高于鸡蛋,甚至蔬菜价格也经常比鸡蛋贵。成本和效率是决定价格的基本要素,这反映了中国鸡蛋产业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以上两个比较充分说明中国蛋鸡产业的强大竞争力,我认为这种竞争力主要得益于中小散户(家庭农场)一直占据着行业主体,整个行业得以维持高效率和低成本。中小养殖户为丰富老百姓营养,稳定菜篮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试想,如果少数大企业垄断了市场,彻底消灭了小散户,老百姓还能吃到这么便宜的鸡蛋吗?

  当前我国蛋鸡产业的基本格局为:上游种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和垄断化,商品代继续维持家庭农场(中小散户)为主体,少数龙头企业为辅的格局,这一上游垄断,下游分散的产业特点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峪口、华裕、晓明、大午等少数大企业逐渐占据我国蛋鸡种业的主导地位,种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具有较高的门槛,走向规模化和垄断化是市场的选择。

  上游种业一定程度的垄断,有利于提高种源的国产化率,降低对国外种源依赖。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种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今年1号文件再次强调了种业的重要性。目前中国蛋鸡产业已经拥有少数国产品种,虽然这些国产鸡未必纯国产,但中国蛋鸡种业已经走在了整个畜牧业前列是不争事实,这得益于蛋鸡种业的规模化和垄断化。

  从下图可以看出,截止到2019年我国蛋鸡商品代75%以上还是存栏1万和1万以下的小散户,这说明了中小散户的依然占据行业主体地位。

  散户多,规模化程度低一直是蛋鸡产业备受诟病之处,但我认为这正是我国蛋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行业得以维持低成本、高效率的关键所在。每年蛋价起起伏伏,但行业始终有人盈利,尤其那些年龄在五六十岁,养了几十年鸡的老养殖户,他们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一家人在农村依靠养鸡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其中不少人在县城卖了房,供子女们上学成家。这些老养殖户的鸡场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以家庭劳动为主,没有长期雇工,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低,责任心强,生产效率高、产蛋率高、浪费少;

  (3)因为养殖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他们的规模也在缓慢扩大,但始终坚持以家庭劳动和家庭投资为主,避免雇工和举债,得以维持高效率和低成本。

  以上就是典型的家庭农场,即是所谓的养殖专业户,他们是当前行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当然,我们行业也存在少数成功的大企业,他们是行业的领头羊,这些成功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

  (1)从周边或下游产业拓展到养殖业比如从饲料加工拓展到养殖业的山西晋龙、湖南三尖等,他们养鸡是为了扩大饲料生产规模;又比如从食品加工拓展到养殖业的吉林金翼,他们养鸡为了解决食品加工的原料。这些企业都不是纯粹的养殖企业,严格的说应该归为工业,他们的利润点不在鸡和蛋。

  (2)地方性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走地方品牌路线,鸡蛋的售价相对较高,较少参与鸡蛋大流通。这些企业大多是从中小养殖户中脱颖而出,老板具有较高素质和战略眼光,对市场营销、期货套保、网上销售等认识较深。

  如下图,80-90年代在中国北方农村,很多农民在自己院子里搭个简陋的棚子,养几百上千只蛋鸡,每家规模都很小,但几百万蛋鸡养殖户共同保障了全社会的鸡蛋供应。受制于技术和设备的落后,这种模式生产效率低下,养殖户收入有限,只能作为种地之外的副业。

  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成熟,随着养殖设备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少数养殖户成长为以养鸡为生的专业户(家庭农场),他们的养殖规模从一两千逐步增加到今天的一两万,大量规模小、把养鸡作为副业的养殖户被淘汰。而在专业户中极少数能力较强的脱颖而出成为龙头企业,形成了当前家庭农场为主体,少数龙头企业为辅的产业格局。

  中国蛋鸡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一直在健康、稳步的推进中,一直坚持以效率和成本优先的原则,没有陷入其他畜牧业那种“单纯追求规模”而盲目的规模化,没有陷入资本主导的“”,这是中国蛋鸡产业之幸,也是中国消费者直之幸。

  还在重庆工作时,我与大学同学们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年鸡之后,我与他们的差距迅速拉大,有的同学成为企业高管,有的成为政府官员,而我还是个鸡场小老板。那么对我而言,养鸡这10年付出的机会成本为:放弃了在大城市更好的发展。我养了10年鸡都还没做到湖南三尖的零头,必然产生动摇,从而另谋出路,因为为养鸡付出的机会成本太高了,毕竟我还有其他选择。比如做一个“专业忽悠”,所以今天蛋先生成了鸡蛋圈的“四大忽悠”之一。

  前几年中国房地产的旗帜-广州恒大砸了几百亿搞粮油,那么对恒大而言付出的机会成本为:这几百亿有可能在房地产市场产生巨大利润。风风火火搞了几年后,恒大发现农牧业投资大,周期长,而利润又低,远不如房子来钱快,所以迅速撤资了。

  对于很多中小养殖户,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养殖户,他们去城里打工已经没有竞争力了,所以他们坚持养殖的机会成本几乎为零。这种老养殖户不论行情高低,都会坚持养下去,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就像农村六七十岁的老农,明知种地收益很低,但他们没有更好谋生手段,唯有继续种地。说到这里,在座的一些老养殖户可能会有意见,但我说这话没有任何歧视或贬义,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

  所以像我这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成功率非常之低,干不了多久就放弃了,关键在于机会成本太高了。当那点情怀和资金耗得差不多时,就无限怀念大城市的花花世界。

  这几十年来无数大资本兴师动众的投入农牧业,比如恒大、联想等等,但到头来多数都是虎头蛇尾、铩羽而归,为什么?难道他们技术不够先进、资金不够雄厚吗?都不是,皆因他们机会成本太高了!资本都是逐利的,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回报,而农牧业普遍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低,当资本失去耐心后就会迅速撤离。

  这两年隔壁的二师兄,因为非瘟产生的暴利吸引了地产资本、互联网新贵,以及无数工商业资本,也包括很多城市家庭小资本和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都来养猪,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几年后还有多少会坚持了?我们拭目以待吧,看看现在牧原的股票,就能明白当前资本的对二师兄的态度。

  现在投资一个百万存栏的鸡场起码上亿,很多投资人干了几年后就动摇了,能拿得出一亿资金,去很多行业都可以躺着赚钱了,何必来养鸡。所以这么多年来,无数行外资本张旗鼓的投入蛋鸡养殖,最终坚持下来的没几个,机会成本太高了。

  但在蛋鸡养殖业中依然有少数成功的大企业,关键也在于这些企业坚持养鸡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比如四川蛋鸡养殖的龙头企业-四川绿科禽业。

  绿科禽业是典型的从小养殖户中脱颖而出,最终做大的企业。其老板张颖先生和夫人大学读的就是畜牧专业,毕业后经营了一家5000鸡的小养殖场。对他们而言坚持养鸡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小,因为他们的优势就是养殖技术,张颖先生的夫人在四川畜牧行业是鼎鼎有名的技术专家,所以他们能坚持下来,把一个几千鸡的养殖场最终做到100多万存栏。假设张总大学是学房地产的,毕业后从事的也是房地产,就算中途改行养鸡,我想他未必能坚持下来。

  综上所述:在机会成本的比较中,中小养殖户相对于规模化大企业占据明显优势,尤其是老养殖户。在中国“老人农业”常被视为落后的生产力,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农牧业的主力军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农业”的强大竞争力在于机会成本几乎为零。其实很多大企业都是被老农民、老养殖户熬死的!在工商业中,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资金、技术和规模上,而对于农牧业这种长周期、低利润的行业,竞争力往往表现为一种韧性。

  在制造业中所谓“规模效益”是指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将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畜牧业则经常相反,当规模扩大后往往导致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虽然蛋鸡养殖和生猪养殖是畜牧业中最具工业化特征的行业,但依然是经营有生命的产业,产蛋的母鸡和长肉的猪与工厂里的机器有本质区别。多年来,无数行外大资本在畜牧业中折戟成沙,很多时候败于以工商业思维运作畜牧业,败于把鸡想象为机器。

  中小养殖户最大优势即家庭劳动和家庭投资为主,没有雇工,没有外债,这决定了中小养殖户相对于规模化企业始终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规模化企业所拥有的设备优势和技术优势还无法弥补其高额劳动成本、管理成本、固定资产贬值、银行利息等劣势。

  在蛋价低于饲料成本价时,中小养殖户只要能保证起码生活,而企业还要付工资和银行利息,这体现了中小养殖户的成本优势。养殖户自己养鸡,其工作效率和责任心远比雇工强,所以很多数大企业的实际产蛋率是比不过中小养殖户的,毕竟下蛋的不是机器,而是“鸡宝宝”,得当成宝宝伺候。

  蛋先生认为,除非科技进一步发展,人们可以在工业流水线上合成鸡蛋,鸡蛋生产从畜牧业彻底变为工业,否则规模化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永远无法与中小养殖户抗衡。

  多数规模化企业的鸡蛋销售价格相对中小养殖户并无明显优势,鸡蛋是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的商品,外部形状和内在营养价值都差不多,规模化企业能达到的质量标准,多数养殖户都能做到。而外形和质量是决定商品价格的核心要素,这使得多数规模化企业的鸡蛋销售价格与中小养殖户差不多。

  所以行业中少数效益较好的大企业都是走地方品牌的路子,至少有自己销售团队和渠道,较少参与鸡蛋大流通,鸡蛋销售价格相对较高,这样才能弥补企业在成本和效率上的劣势。但据蛋先生了解,行业中多数大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品牌优势,甚至有的大企业由于管理混乱,常常以低于市场价销售,管理人员从中牟利。

  举个例子,某企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居然在西藏搞了个大型养殖场,西藏地广人稀市场狭小,海拔高产蛋率低,且饲料原料匮乏,导致造蛋成本奇高,大批量从内地运饲料还不如直接拉鸡蛋进藏划算。这种明显违背市场规模的神操作,让人瞠目结舌,这种企业又如何保证效益,如何与中小养殖户长期竞争。当政策一变,这些企业将面临巨大危机!

  几十年前,当第一代领导人提出“四个现代化”时,对于什么是农业现代化,举国上下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摸到的最大一块石头就是美国的规模化大农场模式,以至于几十年来,无论民间或官方对现代化农牧业的认识基本都如下图这样:一望无际的大农场,天上飞机洒农药,地上大型机械耕作或者一排排工厂式的大型鸡舍、猪栏…..

  但每个国家国情不同,自然禀赋不同,不可能只有一种现代化模式,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农牧业存在三种成功的现代化模式:美国的规模化大农场,欧洲的中小农农场和日韩的精耕细作模式。

  1、美国的规模化大农场又称盎克鲁-萨克逊模式,代表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是曾经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这些国家都具两个共同特点:地广人稀,土地高度集中,这是规模化大农场模式的前提条件。

  2、欧洲中小农场模式又称莱茵模式,以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荷兰等为代表的,欧洲不是殖民地,而是殖民地的宗主国,也是原住民为主体的大陆,所以不具备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条件,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家庭资本主导的中小农场,但因技术和设备较为先进,生产规模比东亚大。

  3、东亚的精耕细作模式又称农合组织+家庭农场模式,日韩和宝岛都是成功典范,尤其是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多,却实现了主粮-大米100%的自给自足,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东亚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贫乏,但拥有几千年精耕细作的技术积累和勤劳淳朴的民风,通过强势的农合组织,把小规模家庭农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再通过高额的补贴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些国家和地区都走上了农牧业现代化之路,实现农民富裕。

  如上图,世界上成功的现代化农牧业并非只有规模化大农场一种,那么以上三种成功模式,哪种更值得我国借鉴了?这得从我国的国情和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尤其不能盲目照搬美国模式。

  无论种/养,土地都是最基本生产资料,规模化生产都要求土地高度集中,美国等殖民地国家把原住民(印第安人)屠杀殆尽,土地得以高度集中,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国家,土地高度集中意味着几亿小农破产,那么“乡村振兴”的意义何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破产,2500万民工返乡;去年疫情泛滥,全球经济萎缩,3000万民工返乡,如果土地都集中在少数资本手里,这些返乡农民如何生存?我们又如何抵御各种经济危机?正如今年一号文件强调“乡村振兴”是稳定中国社会经济大局的“压舱石”。

  从种植业角度:美国30亿亩耕地4亿人口,中国18亿亩耕地却要养活14亿人。美国模式的本质就是高度机械化、高度化学化、高度生物化,美国耕地轮休制,一块地种一年修整两三年,能够承受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中国华北一年两季,南方恨不得一年三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是对子孙后代的掠夺。所以今年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减少化学剂的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养殖业的角度:畜牧业全面规模化所带来的危害性远大于规模化所产生的效益。中美两国国土面积差不多,但人口密度、环境承载力不在一个档次,以往我们总是强调规模化企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而忽视了过度规模化之后所带来危害性,即环境污染和生物安全。

  虽然蛋鸡养殖和生猪养殖是畜牧业中最具工业化特征的行业,但依然是畜牧业,依然是经营有生命的产业,必须在尊重大自然的前提下才能持续发展。畜牧业的粪便污染最终要回归大自然,高密度集中化养殖所带来的生物安全更不是技术和资金能够解决的,对于各种疫情而言最有效的抵御方式是降低养殖密度。来自大自然的病毒只能通过大自然才能彻底消除,即“大疫止于野”。

  举个例子:近20年同样是人多地少的欧洲和日韩,大型养殖企业逐渐退出,各国都在鼓励种养结合的家庭小农场,他们认为养殖业的粪便污染最终只能靠种植业消化,而大型养殖场巨大的粪便污染很难彻底回归大自然。

  其实当前欧洲所倡导立体循环养殖,我国四川早在30年前就实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生猪年出栏量约为3-4亿头,一个四川就养了1亿多头。当年四川就靠着千千万万农民小散户完成了全国约1/3的生猪供应,同时没有造成粪便污染和和生物安全,农民既种地,又养殖,种养结合回归自然。

  为何要谈国家政策的影响了?因为农产品的社会属性远比商业价值重要,因此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产品都不可能彻底市场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反过来任何一个涉农企业如果只关注农产品的商业价值,而忽视其社会属性,缺乏对国家政策的深刻理解必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历史上著名的乞丐皇帝朱元璋曾说过一句话“如果年轻时能吃上一口烧饼,就不会造反了…..”,我认为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农产品的社会属性:农产品不是一般商品,它是人类生命的维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道理很简单,人可以不开车、不住豪宅、不用手机、不买漂亮衣服……但却不能不吃饭。

  有一种观点认为,解决农村贫穷问题只能靠不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来吸收农村人口,在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后,再把土地等资源集中起来由大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这种观点只适合体量较小的国家,不适合中国,中国人太多,有14亿之多,中国人太勤劳了,不知疲倦地干活,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达到60%,就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就已经造成全球性产能过剩,所以以美国为首的很多国家揪着我们打贸易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再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消化农村问题,甚至反过来得靠广袤的农村来消化城市的过剩产能,即所谓“内循环”,所以中央才高瞻远瞩的提出“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而不是给资本提供去农村发财的机会。农村最基础的产业就是种植和养殖,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即种地、养猪、养鸡等,而种地只能保口粮,养殖才是主要的致富途径。如果农村这些基础产业都给大企业干了,农民靠什么提高收入?但一些资本或企业一听闻这些政策就跃跃欲试,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无数案例告诉我们没有吃透政策或者试图钻政策空子是涉农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两年,我们行业内一些大企业为了追求更大市场份额,盲目扩张最终引发自身的危机,除了经营问题,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上发生严重偏差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吃透政策对涉农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有一句原话已经给中国畜牧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这句话,具体到我们蛋鸡养殖,蛋先生认为就是“家庭农场(中小散户)为主体,少数龙头企业为辅”,这说明我们行业的发展是符合世界畜牧业潮流的,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所以这种格局将是长久的,稳固的。

  在中国,畜牧业全面规模化所产生危害性远大于规模化所带来的的效益,这种危害性包括环境污染和生物安全,更违背了当前“乡村振兴”的时代主旋律。以中国的国情和自然禀赋,我们的畜牧业无法复制美国那种高度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中国北方平原地区更适合欧洲的中小农场模式,南方广袤的山区和丘陵更适合日韩的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我们不能把生猪的急速规模化看成普遍规律,这是在非瘟肆虐之下,为了快速恢复猪肉供应的不得已之策。

  中小养殖户最大的威胁不是大企业的竞争,而是自身的盲目扩大,一旦扩大超出了家庭农场范畴,将丧失原有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而银行利息、固定资产贬值、管理难度等将成倍的增长。我们必须承认:盲目扩大是中小养殖户破产的第一大原因。从家庭农场转型到养殖企业的成功率是非常之低的,绝对不是简单地增加存栏量,对经营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之高,当你要跨出这步的时候,必须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对于行外资本和返乡创业大学生,蛋先生建议应当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和知识优势去服务三农,比如搞农产品深加工、流通、培训、自媒体等等,这些才是农村和农民最缺乏,也是资本和大学生最容易获利的,更是国家支持的。而直接去农村从事种植或养殖,长期你干不过老农,短期则有与农民争利之嫌,这违背了当前“乡村振兴”的大政方针,在中国最好不要冒“政策风险”,这在我们行业是有深刻教训的。

  后语:在中国,畜牧业全面规模化所产生危害性远大于规模化所带来的的效益,这种危害性包括环境污染和生物安全,更违背了当前“乡村振兴”的时代主旋律。以中国的国情和自然禀赋,我们的畜牧业无法复制美国那种高度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中国北方平原地区更适合欧洲的中小农场模式,南方广袤的山区和丘陵更适合日韩的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我们不能把生猪的急速规模化看成普遍规律,这是在非瘟肆虐之下,为了快速恢复猪肉供应的不得已之策。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在蛋鸡养殖,甚至所有畜牧业中,规模化大企业无论在机会成本、生产成本、生产效率,还是销售价格等核心要素上都没有取得明显优势,又如何全面取代中小养殖户了。当前中国蛋鸡产业“家庭农场为主体,少数龙头企业为辅“的格局完全符合世界畜牧业发展潮流,而生猪的盲目规模化与世界畜牧业大势背道而驰,未来将给我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安全带来严重隐患,更违背了领导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方针。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